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的世界金融海啸给西方社会科学带来了危机,也给陷入学科体制和理论困境的西方当代中国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发展空间。多年来,西方的主流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立场没有很好地适应中国研究的客观要求,导致许多误判和失误。随着中国对西方世界影响力的提升,西方的当代中国研究领域从研究重点、研究方法等方面努力改变自身以适应中国的发展。与此同时,西方社会科学各学科,以及社会各界研究者也纷纷投入对中国的研究,使得西方的当代中国研究在学科特性、研究队伍构成、研究内容,以及与西方社会、与中国元素的互动方面都有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必将对这个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德国是从事中国学研究的主要国家之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一直是德国传统汉学重要的研究领域和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的巨大变迁,德国传统汉学面临着学术研究的当代转型,传统汉学包容、吸纳当代中国研究并实现二者融合发展,成为重要的现象和趋向。从德国中国学研究的社会历史背景变迁出发,并基于德国当代中国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二元视角,本文从多个维度分析了目前德国中国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认为,德国中国学研究在稳定发展的过程中,当代中国研究的学术重要性日益增长,正在发生渐进性、适应性和结构性的变化,同时也表现出未来发展的一些新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学和汉学都是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领域,但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旨趣诸方面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不应混为一谈。中国学是在一个特殊的世界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不过随着最近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学另有一些新的特点。对于我们来讲,中国学既提供了一个与国外学者思想交流的平台,也是我们提高自我认识的机会,这是中国学对中国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构确立了历史起点,也开启了其百年建构的历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战略部署就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百年建构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在各个历史时期,党团结带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产生了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创造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取得了系列重大成就,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战略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5.
孟庆波 《阅江学刊》2013,(4):60-65,101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占有显要位置。孝及总其大成的《孝经》一直是美国汉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1996年,戴梅可发表《汉代中国的儒孝和个人主义》,从中国文化内部出发,提出儒孝地位的上升、涵盖面的扩大最终导致汉代政权的衰落;1998年,侯思孟发表《孝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考察孝,以文献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孝在中国早期历史(商至两汉)中的演变,力图就中西文化进行对比。海外汉学的学科背景、问题意识、理论手段等,完完全全是西方的。研究海外汉学应当从西方学术文化的内部出发,对比比较文化的研究理路,审视海外汉学在外国学术体系中的发展历程,对西方学术史进行"外国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汉学研究大约始于相当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公元五世纪左右 ,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其间始终没有中断过 ,成为日中文化交流历史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 ,在上千年的汉学研究历史中 ,日本汉学家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翻译、解读中国古代作品的方法 ,人们称之为“训读”或“和训”1。说训读方法是每个汉学家从事汉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和必要手段并非夸张之辞。它伴随日本汉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至今依然是日本汉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翻译手段。在国际汉学研究中 ,日本汉学研究历史之悠久 ,汉学家人数之最多 ,翻译作品及…  相似文献   

7.
王志 《国外社会科学》2023,(5):192-209+247
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后,学术界对区域国别学与国际关系学的融合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国际关系作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科学化取向是其主要特征之一,这与秉承诠释路径的区域国别研究存在较大差别。尽管如此,区域国别学与国际关系学仍然存在融合的可能,因为社会科学理论建构的经验来源于特定时空,社会科学理论由此带有了文化属性,文化理论也就成为搭建国际关系学与区域国别学融合的重要桥梁。以区域国别研究思路为基础,通过总结欧洲、中国、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特征可以发现,依托国际关系理论,提炼出工具理性、关系理性和荣誉理性概念,能够更好地解释大国的地区一体化政策。探讨区域国别学与国际关系学的融合,有助于促进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并形成多元理论格局,也有助于提升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殖民主义与西方汉学:一些有待讨论的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松建 《浙江学刊》2002,(4):191-196
西方的汉学研究一百多年来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但人们在为此而欢欣鼓舞之余,很少会平心考虑下述问题汉学作为兴起于十九世纪殖民主义语境中的一门学科,它所提供的关于中国的“知识”是否转化为西方列强殖民中国的一种“权力”?汉学家笔下的中国形象究竟是对于历史的真实表述还是权利关系支配下的人为的虚构?本文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西方汉学可以说是西方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的产物,而它反过来又服务于而且强化了这种殖民扩张的需要;通过对这种“知识”与“权力”的互动分析,西方汉学中曾经存在过的一些殖民话语因素有可能会清晰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目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创新,大多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实际出发,鲜有从古今问题、中外问题等比较角度出发来思考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本文通过分析学科创新的维度与学科建设的原则,借宏观考察民国时期的学科布局和新中国的学科建设等历史经验、回顾我们自身经历的过程,来探索未来学科建设与学科创新的可行与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政治学需要自己的学科范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科范式是政治学能否成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的关键.政治学的学科范式是以一类特殊的政治公理为核心的理论.西方政治学的政治公理只是一定历史条件下西方社会的政治公理,并不是全人类的政治公理.在中国政治学的建设中一直忽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学科范式的建设,从而也直接影响着整个学科的健康发展.建立中国政治学自己的学科范式,既是学科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历史赋予中国政治学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