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袭人是《红楼梦》中作者不惜笔墨着力刻画的一个重要人物 ,也是大观园人物群中最有地位、最有影响的丫鬟之一。她性格内向 ,却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她温柔贤惠 ,对事关宝玉品行名声、婚姻大事 ,总是冒死建议 ,表现出对主子的忠诚性 ;作为丫鬟 ,她悉心服侍宝玉 ,表现出对主子的顺从性 ;作为与宝玉偷试云雨情的女子 ,又表现出对宝玉的爱慕性。这些复杂的情感融汇在一起 ,折射出袭人这一丫鬟特有性格的内敛美  相似文献   

2.
韩国传奇小说在爱情描写方面,呈现出独特美感,其美感特征有二:一、抗争、超越的悲剧美。此类小说的人物都敢于冲破封建禁欲主义的藩篱,对爱情忠贞不二,生死追求,表现出对死亡的超越欲望和不屈从于生命毁灭必然法则的抗争精神。二、浪漫、氤氲的意境美。其作者创造一种充满诗意的意境美.即化情于景,制造一种浪漫、氤氲的艺术氛围,从而抒发主体的情致.衬出主人公的品貌,或者描写男女间的情事,给人带来美好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3.
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其文辞之美历来为人称道,在修辞上它始终遵循着一定的审美向度与标准,尤其体现在自然美和传神美两个向度上。自然美是一种素朴之美,集中表现为两点:修辞的个性化之美、文学语言的雅俗之美;传神美是一种“风韵”、一种审美情趣本真样态的外在传达,它集中表现为描摹人物的形象之美与刻画事物的情趣之美。这些内在的审美向度充分调动了人们的情感、注意力与想象力,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美感需求,丰富了《世说新语》的修辞实践,使之成为修辞艺术荟萃的海洋。  相似文献   

4.
婺剧的预设观众是成人群体,但如果以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为参照标准来分析婺剧,可以发现这一剧种在人物话语特有的单纯活泼、稚拙朴素美学风格、民间儿歌元素运用、表现素朴价值观和纯真美好情感等方面都呈现出拙朴美;在幽默夸张、滑稽可笑的形式和变形手法运用方面、人物形象的“儿童化”稚憨和活泼特色、故事情节建构的浓郁喜剧性等方面体现出欢愉美;而在戏曲情节的惊险神奇、丰富的人物脸谱、特技和武功运用等方面则体现出变幻美。因此,婺剧就其本身的艺术特性而言,充满了天然的儿童情趣。  相似文献   

5.
金庸是武侠小说大家,被世人称为大侠,他笔下的人物如诗如画、富于浪漫色彩,尤其是女性形象更别有一番情志,她们不仅具备外在形象美,更富含内在精神美;高阳小说《胡雪岩》中以塑造女性形象见长,她们纯真善良、精明干练。但二人都是出于男性的欣赏角度来写女性的,是一种纯粹观赏性的描写。  相似文献   

6.
从魏晋到南北朝时期的审美对象存在着一个明晰的由"人"向"文"的转化过程,即由魏晋时期的以人物为美向南北朝时期的以文学为美的转化,这种转化表现在三个方面:在人物品评上,魏晋时期关注人物的言行与谈吐,南北朝时期更关注人物的文学才能;在审美标准上,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以"清"为美的标准转移到了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评论上来;在审美方法上,魏晋时期人物品藻的品第人物、论人物优劣以及直觉经验的品评方法均成为南北朝时期品第作品、比较作品高下的基本方法。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的发生并非是同步的,而是有着逻辑的和历史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其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从引导学生品味、鉴赏古诗词所表现出的情感美、形象美、人格美、意境美、音乐美、哲理美入手,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受到滋养,提高审美情趣,形成和谐完善的个性。  相似文献   

8.
诗歌色彩的美学特征表现为装饰美、情感美与象征美。它们由表及里从不同层次上体现出诗歌的美学价值:装饰美以色诱人,实现其观感价值;情感美以色感人,实现其情感价值;象征美以色启人,实现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9.
人物通讯可谓是最难把握的新闻写作题材。如何写好人物通讯,笔者从做好采访,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巧妙运用表现人物的常用手法;表现出一个人的"人性",切忌人物塑造的"模式化";要平视采访对象,做个事实的记录者;既要融入作者的感情,又得少做评论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人的行为,动作、语言是人物思想、情感、性格、品质的外在表现。因此,写人的记叙文通常是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来塑造人物的丰满形象,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仿写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仔细选择写作对象,最好是自己身边比较熟悉的人:亲人、朋友、老师等等;二、描写人物的言行必须根据人物的言行,必须根据人物的年龄、身份来写,年龄、身份不同,做出来的动作,说出来的话也会截然不同;三、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写出自己内心真实感受,切忌无病呻吟,发出空洞的感叹。  相似文献   

11.
通讯的主题,是作者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等的描述,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思想观点。一篇通讯的成败,质量的高低,社会效果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题的提炼。作者深入采访,掌握了大量的事实材料,经过系统的分析研究,揭示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本质意义,才能提炼出反映时代特征的主题。可以说,提炼主题的过程,是认识的主体(作者)与认识的客体(事实)反复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又有从现象到本质的深化。提炼主题,是一项重要而艰苦的劳动。本文就通讯主题的提炼,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认为“艺术的最大要素”,是“美与情感”.在郁达夫那里,美与情感互为表里、不可或缺,彰显了小说现代化的品格.美与情感的交响,带来郁达夫小说抒情艺术的三大特征:其一,以抒情的方式刻画人物;其二,用抒情的笔调描绘景物;其三,按抒情的要求安排结构.郁达夫抒情小说以独特的审美形态,表现出一种创造的活力和新鲜的风貌,为现代小说文体的革新和构建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简论李煜词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即语言美、内容美、意境美。他用优美、朴实无华的语言流露出的真挚情感;他身处不同的环境,词呈现出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风格的美;李煜的词在真实、沉郁的情境中,他的肺腑之心流露出真挚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种美的创造,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美的形式所进行的一种创造。本文从真实美、句式结构美、形象色彩美及音韵美等方面,探讨了翻译美学的存在以及追求译文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美学角度入手,对报告文学的审美特征作了探讨,认为报告文学的的审美特征主要是真实美、形象美,意境美和结构美.  相似文献   

16.
不少人认为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地主形象钱文贵塑造得非常成功。然而,通过对钱文贵与程仁、黑妮、刘满等人的关系及他的反动言行的分析,发现这个人物是充满矛盾、模糊架空的:他有恶霸之名,却无恶霸之实,只要抽去作者加在他头上的那些评论性的叙述,他的恶霸形象便架了空,作者想表现的和她实际上表现出来的并不一致。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这个人物是作者思想中来的,二是作者的生活积累不够。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 ,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注目、很有艺术魅力的个人奋斗者的形象。这些形象的出现 ,使欧洲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使文学对人的把握与表现显得更为深刻 ,这也是 1 9世纪现实主义成就的一个重要表现。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这个系列形象中的最初一个 ,是其中最为读者青睐的人物之一。在这个形象身上集中体现了 1 9世纪现实主义在人物创造方面的出色成就。因此 ,用现代人的眼光与方法深入研究这一形象 ,是有着重要的现代意义。用整体性的原则分析于连的性格我们会发现于连性格中的复杂性 ,表现在既有自尊的…  相似文献   

18.
形象美是魏晋南北朝文论的一个显著特色。学界认为它是受先秦以来深于取象传统和六朝人物品评影响的结果。用翔实的史料梳理曹植、陆机、刘勰与绘画的密切关系,提出绘画的渗透、影响也是文论形象美成因之一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9.
论散文的理趣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地人心,精理为文.理趣美是散文的一种最高境界.它是情感美、画幅美和气韵美的大融和,大升华.其表现形态可以归纳为思接千载,探求常理;内省外视,揭示奥秘;定格瞬间,显示永恒等.这种理趣美的形成,源于作者对世界外物的整体性感悟,对人生意义的普遍性揭示和哲理性思考.而且还与作者借以承载这种思考而展示的景、事、物、场面所呈现出的审美特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晏几道、朱淑真词作中的女性形象、女性画面描摹及人物生活场景等方面的分析比较,认为晏几道与朱淑真在以女性为描摹对象的词篇里,呈现出各自的书写特点。与男性词中以实质个体为主的女性形象相比,女性词中的女性形象更真挚感人,女性词人是用词的形式来表现她们那压抑生命中的最真实最温婉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