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莎莎  李雪 《南方论刊》2006,(12):94-95
唐诗多以亭、台、楼、阁为审美的契机和抒怀的舞台,通过它们来“仰观”、“俯察”、“远望”,打开虚空,接纳万物,成就了中国亭台楼阁诗文艺术,本文试从其特征表现、原因探究的角度,通过对审美过程中人的时空意识的分析揭示这一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2.
蒋孔阳和他的美学思想既有深厚的古典底蕴,又具有深切的现代性意蕴。本文从逻辑起点上的现代性、美与创造同生同息、美学观念的开放性以及合理化的问题意识四个方面探讨了蒋孔阳美学思想中的现代性意蕴。  相似文献   

3.
肖鹰 《学术月刊》2020,(9):131-139
《红楼梦》以大观园为核心场景,以贾宝玉为主人公,以宝黛之恋为贯穿全书的红线。本文从大观园、贾宝玉和宝黛之恋三个意象层面探讨《红楼梦》的美学意蕴。《红楼梦》在虚实交融的叙事中,以极切实又极奇幻的笔法,展示了一出以贾宝玉为中心意象的凄美而炽烈的人生戏剧。在熔铸多元文化精神的前提下,对庄子哲学的生命精神的阐发,是《红楼梦》的美学意蕴之真谛。本文认为,阅读《红楼梦》,解析贾宝玉,都须从反面-即庄子哲学的"无用之用"-着眼。这无用之用,就是自我生命的真实和自由,扩大讲,就是世界的生机和无限。  相似文献   

4.
陶瓷艺术集形式、材质、造型等审美元素之大成,既具民族文化神韵也蕴含了现代多元文化要素.与此同时,陶瓷艺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演变发展,不断吸收各种精华,形成了具有哲学、艺术、美学意蕴的艺术品.本文以景德镇陶瓷为例,通过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艺术要素以及独特审美价值的阐述,进一步分析陶瓷艺术所蕴含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5.
布依族的图腾崇拜与自然、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布依人将本民族的图腾崇拜通过自己特有的视角符号表现在服饰上,生动地阐释了布依人独特的情怀。因此,布依族服饰的图案和纹样,不仅具有神性,而且还具有很高的美学意蕴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渔戏曲美学是我国古典戏曲美学的集大成者,具有突破性贡献.其突破性概括说来有两点:一是表现出从抒情中心向叙事中心转变的迹象,二是自觉追求和推进从"案头性"向"舞台性"的转变.<闲情偶寄>作为我国第一部富有民族特点并构成自己完整体系的古典戏曲美学著作,是一座里程碑.李渔的世界观积极的、进步的、合理的因素给他的美学理论带来有益的影响,更根本的是应看到.李渔戏曲美学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戏曲“大团圆”模式是建构在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上的,即中国人始终极为虔诚地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人生真谛。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灾祸时,就能够处之泰然,因为人们坚信一切苦难终有尽头,忍耐和行善终究会赢得否极泰来的命运转机。所以,戏曲剧情在展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的同时,也暗藏着终将完满的结局,以此满足观众圆满自足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8.
李成山水画的树石形式蕴含着深刻的美学内涵,作者把他富有个性的艺术创作理念以及他对自然诸物的哲学思考都熔铸于他的树石形式之中。李成的树石形式给予了人们深刻的启示:艺术形式大抵是创作者对自身经历及人生感悟的物化形式,追求形式方面的自我娱乐并不是艺术家的最高旨趣。  相似文献   

9.
论文认为京派小说在意义指涉上渲染爱的温馨、呈现生命的坚韧、寄予死亡的沉思 ,从京派作家悲剧传达的独特方式探询残缺家庭小说蕴涵的忧郁的悲剧美学特质 ,并把京派小说残缺家庭母题置于 2 0世纪中国现代小说的背景下考察其美学上的意义与贡献。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身处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面对兼济与独善的矛盾,他创立了中隐理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中隐导致了庭中山水的兴起,庭中山水的经营布置体现出了特殊的审美趣味,这种趣味对于其后的中国美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吴小侠 《河北学刊》2014,(3):163-166
形成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国戏曲,在持续千年的发展成熟过程中始终秉承着自己独特的精神风貌和美学追求。剧本创作重视神主形从,舞台表演讲究以技写情,观众欣赏贵在破除幻觉,在一定的心理距离之外感受戏曲的魅力,并且从中获得教益。  相似文献   

12.
灾难、苦难、悲剧等一直都是文学创作和研究的重要主题,但三者在文学叙事中的功能和审美上的意义却非常不同。以灾难性因素为线索考察20世纪中国文学,就会发现清晰的政治/社会、哲学/美学、生命/伦理等三重维度,这也决定了灾难文学必然有价值性、超越性、悲剧性等三种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3.
钟芸梅 《天府新论》2004,(Z1):187-188
佛性就是被夸大了的人性.佛性论将人与人性提升到佛与佛性的高度,曲折地呈现出<坛经>的审美理想.<坛经>的自性自度的解脱观、顿悟见性的修行观以及无念为宗的思维观,实质是以禅的方式所表述的人的一种精神解放,这在中国佛教史、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唐西游记》的创作者抛弃传统历史纪录片照本宣科的讲述方式,拨开历史的迷雾,独家解读玄奘传奇的一生当中众多不为人知的秘密。13岁的少年玄奘为什么能够破格剃度?西行路上,玄奘为什么在唐朝西部边关凉州城逗留了一个多月?纪录片创作者在讲述传奇故事的过程中不时停下脚步,以历史探索者的视角重新审视故事当中的种种细节。对于具有争议的历史谜团,纪录片创作者或出其不意地链接看似无关的历史事件,或多方举证古今中外的专家观点,或从史书的点滴记载里寻找新的论据,一部具有独特美学意蕴的历史纪录片由此形成。  相似文献   

15.
刘荣林 《云梦学刊》2005,26(5):80-84
小说创作要追求文化精神与哲理意蕴的美学表达,如果说小说的文化性,使小说创作得以深刻,那么小说的哲理性则使小说创作更具普遍性。小说创作或以深度见长,或以广度见长,或二者兼而有之,如果一篇小说的这两个方面都不具备,那肯定是不成功的作品。新时期来,我国小说创作的哲理性表达有着突出的范例:一是在自然风光的描摹中隐含哲理;二是在当代神话叙述中潜隐哲理;三是在深邃文化意念中展示哲理的因子。  相似文献   

16.
《庄子》书中包含了大量意趣盎然的技术寓言,这些寓言涉及许多种类和领域的技术活动.其中,有些活动是庄子赞赏的,有些活动则是庄子反对的.庄子赞赏的那些活动的操作主体大都拥有超乎寻常的技艺.他们在各自的技术活动中,达到了高度自由的境界,展现了极其超越的品格.《庄子》的技术寓言虽然没有从正面的角度直接论述美学理论问题,但却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显示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弋枫 《天府新论》2020,(2):152-160
北宋黄庭坚(1045—1105)是颇具影响的文人琴家,也是禅宗认可的知名居士。"无弦琴"是黄庭坚论琴、品琴诗文的关键范畴,体现了其古琴美学思想的核心及特质。黄庭坚论古琴的审美内涵、审美意象、审美态度、审美境界,皆可依"无弦琴"而得到美学阐释。"无弦琴"的美学意旨与黄庭坚的禅学修养相关联。"无弦琴"的审美内涵即禅宗的真如自性。"无弦琴"的审美意象,寓指古琴"意蕴"超越声"象"的"象外之真",这是禅宗"不立文字"言意观的一种体现。要体悟"无弦"的审美内涵,其审美态度是"闲适",这与习禅"虚静"无执的胸次一脉相通。"虚静"是禅宗"顿悟"前后的渐修,"无弦琴"也蕴含了禅宗"妙悟"的文化内涵。"无弦琴"所乐的琴趣与禅修的归趣都是天真"自然","无弦琴"敝开的是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这当然也是黄庭坚清明"禅境"的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18.
论《边城》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城》的美学意蕴深邃幽沉,其具体表现为:在近似原态的人物故事中追求新的、健全的、理想的生命存在形态;在现实与“梦”的结合中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理想人生与理想社会的描绘中寄托了作者改造民族精神性格的愿望;其忧郁色彩还让读者在诗意般的美感享受中感悟到人生的某些真谛。  相似文献   

19.
意象对于诗画互补的哲学意义在于以意象为核心的诸范畴为诗画互补这一美学现象的生成提供了方法论意义:在意象的类二元组合构架下,一方面,“意”将人们的创作思维经验性地引向诗,“象”将人们的创作思维经验性地引向画;另一方面,在意象的组合构架下,人们不再局限于“象”对“意”进行言说的经验习惯,也意识到“意”对“象”的规定性。于是,在方法上人们经验性地将抽象形式存在的“意”置换为特殊的艺术存在形式“诗”,将抽象形式存在的“象”置换为特殊的艺术形式“画”;同时,意象之“意”与“象”的结合亦被经验性地转变成诗画的融合互补。  相似文献   

20.
郑廷玉是元代颇具特色的著名曲家。从其创作方法来看,郑廷玉的杂剧呈现出特有的美学意蕴。他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现实生活和魔幻空间中去探寻社会,求索人生。形成其杂剧创作独有特色的原因不外有三:残酷的现实;儒文化在元代受到了空前绝后的巨大冲击;佛道盛行,尤其是道教的空前昌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