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梳理明代延绥镇及榆林卫管辖范围等文献,认为延绥镇具体辖境很难确定,但可用延绥镇巡抚和总兵的辖区之和代替。榆林卫是实土卫所,辖区分为延绥镇中路清平堡至高家堡11座城堡和位于镇城附近及自威武堡西至饶阳堡、"二边"长城南、界石北的屯地。"河套"一词最早出现于正统二年(1473年),其南界是随着"二边"长城、"大边"长城的次第修筑,防御重心逐步北移而北移并逐步明晰的。  相似文献   

2.
陕西榆林是明代北部边境上防御蒙古部的重镇之一。从边境小寨发展到边关重镇,榆林经历了建城、设卫、移镇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尽管有关榆林城研究的论文在逐渐增多,但其建置沿革的具体年代却众说纷纭。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榆林建城年代应在正统六年(1441年),主持者为都督佥事王祯;设卫年代为成化六年(1470年)末,主持者为巡抚王锐;延绥镇移治榆林的年代为成化九年(1473年),主持者为巡抚余子俊。只有弄清楚这些基本的历史事实,才能为相关研究确定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所谓榆林城始筑于正统六年(1441年)和王锐成化六年(1470年)设卫的新观点,尚难成为定论.正统二年(1437年)榆林庄设寨,应视为榆林建城之始.榆林卫作为临边卫所军政机构,从提议到设立经历了一个时间过程,延绥巡抚王锐及继任者余子俊皆身与其中.史料中有关设卫时间的不同记载,可能缘于设卫标准的书写差异.  相似文献   

4.
宁夏固原地区,地处祖国大西北内陆,现置固原、海原、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六县。 明初,固原地区均属陕西布政司辖,成化四年(1468年)设固原卫,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固原卫为固原州。当时,固原和辽东、大同、延绥、榆林、宁夏、甘肃、太原、蓟州一起称“九边重镇”。成化十年(1474年),延绥、甘肃、宁夏三边总制府移驻固原,“总陕西三边军务”。固原被视为北线要冲之地,“左控五原(在今宁夏境内),右带兰会(今甘肃兰州、靖远、会宁一带),黄流绕北,崆峒阻南,称为形胜。”由于军事防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固原成为西北最大的军马基地,朝廷设马政机构,成为一种与地方政权并存的机构。  相似文献   

5.
延绥镇是明朝为了抵御游牧民族南侵设置的九边重镇之一,该地长城修建于正统、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年间,这一时期是明代气温变化的低峰期及北方草原蒙古族挥鞭南下的频繁期。这种对应现象的产生与游牧经济对环境很强的依赖性以及其和农业经济间强烈的互补性有直接关系,而长城因修建在农牧经济的过渡带,客观上发挥了通融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明代以前,陕北地区屯田少见于文献记载。明王朝的建立,使得延绥镇屯田开始出现,于此规模不断扩大,管理、组织制度不断完善,类型不断增多。但是延绥镇的屯田并非永久不衰,到后期由于多种弊端的出现,如环境、战争、自然灾害等的破坏与危害,导致延绥镇的屯田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败。  相似文献   

7.
明代延绥镇的粮饷长期依赖腹里行省的民运税粮供给,但明初并没有固定的供应区和稳定的供应机制,而是由户部从山东、河南等地因需调拨。从成化十九年起始形成固定的供应区,即陕西部分府州和河南布政司,但由于边警与灾荒之故,仍不时需要从各地(主要是相邻省份和江南地区)调取本色、折色以充军用。  相似文献   

8.
九边分路防守体制是明中后期于北疆实行的分路防守制度,属营兵制指导下的一种战时防区制度。宁夏镇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其分路防守格局随着蒙古军队进犯态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目前学界对其分路防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看法不一,多以“四路说”为定论。揆诸史实,结合实录、方志与九边图籍等文献资料,探讨宁夏镇各路防区的军事地理特征、分路防守体制形成与变化的驱动因素,总结出明代宁夏镇分路防区实际上历经了“三路防区—五路防区—两大总防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盖州钟鼓楼     
到盖县进盖州镇至镇南街,可以看见一带古城的圆拱式城门上面还耸立着一群气势引人的组合建筑,这就是1988年辽宁省人民政府新定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盖州钟鼓楼。据《盖平县志》记载,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盖州指挥吴玉监工按照旧土城遗迹开始用砖石修筑盖州城。洪武九年又加扩建,使城呈方形。当时城周围七里三步,分开南门广恩、东门顺清、西门宁海,  相似文献   

10.
明初为了巩固西北边防,在西北设置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四镇,并广置边堡,重兵防守,形成了庞大的军事消费区,给政府造成了边粮供给的困难。为解决边粮供应难题,明初边粮来源主要有四,一是屯田粮,二是民运粮,三是开中,四是京拨年例银购买,其各自在边粮供应中的比重与作用随着时代不同而不同。边粮是明代整个北边防御体系的物资基础,是军队能否长期驻守,在军事冲突中制胜,并维持西北安稳局势的重要因素和保障。  相似文献   

11.
《金鳌新话》在素材、构思等方面承袭《剪灯余话》的痕迹非常明显,某些篇章对《剪灯余话》的模仿程度远远超出了对《剪灯新话》的模仿。金时习不满于《剪灯余话》的过度理性化倾向而表现出向《剪灯新话》的回归,同时又直接与《剪灯余话》对话,表现了截然不同的主题,某些篇章可视为《剪灯余话》的翻案之作。由于作者国别不同,《金鳌新话》存在对《剪灯余话》的误读,但《金鳌新话》的民族内涵则为李昌祺所不可企及。正确解读《金鳌新话》离不开《剪灯余话》。  相似文献   

12.
严羽论诗,唯标"兴趣",以"兴趣"作为审视诗歌艺术高下、优劣的标准。"兴趣"说也是他对诗歌本质特征的概括。本文从"兴趣"说的含义、"兴趣"的获取途径两方面展开论述,以求获得最接近严羽本人观点的"兴趣"说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台湾当代的"留学生文学"是由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而形成风气的.於梨华小说的创作主题是表现"无根的一代"和"觉醒的一代",同时以批判的态度审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弊端.有学者将於梨华定位于现代派作家,但实际上无论在审美观点还是技巧运用上,她都不是一个纯粹的现代派.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上博(二)《民之父母》9简“”字的释读,学术界颇有分歧,或释为“许”字繁文而读如字,或释为“许”字繁文而读为“语”,或释为“诗”字异构,或释为“辩”字异体,或疑为“语”字异体。文章辨析各家之说,断以己意,在较为详细的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了“”当为“语”之异体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光绪二十四年 (公元 1898年 )的湖南新政运动 ,主要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经学思想为根据的。苏舆则编辑《翼教丛编》 ,用以作为反对康、梁的理论基础。指出《湖南时务学堂学约》根本就是承袭康有为《长兴学记》而来 ,是康学而非儒学 ;经典的真伪 ,并不如康有为所想那样武断简单 ;诠释经典 ,也应重视乾嘉主流的文字训诂知识 ;中国所需要的是西方的工艺 ,而非西方的文化及制度。  相似文献   

16.
由小说内容表现出的青春期性行为反应,探讨了郁达夫的小说《沉沦》的审美教育作用;从叙述艺术视角分析了作品的诗化小说特征;从作品的思想及创作手法上考察了作品的现代主义思想和表现主义艺术特征;并从背景、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小说特色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未完成《红楼梦》的缘由探讨:(1)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前五回内容可看出“钗黛合一”是作者创作的初衷;(2)从“判词”诗作可看出“钗黛合一”是作者创作一个完美的女子形象是当初创作《红楼梦》的方向;(3)作者创作到八十回回目之后根本没法将“钗黛合一”,故此作者将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创作留下了令已也令人遗憾的残本。  相似文献   

18.
裴度以"戏"批评韩愈文学的游戏倾向;韩愈征引经书,以"戏"来为自己辩解;柳宗元从"有益于世"角度为韩愈的游戏文学辩护."戏"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意味,与韩愈的文学创作发生着不同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研究指出,结合语言学相关理论运用语料库工具对文学作品进行检索分析方兴未艾.以张振玉和郁飞两种《京华烟云》汉译版本为研究对象,通过语料库方法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和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定性研究,可以更加全面、深入了解作品,甚至译者的偏好与风格.研究发现"concubine"一词在原文中共出现60次,两种版本的译文对该词的处理有多处不同,体现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否定副词是汉语副词中的一个重要次类,在汉语表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先秦时期的两部重要典籍《左传》和《国语》,全面梳理两书的否定副词系统,通过对两书否定副词的描写和比较,总结了两部书中乃至先秦汉语中否定副词的特点和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