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重申中国既定外交战略与外交政策的同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外交的新论断、新理念、新形式。最大的亮点,即有关中国外交的"三个坚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谐世界"的总体外交战略、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三个发展":外交政策宗旨的新发展、外交形式的新发展、"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新提法;"三个深化":外交目标的深化、国际交往准则的深化、全方位外交的深化。  相似文献   

2.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在外交政策上秉承“南联英美,北结苏俄”的外交方针,积极争取国际援助。中共对国民党联合苏联全力支持,但对其联合英美的态度却几经变化,与大后方一般社会舆论和民众心理有相当的差距。中共在这一问题上的因应,表明共产国际的影响及国共关系的变化是中共对国民党联合英美外交政策态度嬗变的基本依据,折射出中共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曲折过程及抗战时期政治生态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70年的和平外交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1949—1978年的"和平共处外交"时期、1978—2012年的"和平发展外交"时期、2012年至今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期。每个时期的外交政策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体现了时代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提出的新要求。70年曲折复杂的和平外交历程积累了丰富而深刻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坚持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是我们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新中国外交重要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构建"伙伴关系"是新中国外交在"后冷战"时代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必然选择;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导致二战后德国和平外交的各种因素中,德国外交思想的延续性是相对而言更为深层次的、结构性的原因.德国外交思想的延续性蕴含了德国外交中长期不变的战略基础和基本构想.德国要在战略上避免"他国结盟的噩梦"的困境,就必须正确对待自身地缘政治的特殊性,并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上认知其影响和价值,从而趋利避害,实现德国的安全与欧洲的和平.这便是德国在二战后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5.
王世谊 《人文杂志》2000,(1):116-123
建国以来,从毛泽东到江泽民,中共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发展,提出不同时期的全球战略思想.毛泽东依据世界格局的变化,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并从战略高度及时调整了我国内外政策;邓小平分析了当代世界格局的新变动,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理论,进一步调整了中国的外交政策;江泽民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国际环境,提出了"争取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的战略方针,开创了面向新世纪的外交新局面.从建国初期的"一边倒"战略到六、七十年代的"一条线"战略,从"一条线"战略再到八十年代确立的不当头、不结盟的战略方针,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全球战略观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即都始终坚持了独立自主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则立场.从毛泽东到江泽民的全球战略观,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深邃敏锐的世界历史眼光和对世界历史进程的自觉把握.  相似文献   

6.
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高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能力,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强调,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发展。要贯彻这个要求,需要明确什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什么是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需要正确处理几种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是我国长期以来执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也是促进世界共同繁荣,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8.
从毛泽东、周恩来,到习近平,中国领导人经常在外交场合使用《论语》的相关语句,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四海之内皆兄弟"、"德不孤,必有邻"、"择其善者而从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这些语句成为解读当代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发展道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思想、睦邻外交政策、学习与独创相结合、取信于民等外交思想和政策的重要载体。通过《论语》,可以看到中国外交和平、慎战、中道、坚忍、诚信、崇礼、尚德、忠恕、自律、为民、惠邻等品格与惯性,可以预测坚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不走"强国必霸"的传统大国外交老路是中国特色外交的常态。然而《论语》的外交思想毕竟是朴素的,用《论语》的思想简单地比附中国特色外交理念和忽视《论语》中的有益成分都是不可取的。把《论语》作为一种历史文本进行解读,通过外交实践来实现"通古今之变",并由此实现中国外交的新变革,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的正确之路。  相似文献   

9.
闫知航 《理论界》2002,(3):11-12
在关键的1949年,我们不能说中共与美国根本没有机会建立起某种联系,但双方的决策者都不是在一张白纸上来制定自己的对外政策,中共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在当时都受到意识形态和国际形势等因素的影响,直接导致了中共与美国的对抗格局。一、中共与美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冲撞中共领导的革命运动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之下兴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它从发生之日起,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对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科学判断,为我国对外思想的发展和和平外交政策的制定做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的重点内容是“世界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维护世界和平”。一、“和平”优先的战略思想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理论,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在邓小平说的“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理论中,“和平”优先的战略思想是十分明确的,把“世界和平”放在国际战略的第一位置。因为,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理论主要…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政治生涯和莫斯科有着密切关系,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提到他三次拒绝去莫斯科.通过对俄罗斯解密档案和其他资料的研究可知,中共五大前后,国际代表也多次提出让陈独秀去莫斯科,最早提出陈独秀赴莫斯科是远东局;以往研究者只注意到陈独秀几次拒绝赴莫斯科,却没有注意到共产国际和联共(布)拒绝他赴莫斯科;中共中央把陈独秀拒赴莫斯科作为开除其党籍的理由是不合适的,共产国际根本没有召开过审议陈独秀被开除党籍的会议.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外交观的传统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强调在平等互尊的基础上,在国际交往中坚持诚信互利,从而达到各方的和谐共处。这种"和合"观对当代中国外交产生重大积极影响,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13.
国家核心利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家兴旺发达、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国家核心利益是在长期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政治上的不可动摇性、地位上的重要性、内容上的普遍性、性质上的"自卫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探索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国家核心利益也面临来自西方大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挑战。面对挑战,我们应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和谐世界建设,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新安全观、国家责任观、地区合作观。  相似文献   

14.
沃尔波尔执政期间,对内巩固汉诺威王朝的政治稳定,发展英国经贸,对外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避免英国参加欧洲战争,维持欧洲均势,保护英国的商业利益。和平外交政策保证了英国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以后的海外扩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1940年4月,跟随周恩来至延安的冈野进在"日本形势对其回国不利、中共对日作战迫切需要"的情况下化名"林哲"留在延安工作。从莫斯科与中共领导结缘、几经商议去延安,根据形势需要留在延安、旁听七大这几个方面梳理冈野进在延安的工作,加强了对冈野进在延安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中共六大党章的浓厚国际色彩,在中共历次修改并通过的党章中是独一无二的。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共产国际的组织原则;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并由共产国际直接指导,因而受共产国际的影响最大;共产国际政策的全面"左"倾;共产国际对大革命失败原因的错误分析;八七会议后,中共领导人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认识的分歧。中共六大党章的浓厚国际色彩给中国革命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乃至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7.
黄英  倪宪章 《北方论丛》2001,3(6):101-10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据不同时期的国际环境,几次大幅度地调整外交政策。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则立场,坚持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的外交政策在曲折中日益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战略思想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一些明显的新特征.在意识形态基础上,以新安全观与和谐世界理念为重要内容的新国际主义、逐渐减弱的民族主义和外交政策实践中的现实主义添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传统.在根本战略纲领上,致力于成为世界强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成为大战略指导,经济外交、周边安全以及战略上的"创新适应"愈益明显.在当前和今后挑战方面,中国必须在国家大战略框架下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培植软实力,处理好国际国内的诸多严峻两难.  相似文献   

19.
佘纲正 《社会科学》2023,(12):51-65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面对苏联的全球战略扩张态势,中国基于“联美制苏”的总体方针在中东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主张。中国积极支援地区国家摆脱苏联控制的努力,质疑和抵制美苏作为联席主席的日内瓦会议机制,同时反复告诫美国在推进阿以和平时必须平衡双方诉求。中国的这一系列立场与活动成为美国主导下的中东和平进程得以启动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与埃及、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等地区重点国家的关系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进入80年代,在中国重新思考自身与超级大国和第三世界之间关系的同时,美国政府也暴露出难以客观公允地持续推动中东和平的严重局限。作为主动“告别冷战”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中国转而坚定地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之路,通过加强自身与中东各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支持中东地区真正实现持久和平、普遍安全与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20.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根源于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于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解决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它符合当前国际社会发展需要,契合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发展的共同心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真正源于中国的新时代理念,是走向世界人民的国际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