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是对书面语言的理解活动,其基本任务是领会作品的内容.传统的阅读观念只是力求准确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认识作品的意义,并且认为这种意义是先于读者的阅读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写作?》是法国哲学家,小说家萨特写作的理论文章,属于他的专著《什么是写作》中的一章。为萨特的最高写作纲领。文章主要从有关作者与读者、写作与阅读、美与审美的各对关系,阐明了个人写作活动的社会性和严肃性。他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地进行论述,带有明显的思辩性质。 作者为什么要写作呢?萨特承认各人有各人的理由。但他认为“在作者的各种意图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深的、更直接的、为大家共有的抉择”。这个抉择就是:任何人从事写作都不是为了自我。为什么呢?首先,写作完全不同于物质生产活动。“鞋匠可以穿上他自己刚做得的鞋,如果这双鞋的尺码符合他的脚,建筑师可以住在他自己建造的房子里。然而作家却不能阅读他自己写下的东西”。作者能揭示或描写客观事物,却不能揭示自己创造的产品——文章或作品。一个写作者,不可能对他自己劳动的成果一作品表示相当的冷漠,认为它是与己无关的纯客观事物。这是因为,“如果我们自己决定生产规则,衡量尺度和标  相似文献   

3.
自律论模式的文学史主要有三大派别。俄国形式主义认为 ,文学史不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过程的历史 ,文学史恰恰是不断突破旧有传统 ,在旧的文学表达方式失却陌生化效果的同时 ,以新的陌生化效果取而代之的过程。结构主义的主要影响是对于文学研究的方法论置换。这种置换主要从两个方面显示出来 ,一是强调了文学研究的共时性特征 ,二是将作者、作品研究的基点移植到了写作 /阅读的程式上。泛结构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一种话语的秩序。对于弗莱 ,历史是乌托邦 ,现实中的喧嚣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荡涤去那些浮沫 ,显示历史的整体秩序。对于福科 ,历史主要是知识权力的建构 ,不同的知识权力有着不同的话语目标和方式 ,因此关于历史的学说是没有终结的解说  相似文献   

4.
在此分析了传统外贸函电教学在语法大纲和结构主义影响下单一追求词句套用的弊病,继而从跨文化交际学和功能语言学的角度,以催证函教学为例阐述了以建立场知识、建立语篇模式的阅读阶段先行,以合作创作语篇、独立创作语篇的写作阶段后续的读写循环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为实现"读为写用,为读而写,读写结合"的教学目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罗兰·巴特的美学思想,以其名著《S/Z》的发表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结构主义逐步成熟的过程。罗兰·巴特将语言和言语进行区分,对文学作品的结构进行区分,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符号,主张文学作品的深层结构是语言结构和人类无意识结构的结合,提出了叙事作品结构的层次说。后期则是逐渐与前期思想划清界线,创立后结构主义的过程。他强调读者对于文本的作用,文学作品是向未来和读者永远开放的结构。  相似文献   

6.
后结构主义的语言学,在结构主义的影响下,从语言符号的关系属性出发,引入“differance”概念来对语言结构和语义进行解析。在某种语言符号系统中语言符号的意义根据对“延异”的意义来阅读,而不是根据所指的客观事物或意义来解读。后结构主义对本语义的解读处于一个两难境地,然而其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上的反权威思想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雅克·德里达是法国当代的结构主义哲学家,文学理论家和符号学家。德里达的理论研究已经形成了当代哲学和文学论争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德里达作为一位哲学本文的读解者,表现了他对于所谓“逻辑中心主义”或“在场的形而上学”的西方哲学传统的批判性说明。他指出:不同的哲学理论和论题不过是同一系统的不同版本而已;尽管我们没法回避这样一个系统,却至少可以通过注意它所寻求抑制的东西来确定它所铸造的思想条件,虽然我们不能带来哲学形而上学的终结,却还是可以确定和倒转它所建立的分类并从内部来完成对它的批判。他对于各种本文的阅读变成了例示分析,一种新的解释实践的典范。这种新的阅读和写作的实践,在文学批评的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德里达是“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这一思潮在当代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都形成了重大的影响。结构主义者集中关注语言和结构的问题。但是,由于结构主义以及它以后的发展并没有构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而是—个以各种方式联结起来的复杂的写作网,也就非常难于对他们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德里达《论文字学》阐述了他的解构思想,反映了新、旧两种语言观,即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差异,结构主义把语言看成一个均质的系统,解构主义则看成是不均质的,因为其中存在历时性的不同的痕迹。在语言与文字的关系及文字的性质、起源、文字学的对象等问题上,德里达也提出了他不同于传统的看法,他追溯了文字概念的遥远历史,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作了解构性的剖析,从而对言语与思想、言语和文字、阅读跟写作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阅读理解过程是读者对阅读材料中的明示信息进行推理并获取作者交际意图的动态过程。阅读理解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依据阅读材料进行关联性程度最大的逻辑推理并得知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着眼于整篇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认知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作者真实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0.
普兰查斯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受到老师阿尔都塞的极大影响。他对阿尔都塞思想的继承表现在沿用有关理论概念及采纳结构主义的阅读方法等几个方面,他对阿尔都塞思想的批判集中在阶级、意识形态及国家机器等几个方面。正是通过这种批判与继承,普兰查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结构主义的国家理论和阶级理论。  相似文献   

11.
巴特的《S/Z》系他1968年与1969年两个学年研讨班上实验记录(“工作印记”)。此书为已经转向后结构主义的巴特解读巴尔扎克短篇小说《萨拉辛》的阅读性文本。文内第1~9节(共93节)中,巴特专门言说了此时他眼中的(后现代)阅读。要言及阅读,必先涉及阅读的对象———文本、文本的生产者———作者、最后是阅读主体———读者。我们知道,不同于古典阅读(神学诠释学),上帝不再同时在场于经文的每一个字句中,文本解释结果也不再是一种声音。在当时法国学界如日中天的阿尔都塞一类现代性阅读理论中,阅读理论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2.
陈正 《云梦学刊》2001,22(5):116-118
阅读理解过程是作者、语言信息和读者等几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从作者写作的思维模式入手,进行分类阅读,就能较快地提取有关信息,从而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13.
刘小平 《学术研究》2006,(10):124-128
“鄢烈山现象”的成因主要不在于作者的创作数量和名声,而是由于当今社会在阅读和接受鄢烈山杂文时一直存在着多元矛盾。“鄢烈山现象”的内涵表现在作者由平民写作向公民写作的创作转型上,也表现在他对公民写作理论的阐发和选择上,而以“人权”为核心的思想主题则是这种现象内涵的基本依托和价值所系。“鄢烈山现象”的社会意义在于他的杂文创作更多地代表着当今社会的现代性追求,它以公民社会建设为指归,体现着民主、法治、人权、自由、平等等现代价值精神。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主张阅读与写作并重 ,他认为阅读可以成为写作的基础 ,但并不是全为写作服务的 ,阅读本身自有其重要性 ,阅读教学再也不能继续搞注入式的逐句讲解 ,那样做的弊端实在太多 ,广大学生要尽量靠自己的能力进行阅读 ,教师要通过精读和略读的指导 ,使学生养成读书习惯 ,提高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过程中,西方文学领域内寻求文学意义的解释经历了3次重大的转向,可以约略概括为作者意图说、作品中心说和文本阅读说.从作品到文本的概念转换过程中,对意义的理解也从单一的解释走向多元的解释,同一文本在同时可以容纳多个不相同的意义存在.  相似文献   

16.
唐清涛 《理论界》2004,(4):84-85
本文着重考察了梅洛-庞蒂关于历史意义的思想.作者主要通过分析他如何在知觉现象学的基础上揭示意义的生成,以及把在改造结构主义语言学有关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语言表达理论扩展到对社会历史的研究,阐明他关于历史意义问题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分析了他关于历史意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阿尔都塞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目前国内对其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前期的《保卫马克思》和《阅读〈资本论〉》上,而忽视了他后期在《自我批评材料》及《来日方长》等著作中对前期思想所进行的一系列反思。本文立足于阿尔都塞的后期著作,重点论述他后期自我反思的三大阶段及其主要内容,以达到完整解读阿尔都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万莲子 《云梦学刊》2001,22(3):60-61,68
接受美学中的文学阅读期待视野表明,文艺接受必然地带有接受者的主观心理成份和个性色彩,体现出他/她的审美情趣和素质,使接受后的作品与原作相比发生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变形".文学欣赏接受中的文化审美过程就是对文学历史的添砖加瓦,是使文学既成历史丰富生动的最好表征.从阅读期待视野中,人们时20世纪末中国女性文学中极端化女性写作现象的迥异态度,尤其可以证实这一点.文学欣赏的开放性满足了无限多样的阅读体验与阅读好奇心.  相似文献   

19.
巴金晚年全力以赴写作的《随想录》五卷,不仅是他在80年代的最重要的奉献,也是他在1949年以后40年中最有价值的作品,在巴金全部创作生涯中占有关键性的地位。但是,和巴金前期的作品一样,在引起强烈反响的同时,也存在着尖锐的分歧。因此,我一直认为,对《随想录》的研究在整个巴金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后期德国学者姚斯、伊瑟尔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该理论着重将读者和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充分尊重读者的自主个性阅读,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参与是不可思议的",而"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那么,读者又是怎样去参与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