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粮食危机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粮食价格的不断攀升,引发了世界粮食危机.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粮食安全既面临机遇,也面临着挑战.调查显示,粮食生产能力下降问题已日益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重大隐患.面对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的新变化,只有把仅仅满足于国内需求的"口粮农业"上升为服务于国家全球竞争的战略产业,实行高财政补贴政策以支撑强大的粮食生产能力,从而将强有力的粮食生产能力转化为强有力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才能真正掌握中国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2.
江苏粮食安全及其成本的合理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在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 ,始终把粮食安全保障当做非常重要的工作来对待 ,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粮食安全成本增长速度较快 ,且具有很大程度的波动性的情况。由于粮食不安全与过安全都是要力求避免的情形 ,因此在江苏粮食比较劣势明显、粮食供求形势总体较好 ,且保障粮食安全能力较强的情况下 ,需要通过增强粮食生产地区综合生产能力等措施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粮食突发事件 ,但与此同时 ,也应该把降低粮食安全成本看做与它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事情来对待 ,即在以合理成本保障粮食安全上下功夫。为此 ,应十分注重粮食安全规律的研究与运用等  相似文献   

3.
自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以来,近几年全球粮价不断上涨,粮食安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作为全球性话题再次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WTO《农业协定》首次将农产品纳入多边贸易体制,使得《农业协定》与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WTO《农业协定》的视角来探讨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从分析《农业协定》的具体规范(市场准入、出口补贴和国内支持三方面)入手,解析其所建构的农产品多边贸易体制中存在的对发展中国家促进粮食安全的农业、贸易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发展中国家实现粮食安全的种种权利带来的损害,最后提出多哈回合新一轮谈判应对《农业协定》进行必要的改革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4.
自2006年秋开始掀起的世界粮食涨价风潮,导致低收入国家出现了"新的贫困"现象,使各国开始把眼光转向粮食安全和粮食主权问题,粮食主权意识也在全球迅速蔓延开来,并促使人们去重新审视WTO体制下农业自由化谈判的性质和后果,同时也对中国粮食安全及粮食主权问题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5.
地域性失衡、“大国效应”扭曲与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8,(3):52-60
粮食安全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深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全球粮食产量的地域性失衡问题,表现为全球粮食总产量、人均占有量以及耕地占有量等均存在严重的地域性失衡,其进而导致世界粮食贸易品种、地区贸易结构亦出现严重的地域性失衡。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国内粮食供给与消费需求、粮食产量与消费量之间存在着缺口性失衡。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大量进口粮食作物,但我国粮食进口贸易中却出现了"大国效应"扭曲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粮食安全的四种模式和我国粮食安全的五个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6.
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粮食产后前端损失仍较为严重,产后前端损失评估的系统性、时效性和代表性不足,常态化评估制度缺乏,尚不足以支撑节粮减损工作的有效实施。为此,应构建以政府现行调查平台为核心的损失调查体系,制作粮食产后前端损失调查的标准手册,科学制定调查数据审核、汇总办法,并编制粮食损失指数,周期性发布粮食损失调查报告,以期摸清产后损失“底数”,打造常态化减损机制,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气,为全球提供中国节粮减损经验。  相似文献   

7.
对FAO全球176个粮食主产国的统计资料分析显示,1990年以来,世界粮食生产的长期趋势有二个重要特征:一方面人均粮食产量持续增加的国家多于人均粮食产量减少的国家,粮食增产国家的人均粮食产量增加幅度也大大高于减产国家人均产量减少的幅度,世界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总体上快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在能源短缺和价格不断上涨、世界经济动荡加剧等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下,粮食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国际粮食贸易和市场价格波动剧烈,粮食安全风险在加大.因此可以断定:2007年中期开始的一轮国际粮食价格超常规大幅度上涨,应与全球粮食生产供给没多大关联,也即并非全球粮食生产失衡所致,而是能源大幅度涨价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增加、金融市场的炒作、生物能源对粮食的消耗和一些国家对粮食贸易的限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能源价格上涨和金融市场炒作则是关健性因素,对不同粮食品种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稻米的价格波动"异峰突起",远超过其他粮食种类,国际贸易形势相对严峻得多.与过去的30年相比,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底部已明显抬高,粮食市场平均价格将很有可能长期在高位波动运行.针对上述情况,我国迫切需要确立系统的粮食安全应对策略,包括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合理的粮食自给率和粮食储备规模,尽快健全粮食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央、地方粮食储备调节体系,规范地方储备粮管理,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特点,灵活调节粮食进出口数童,扩大粮食进口国范围,分散粮食进口风险.  相似文献   

8.
以增温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衡、极端气候事件增加等为特征的气候变暖,引起了农业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粮食增产的不稳定性、粮食生产的高风险性以及粮食安全的不确定性增加,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基于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粮食安全的总结和思考,应从调整作物播种时间、提高作物复种指数、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作物新品种、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管理等方面来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不利影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政治家与经济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是中国在面临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等约束条件下的战略选择。通过对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粮食生产以及农业与粮食安全在治国方略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可以认识到从重视粮食生产到重视可获得性再到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组成,是国内外粮食安全研究的一个基本研究轨迹。  相似文献   

10.
在粮食供给方面,发展中国家主要从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粮食贸易等方面采取相应的促进政策提高粮食的自行生产能力以及调剂余缺的能力。在粮食获取方面,主要通过提高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来提高其获取粮食能力,并加强安全网的建设应对临时冲击。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供给和获取能力的政策与减贫的政策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缓解和消除贫困是确保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加强对农业的支持是改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最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的挑战与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帆 《江海学刊》2006,(4):74-78
未来我国农业将面临两个挑战人口和食物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农业资源刚性约束更加突出。这将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考验中国粮食安全。现有的应对方案包括扩大粮食进口、依靠市场调节、增加技术投入和强调政府支持等,虽能取得一定效果,但都不足以在根本上构建起实现粮食安全目标的长效机制。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进行粮食生产的组织方式创新,这可以从生产、贸易、市场等方面降低粮食领域中的风险。围绕组织创新,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完善现有粮食安全政策。  相似文献   

12.
吴宾  党晓虹 《兰州学刊》2008,(10):129-131
文章界定了古代粮食安全的概念,将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分为宏观层次上的粮食安全和微观层次上的粮食安全。认为古代微观层面上的粮食安全主要取决于粮食的分配状况以及相应的社会生产关系。并分析了古代社会粮食分配与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认为粮食分配不公导致了社会下层的农民粮食可获性大大降低,是产生微观粮食不安全的关键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是我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大国竞争更加激烈,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较大的外来风险,粮食进口渠道受人掣肘、国际粮食供应链不稳定及韧性不足导致我国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的难度增大。同时,国际粮价频繁大幅波动对国内粮价的传导效应不容小觑,国际粮食治理机制失序且我国话语权较弱,粮食“武器化”趋势导致我国在国际粮食贸易中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为保障粮食安全,世界上农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均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法治建设,将粮食安全法治体系建设作为立足点,靶向发力粮食安全体系建设,并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迅速调整,尤其是欧盟和日本的粮食安全法治保障体系,可作为我国粮食安全法律体系构建的有益参考。立足我国目前的情况,应当明确我国粮食安全法治保障体系的战略定位,分别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构建我国粮食安全法治保障体系。在国家战略层面,需要尽快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并以此为依托搭建国家粮食安全法治保障体系的“四梁八柱”。在国际战略层面,应当多措并举稳定粮食安全进口,实施海外农业投资战略,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同时法律服务“跟出去”。与此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在粮食生产、供需、贸易等层面仍存在较大粮食安全保障压力,其主要表现为:中国粮食生产遭遇增产瓶颈、种植成本持续上涨、水土资源约束及生态承载压力加剧等困境;粮食供需面临品种结构偏离、产销区域结构失衡等问题;粮食对外贸易中出现外粮依存度上升而国粮自给率下降、国际粮食贸易供应来源和运输路线过于集中、国际粮食贸易摩擦加剧、融入国际粮食治理体系受阻等难题。中国亟需从生产、供需和贸易三个维度构建高水平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牢牢守住耕地数量及质量红线、提高农业经营规模水平、加快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提升粮食可持续供给能力;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破解粮食产销区域失衡难题;提升外粮资源自主管控能力、参与国际粮食安全治理,降低国际粮食供给输入性风险,全方位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心城市粮食安全系统包括粮源子系统、消费子系统、产业子系统、监测执法子系统、目标子系统、应急子系统等子系统.中心城市粮食安全系统主要由粮食储备、粮食供应、粮食波动与粮食生产、粮食需求、粮食调控描述.中心城市粮食安全水平主要取决于该中心城市粮食产业发展政策、居民消费水平、粮食安全应急机制、质检执法网络状况等粮食安全的内在环境,粮食产业发展政策对中心城市粮食安全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粮食核心区建设是国家针对全球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和国家粮食战略安全问题进行的战略规划。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对于保障区域粮食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农地制度变迁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紧密相关,粮食核心区建设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增强土地大范围、跨行业流转,充分盘活土地要素资源。本文分析了粮食核心区建设和农地制度安排的基本关系,并在对核心区农户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土地流转及土地制度变迁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7.
课题组 《江淮论坛》2009,(2):165-172
本报告以安徽为例,研究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的粮食安全与粮食生产问题:通过回顾30年来安徽粮食生产的发展,总结了推动安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原因;tg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潜在威胁:因种粮比较效益下降造成的地方政府和农民对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的缺失是威胁粮食安全的最主要因素;最后就立足国内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就将谷物、豆类、薯类共同列入粮食统计范畴。这一做法与国际通行惯例差异较大,而且随着大豆、薯类等部分作物实际用途的改变,继续沿用该统计口径不利于厘清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为更好地适应新型粮食安全观,更准确地反映我国粮食安全水平,以及更顺利地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现行粮食统计口径十分必要。同时,为有效对接调整粮食统计口径带来的政策制度方面的变化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在调整过程中辅以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国际粮食价格剧烈波动,我国粮食进口数量剧增,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粮食供需处于弱平衡。粮食作为大宗商品进入金融市场,表现出金融属性,粮食金融市场的主要功能为价格发现、投资投机和资源配置。粮食金融化进程经历了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两个阶段,有效的资源配置会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安全,而粮食财富化则会导致粮食价格扭曲,威胁粮食安全。21世纪以来,我国粮食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国内粮食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国际资本不断渗入并控制我国粮食产业,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粮食安全应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了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性,可以采取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发展粮食金融,加强粮食金融市场监管,提高粮食调节能力等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微观粮食安全状况并提出了实现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微观粮食安全的相应对策。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微观粮食安全程度还很低,而且存在较大的脆弱性与微观粮食不安全的长期性。实现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微观粮食安全的最主要方式是扶贫开发与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粮食流通状况的改善以及人口素质的提高也是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