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英琦是当代文坛上一位极具个性的散文作家。她的散文是对自身情感世界、心灵奥秘进行的探索、感悟和表达。其散文风格由早期坦率真诚、豪爽洒脱的性灵表白,到90年代上下求索、寻求超越的哲理表述,再到当前求真悟道、身体力行的实践体验,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起越过程。这种超越,既是她散文风格的转变和超越,也是她人生观、宇宙观的转变和超越,表现了作家用生命不断追求自我的文学价值、全面实践自我、超越自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
简贞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领悟,是一种近似于参禅式的感悟。她把对山水景观的欣赏提升到了对生命的盘诘,体悟到的是禅意浓厚的人生;而把山水景物当作“偈子”来写的散文篇章,则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空灵美感。简贞散文表现出来的对现代生存意识的讽刺和批判,可以看成是对海德格尔“此在即烦”的哲学命题所做的文学性的阐发。在简贞看来,人的生存充满了悲剧色彩,悲剧感成了她生命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3.
张晓风以其独特的诗性解释散文在台湾文坛独树一帜.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她奉献给现代散文的最大功绩.对自然与生命的宗教般感恩、对故乡与人文家园的不舍情结、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问成为张晓风散文思想情感内涵渐次展开、互为渗透整合的三个层面.她的诗性思维和鲜活独到的艺术表现给散文带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审美视界.  相似文献   

4.
至亲之人过早离世,影响着简女贞的生命观,在她的心中刻下一道伤痕,因此她的散文涂抹上浓重的宿命论色彩。简女贞散文中的童年、故乡、爱情是美好的,而她笔下的大都市却是颓废的,这体现她精神世界里的另一道伤痕———人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5.
基督精神的根本正是“爱的理想”,它与人们本性向往呼唤的自由、平等、仁爱、良善、宽容得以契合。作家史铁生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母亲身上闪耀着基督神性的光辉。她艰难的生命历程,犹如基督受难的一生;她用自己坚定不移的爱拯救儿子,她用爱和宽恕化解苦难和创伤。在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中,用基督的爱与牺牲的品格激励残疾的儿子勇敢地生活下去。  相似文献   

6.
史铁生在他散文遗作中,将生命的苦难纯化为丰富而深邃的精神资源,不仅关注生与死、现实和理想、困境与信仰,更探微于人性的细微奥秘。其遗作以充沛的精神信仰、无限的希望与广博的爱愿而震撼人心,这种被神性光辉引领并照亮的精神追索,可用《圣经》所示的信、望、爱加以概括。他对信、望、爱的倡导是宝贵的精神资源和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7.
叶尔克西以其对草原生活不断回溯的牧羊女的成长历程彰显了鲜明独特而强烈的生命意识。她在耳濡目染母族文化万物有灵观念的同时,耳闻目睹了身边各种生命的死亡,对死亡的认知亦由困惑、恐惧、痛苦而为微笑释然,自然而然,将人之生命历程视为一种自然生命的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的必然过程。面对死亡的坦然涵养了叶尔克西坚定而坚强的生命意志,让她的散文含蓄蕴藉地传递出深沉丰厚的意蕴。  相似文献   

8.
散文的主体性在郁达夫、林语堂的眼里是"个性"或"性灵",而在张爱玲的散文世界里则是与伦常日用密切关联的"俗"身。在散文中,她对日常生活审美性的把握,对冷暖人生的特别体悟,透出一股结结实实的生活气息。张爱玲的散文是关于生活真实和灵魂真实的记载,展示了多重文化角色冲突、挤兑中的张爱玲的复杂性。被"言说"的角色,反倒被生活的真实角色所消解——这是张爱玲散文创作给我们留下的复杂感喟。张爱玲在她的散文中宣泄其反叛情绪,而这种反叛锋芒莫不在现代和传统的对立中被耗散。接连不断的"思想出轨"和最终却还是回归到传统的悖性,构成了张爱玲悲剧的独特性。这也是张爱玲散文在与其小说对读中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香港旅法女作家黎翠华的散文,在海外华文散文中独具一格。她善于描画,往往几笔传神。在她笔下,恣肆大气而又精细独到的敷陈刻画,正显示了作家对世间万物的深深有情。她以纤美的文采、细节的铺排为经,以细致的心理穿插为纬,在飘飘扬扬的微尘满天中画出浮世图像--喜怒哀乐、悲怨情仇、生老病死、人事代谢,并坚持自己的生命感受,真诚的加以展现。她要在大千世界中砌出自己的大观园,为记忆里的一场盛世捕捉稍纵即逝的声色光影。在她的笔下,或者说,在她的生命里,现实就是传奇,写实已是魔幻。  相似文献   

10.
冰心,这位人所熟知与敬爱的女作家、本世纪的同龄人,已走过了70余年的创作历程。从“五四”运动时跻身于新文学文坛,到今日仍挥笔不已,这在文学史上实为罕见。 “四人帮”横行时期,冰心曾搁笔近10年之久。从写悼念毛主席的文章起,她又拿起笔来。在欢庆“第二次解放”的日子里,冰心奋笔抒写了悼念周总理的诗和散文。接着,她又陆续写出一篇篇的散文、小说、评论……在文艺的春天里,冰心“志在千里”,如她所说,“生命从80岁开始”。她以惊人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两次战胜疾病,用饱满的热情和一颗依然年轻的心,创作了累计在二百五十篇以上的作品,迎来了自己创作生涯中的又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才华绝代的奇女子,是宋代词坛上一大家。其词无论是写前期日常生活、爱情婚姻,还是写后期飘泊零落都表现出非比寻常的淑女情怀,反映出一个文化女性悠闲风雅而又心系家国的人生志趣。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对于我们理解她的文化选择很有帮助 ,从中可以看到张爱玲以超然和平静的心看待她少年时的遭际。她的人生观是消极的 ,然而她尽可能地享受人生。身受中西文化熏陶的她特别关注市民阶层 ,她追求“和谐” ,创作出一种真正接近市民生活的作品 ,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其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3.
《鸿雪楼词》创作于沈善宝三十岁之前,是其前期生活和文学活动的集中体现。《鸿雪楼词》蕴含了以“愁”为核心的四重情感体验:一、经营家计的愁苦:既要售卖书画维持家计、积攒资金归葬亲人,又要劳心兄弟反目的家庭人事,再加上病魔的折磨,以上生活种种构成了《鸿雪楼词》的愁苦体验。二、亲友苦别的离愁:亲友的生离和与妹妹、母亲、业师、弟弟的死别,成了《鸿雪楼词》的离愁体验。三、壮志未酬的愁怨:父仇未报及满怀壮志无法施展的苦闷和憾恨构成了《鸿雪楼词》的愁恨体验。四、异乡飘零的乡愁:三次离乡的经历成就了《鸿雪楼词》的乡愁体验。  相似文献   

14.
玛丽生活在扼杀正常人性的殖民制度统治下的南非,她被无形的殖民之网越缠越紧.她丧失了生命主体的昂奋,心灵濒于崩溃,人生被异化,人性遭扭曲,生命的终极困境使她成为殖民制度和种族歧视制度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创作描绘了普通人尴尬卑琐的生存状态,表达了她对人生、时代和现代文明的悲剧性体验"荒凉世界中的荒凉人生".她认同接受生命的荒凉虚无,并采取人生审美化、生活艺术化欣赏玩味世俗生活,放逐理想主义、理性,在趣味式戏剧式写作中将浓郁的悲剧感诗意化审美化.童年的不幸生活,成年遭遇的战乱及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中国传统的乐生文化心态都使她将悲剧感审美化.其创作因而减少了发人深省的思想深度和净化情感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6.
故园之恋--论萧红的家园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园意识”是萧红情感链条中丰富而复杂的一环,萧红将生命中这种最深切的情感融入以家园为题材的小说中,传达出她在漂泊生涯中对童年生活的重新体会,对生命的感悟。萧红的儿童世界表现出具有人类学意义的生命原初体验;她在固守家园的劳动身上,以土地--家园中的个人生存形式来透视人类生存处境,揭示出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17.
艾米莉·狄金森从表面看冷漠、厌世,实际上她内心充满着炽热的爱.她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她用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她那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而并非外人眼中的"新英格兰修女".  相似文献   

18.
李吉林从普通小学教师成长为教育理论家 ,除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外 ,其个人品质也是至关重要的。对儿童深沉的爱是其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不竭动力 ;童心使她能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 ,体察儿童的心灵世界 ;充满诗意的心灵使其发现教育、自然和生活之美 ,引导学生体验美的世界 ;她勇于实践 ,善于思考 ,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此其智慧之心 ;她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终臻成功佳境 ,此其恒心。爱心、诗心、童心、慧心和恒心构成其自成高格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9.
李见心的诗歌并不排斥技术的运用和语言形式的打磨,她把日常生活展现为一个符号的世界,用语言还原诗意人生本身的快感。她有意识地运用语符、语义、语形、语体等多种语言手段,突入心灵超验领域,为诗歌开拓了巨大的表现空间。李见心的诗歌不是线性的,其空间性大于时间性,强调来自生活的现场感与结构感,通过修辞化、符象化的日常生活敞开本真,通过创造日常化景观去埋葬历史的记忆,摆脱日常消息性语言和无意识对生活的遮蔽,建构起充满张力的文学生态。  相似文献   

20.
英国著名现代主义小说家伍尔夫一生致力于小说形式的革新和探索,她用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对时空概念的超凡认识,去展现人的“内在真实”,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人的心灵及生命的本质.在小说《达洛卫夫人》中,伍尔夫潜入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的心灵来寻找人的真正的自我,通过描写她的内心世界和个人感受,揭示了生活的本质与真谛,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伍尔夫用象征、主题语及暗示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深层意识,突出深化了主题,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