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安忆作品中表现的女性意识对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使女性意识的发展实现了两次突破.她最先把"性爱"引入女性文学,以自觉的性别意识建立起自己作为女性审视世界的独特方式和角度;她自觉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通过女性话语的抒写,进行女性主义文本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审美观念的转型当中,从作品到文本的转型值得关注。其中,从作品观念向 文本观念的转型又有其特定过程。这就是:首先是作品观念本身的从内容向形式的转型,然后是从 独尊形式的作品观念到文本观念的转型。文本观念强调了作品的内部世界、精神世界、心理世界、 情感世界的一面,为作品自身注入了新的内涵,破坏了作品的再现性的神话,然而也存在着过分强 调作品的隐喻性、修辞性和作品自身主观性的无限性,以至完全忽视了文本的表意、交际功能,以 及从反对唯一的中心到反对一切的多中心的缺憾。  相似文献   

3.
每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 ,一种受语文或文学教育箝制的思维定势就会不自觉地表露出来。以往解读文学作品 ,总是讲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主题含义、艺术特点等。按此模式 ,解读作品就会变得守旧和刻板 ,不关心各作品的不同 ,也不关心文学语言的差异 ,故而总难以进入作品的深层。这样的解读 ,缺乏衡量作品本体的标准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 ,通常会减低文学作品本有的艺术价值。实际上 ,文本解读必须依据文学语言 ,才可能赢得进一步探讨作品的权力。一一般而言 ,我们对于首要和重要的文学语言存有各种各样的偏见和曲解 ,大致有二。首先 ,误认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4.
任何文本的审美张力都导源于言(文本)、意(创作主体意念)、物(客观世界)三者的意义错位而形成的意义间隙,"朦胧诗"正是这一诗学的具体体现.创作主体意念的突出与高扬表现了"朦胧诗"人对诗歌文本审美张力的重视,其所采用的一系列艺术手法使得他们有效而适度地调节并控制了文本、诗人意念、客观世界三者之间的意义间隙.其大量的成功之作在文本的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达到充分的和谐,隐性意义的适度隐度隐循使得其作品获得了强大的审美张力,具有深厚的审美蕴涵.  相似文献   

5.
走近王充闾及其散文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超越其大文化散文的语言层面而瞩目和到达此在之外的审美的自由世界,把王充闾也当作一种文本来读,人与文本互读。王充闾的焦躁源自人性的深刻痛苦,是基于当下、基于生存、基于生命状态的焦躁。其焦躁越发的深切,便也深沉地转化为对于传统文化的追寻,生成人文忧患的精神情结,转化为知识分子的精英的批判立场。焦躁而形成的作家的人性自觉和文体自觉,使王充闾的散文成为生命美学的文本范型,其散文具有了深层忧患的内核,也充满了强烈的贲张内力。  相似文献   

6.
陈悦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1(7):136-139
在20世纪40年代,左翼主潮内部出现了一部"异质"文本《财主底儿女们》.作者路翎以探究人物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作为自己的艺术目的,自觉建立文学语言与人的内在世界的直观联系,使之成为具有强烈现代主义气质的文本.基于蒋氏三兄弟而构建的一个庞大的现代人格心理系统及旧式大家庭"废墟"上的人生体验,形成一种偏离了现实主义反映论的新的艺术视景,切实地表达出近现代以来中国在与西方世界共时性处境中的现代主义体验.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以“哲学教科书改革”为标志,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进人新ill:纪,学者们越来越自觉地聚焦于马克思哲学的文本、思想及其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亦即自觉在文本解读、思想阐释和现实关怀三者的张力之中,深入展开当代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亦唯此,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才能取得更长足的进展。一、面向“文本”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8.
不论是一部长篇巨著,还是一则袖珍短文,作者往往都自觉不自觉地赋予了它们一种基调,这种基调在整部作品中洇化开来,然后氤氲不散,让读者很能感受到一种气氛.尽管作品中有时也会有与基调完全不同乃至相反的文字,但那是基调所需要的.没有这种不同乃至相反的文字衬托、调和,基调反而显得太稠太浓太纯,有可能给读者造成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反而损害了作者的本意.  相似文献   

9.
以鲁迅为代表的部分现代作家,始终在“失乡”与“还乡”之间徘徊挣扎,人与自然之间的精神联系和生命统合,成为他们文本世界的潜在线索,隐含在文本中的自然力量成为一种复杂的精神指向。一方面,作家在自然山水中找到了古典梦想的家园,为人们确立了精神提升的可能;另一方面,作家也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一世外桃源在现实中难以保全,所以追忆和倾诉中不自觉地带出了一缕悲凉。  相似文献   

10.
世界比较文学与民族比较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世界比较文学现代英美文坛最负盛名的文艺批评家艾略特认为:世界文学不是一堆彼此无关的文学作品的总和,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艾略特看来,"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是"一个秩序",一个系统,因为有"一种共同的遗产和共同的事业把一些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联合在一起"来了.如果说,新批评派的文本主义是从微观角度审视文学,那么艾略特的世界文学系统说就是从宏观角度来审视文学了.我以为,世界文学系统说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我们不妨把世界文学设想为一张网.各时代的各民族文学的传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