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人 《今日辽宁》2002,(3):38-39
喜怒哀乐人间事,狮趣偏与人趣同. 誉满古今中外的中国五大镇山庙之一--北镇庙,为全国惟一保存完好的镇山之庙.庙门前有蔚为壮观的石牌坊一座,牌坊前后雄踞石狮四尊.四狮材质有别,造型迥异,色彩不同,然皆栩栩然威猛而有生气.最堪称奇的是,四狮面部分呈喜怒哀乐四相.四种表情惟妙惟肖,应属绝品列.喜则会心,抿嘴自得惟露唇间一缝;怒则在形,张口裂目,状若咆哮;哀而无声,脖歪头低眼似含泪;乐而尽意,舌吐腮鼓,欣然之态庶几可掬.  相似文献   

2.
医巫闻山既是辽宁四大名山(医巫间山、千山、药山、凤凰山)之首,也是东北三大名山(医巫闻山、干山、长白山)之首,素有"东北第一山"之美誉."医巫"是古东胡语,意为"雄伟高大",在中国的名山谱系中,这是个绝无仅有的山名,数千年来未被复制. 医巫闾山具有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早在4000多年前的虞舜时期,全国分为十二州,每州又各封一座山作为镇山,医巫闾山即被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医巫间山也是最早见诸于先秦典籍的名山,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就已将其引入诗篇.隋朝时,医巫闾山被封为北镇名山,并就山立祠,建庙设主;唐代将其封为广宁公;辽金两代将其封为广宁王;元代将其封为贞德广宁王;明代将其封为医巫闾山之神,清代延此封号.历朝历代都对医巫闾山尊崇有佳.  相似文献   

3.
皮场庙建立在两宋都城中,其所祀皮场神在有宋一代不断被加封,官方确认的神迹故事也不断演变,神格不断上升。但皮场神的身份在宋代民间呈现多元化的解释,并在当地有着相当的重要性。宋以后,皮场神信仰衰落,在明代以后与明太祖设立的“剥皮实草”的皮场庙相混淆,其传说也流变为多种版本。在明清地方存在的诸多皮场庙中,除了少数可明确追溯到宋代.其他建立的时间不早于明代,但它们都一致将自身的谱系追溯到宋代,以抬高神格和建构神灵的久远历史。在皮场庙传说的流变中,分裂出了宋代与明代两种传统,而南北方皮场传说的主流也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关中地区以“庙”与“会”为物质载体的民间信仰具有浓厚的地域气息,其核心特质表现为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具有高度的互嵌性.通过对关中农村庙会的历史性考察和过程性分析发现,互嵌性的民间信仰在“建庙”“过会”的过程中,一方面在宗教层面展现人与神的互构,从而实现社区内的资源再整合和价值再生产;另一方面在世俗层面展开入与人的互动,从而实现村庄的社区精英内整合和社会关联正强化.以庙会为中心产生的“四位一体”的社会整合不断地生产着具有内生性和主体性的地方秩序,从而为地域社会的持续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5.
李亮伟 《浙江学刊》2003,(6):194-197
王维庙在浙江黄岩存在了一千一百多年 ,鲜为学界所知。考辨王维庙出现的情况 ,并探讨其长期存在的原因 ,乃知有始出迷信、继入传统“神道设教”轨范和地方政府“因势利导”以“辅治成化”之因 ,以及还有王维本人的“济人”之心、“重情”、文学才华得到人们推重等因素。王维庙对此邦兴文起到过积极作用。王维是否到过浙江 ,学界本存异议。浙江黄岩有王维庙 ,与王维生平行踪无关。  相似文献   

6.
普济禅寺     
普济禅寺又称前寺,寺前有莲池,是普陀山风光最佳之处。普济寺原名宝陀观音寺,宋神宗元丰三年(108O)建。嘉定七年,皇帝书“圆通宝殿”匾额,定为专供观音的寺院。康熙十八年(1679)朝廷拨款修建,赐“普济群灵”额,始名“普济禅寺”。雍正九年(1731)朝廷拨七万金修复普陀,历时三年,寺宇规模为江南之冠。普济寺占地37019平方米,共有10殿,12楼,7堂,7轩,计312间,建筑面积9300平方米。殿中供奉高达8.8米的毗卢观音,四周端坐观音三十二应身,塑像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7.
王德军 《社科纵横》2012,27(12):111-113
杜甫的“有神”说不仅是对六朝以来文艺领域审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唐代以追求“有神”为中心的美学思潮的组成部分.概而言之,其美学内涵主要是指自然之美、风骨之美和兴会、灵感神妙之美.这是中国传统美学史上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中国传统美学由此派生出了以“神”为精髓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大禹庙     
大禹庙大禹陵是我国东南久负盛名的胜迹之一,位于绍兴城东南六公里的会稽山麓。'95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的盛典在此地举行。陵区内有离店,是一组宫殿式的建筑群,140O多年前的南朝梁初,几经兴废,现存建筑多代乾隆年间重建。纵轴线上的建筑自南为照壁、...  相似文献   

9.
衍福寺双塔     
肇源县民意公社大庙屯里,矗立着一对秀丽的喇嘛寺塔——衍福寺双塔。双塔外形略同,东西并峙,分列原衍福寺山门殿前。塔刹顶端是由宝珠、日、月以及宝盖构成的金顶。塔身复缽部高二米余,南开龛门,饰有刻绘图案,西塔为莲瓣、曼草,东塔为对称飞舞的两条草龙,英姿矫勇,饶有神致。塔身周围刻有梵文,多是佛教格言、警句,如两塔共有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哞哞”,意为“啊祝愿你象莲花上的神一样”。塔基上具基座三米余,四角有方形角柱,角柱间塑有双狮宝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艺术形神观念研究杨铸“形”与“神”是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上一组相对而又相关的重要范畴。纵观历代诗论、画论,涉及“形”、“神”之处颇多。统而言之,其基点乃是将艺术对象区分为“形”与“神”两个不同层次,以“神”为重,以“形”为轻;其主旨则是在艺术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