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以人为本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以人为本的理论内涵及现实要求给予深刻把握。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分析论证了确立以人为本发展观对于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必要性,论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推动中国发展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目的、手段、思路的论断,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与科学的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是对以往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它认为以人为本是发展的价值目标,以人为本要以发展为基础,以人为本是发展的动力源.体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发展的价值目标与发展的动力源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王树林 《学术探索》2004,2(8):25-28
邓小平政治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以实现中国传统社会主义民主的现代转型。邓小平政治发展观以现代文明作为审视民主政治的价值标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经济方式来解决政治问题,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思维范式的转换;邓小平政治发展观以渐进改革作为民主政治的价值实现方式,务实主义的观念模式,试验性的方案选择和迂回式的改革发展战略,共同形成了中国政治体制渐进改革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试述“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新世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这表明我党对自身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必然会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和充分发展;促进人、自然和社会的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对比以神为本、以物为本之后,指出以人为本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划时代的进步。同时,分析以人为本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最新成果,指出以人为本发展观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孙益全  陈静 《社会科学家》2007,3(5):184-186
马恩在成熟时期的哲学著作在行文的表述上更侧重于以实证的角度从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阐发人类社会历史的运动发展的规律,从而淡化了以往哲学论著中的伦理色彩,然而这却容易使人们产生一个理解上的误区,即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阐释,其间并不包含对人的关怀。为消除这一理解上的误区,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之前的西方人学思想的简要回顾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所经历的由不成熟到成熟路径的探索,突显了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理论特质,并进而阐明了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真正科学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原则.从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新视角审视以人为本,其价值取向体现在:现实的人是以人为本的价值本位,人的主体性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以人为本的提出是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党自身建设需要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重构",以人为本的提出,在世界观、历史观、道德观和价值现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政治发展观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的政治发展观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条件下实践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理论和经验总结,是指引中国人民探索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科学认识观和实践观。毛泽东对政治发展目标、动力以及战略的深入思考,科学地揭示和把握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陆昱 《理论界》2008,(12):19-21
发展观是人们对发展进程的一般性、系统化的抽象概括与理性认识,对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要求等方面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观经历了经济层面的单一发展观、社会维度的综合发展观、历史视野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嬗变与价值扬弃的辩证过程。而科学发展观以对人类以往发展观的内涵嬗变与价值扬弃的方式实现了发展观的历史转型和时代确证。  相似文献   

11.
哲学价值是关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活动及其反思的整体性范畴。人的生存与发展活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关系的生成基础,是哲学价值范畴的逻辑基础。人是人的生存与发展活动的主体,人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是为了人、依靠人、惠及人。以人为本是人的生存与发展活动的应有之义,是价值哲学理论的核心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反思价值哲学当下主要范式,学会以价值哲学思维方式看待现实价值问题,才能不断推进价值哲学研究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发展观是马克思的社会发展思想同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的任务、目标、动力、重点、保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并在实践中获得了巨大成功,它对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的辩证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从发展观研究的起源和演变的过程考察分析了传统发展观及其弊端,新发展观的提出及其主要特征;其次简要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并揭示其现实意义;最后论证分析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社会辩证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不讲道德”的现代主流经济学把“发展”主要等同于数量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如此空洞贫乏的发展概念不可避免地将当代社会引入了发展危机。为走出困境,我们需要回头读一读历史唯物主义的著述。创立于一个多世纪前的历史唯物主义结合经济伦理原则对发展概念进行了科学阐释,其走出经济增长和工具理性的空穴,更加关注主体之人所拥有的更多、更充实的全面自由。本文试图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进行一番解读,从而彰显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深远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发展观经历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四个阶段 ,在关注人的层面上 ,分别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发展观的历史演进过程 ,分析指出人本化趋向是当代发展观演进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6.
王俊文 《学术论坛》2007,30(12):33-37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准确而深刻地解读列宁的"和平外交"发展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外交事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列宁的"和平外交"发展观进行了阐述即独立自主是"和平外交"思想的前提与基础;和平共处是"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在主线;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是"和平外交"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是认识主体,也是实践主体,以人为本既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能动反映,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进步的观念,并通过实践活动改变客观对象,对客观对象进行有效的分解与组合,从而创造出体现认识目的的新对象,发展的客观条件的制约作用反过来也给人们带来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广阔空间,高度稳定的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地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正确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关于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的论述,蕴涵着丰富的循环经济思想,不仅涵盖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3R"原则的基本内涵,而且折射出鲜明的循环经济发展观.首先,发展动力源于科技进步引领及市场机制推动;其次,优先目标是避免废弃物产生,通过反复"再使用"减少废弃物;最后,状态模式是多层次嵌套、宽领域交联的物质资源循环复杂性系统,其构成小至机器内部自循环、大到社会与自然之间巨循环,涉及各种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这是一种超前的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振洪 《阴山学刊》2006,19(2):112-115
科学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发展观。面向21世纪的新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多层次综合目标体系的发展战略;是追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综合战略;是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创新、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发展战略,更是一个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统一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杨鹏程 《理论界》2010,(5):97-99
实事求是的经济哲学观、综合平衡的经济建设观和以人为本的经济价值观三位一体构成十年建设时期薄一波经济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它与当时党内那种理想主义、积极平衡和以重工业为本位三位一体的经济发展观发生过碰撞与冲突,反映了党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