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越的族类繁多,自古就有百越之号。本文就百越的族源、分布及其与楚、中原各国的关系作些探讨。一、百越的族源问题百族的族源问题,自古就有禹后、周后之说,以后又有楚后、苗族血统、土著说等多种说法。百越为禹后,起源最早。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越王勾践,其先  相似文献   

2.
《魏书·西域传》载天山腹地有乌孙与悦般两国。乌孙之名已见于《史记》,而悦般国名首见于《魏书》。《魏书·西域传》虽将乌孙与悦般分别记为两国,但却留下了许多疑点,详加推究,不得不使人认为悦般即是乌孙,两国实为一国。现说如下。 一、赤谷城同为乌孙、悦般之都城 公元前130年左右,乌孙昆莫由今天山东部西迁至伊犁河、纳伦河流域。至公元前126年后不久,摆脱了匈奴的直接统治,对匈奴“取羁属,不肯往朝会”,成为独立的乌孙国。据《汉书·西域传》载:“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又据《魏书·西域传》  相似文献   

3.
在百越史研究中,似有个定论,即骆越族是古代越族的一支。但是,综观现有的考古学、民族学材料,并参照史书记载,这个结论似与事实有悖。一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先谈谈史载关于“百越”的界域。《汉书·地理志》注引臣赞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这是百越族群分布的大致范围。具体的族称,论者认为是越、句吴、闽越、东瓯、南越、西瓯、骆越等。于越是百越族群中最早见于文献者。《竹书纪年》载:周成王二十四年(公元前1040年)“于越来宾”。说明至迟在周成王时,于越族与周王朝已有交往。究其实际存在的时间,或可与殷商同  相似文献   

4.
奄蔡和阿兰,一般认为应即西史所见Aorsi和Alani。兹结合中西记载,对有关问题略作考述。 一 《史记·大宛列传》载:“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汉书·西域传》所载略同。所谓“在康居西北  相似文献   

5.
在"六王毕,四海一"的形势下,秦始皇又北伐匈奴,南取百越,为中国的大一统作出了重大贡献.这里就南平百越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南取百越的时间《史记·南越传》说:"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扬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这是根据"王翦遂定荆江南北,降越君,置会稽郡"推算的.故《集解》徐广曰:"秦并天下至二世元年十三年,并天下八岁乃平越地,至二世元年六年耳?"今江浙一带是越族活动地区,楚平越后,"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王翦定楚江南地,他们又投  相似文献   

6.
越为大费支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越族的起源问题,向来就有夏禹之后和楚国熊渠之后两种说法。考这两种说法所依据的历史材料,不论是《吴越春秋》、《越绝书》、《史记》、《汉书》,还是《墨子·非攻》、《国语·郑语》和《世本》等,说的都是其“君”,即其王族,并不是越族的本身。我们知道,夏禹之后少康的庶子与楚国熊渠之子即使受封于越而为越君,然而他们与其封地之内的越族自身  相似文献   

7.
骆和黎族,不少学者根据《史记》和《汉书》认为二者有族源关系,说黎族祖源于骆。本文持不同看法,认为《史记》所指的“骆”并不包括海南岛;《汉书·贾捐之传》以“骆越”称海南岛的珠崖之民是误称。骆越是泛称,不是一个族名,骆非黎族先民。兹略陈管见就教于专家。一、骆非珠崖之民骆,作为族称,最早见于《史记·南越尉佗传》。该书有“(佗)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蛮夷中间,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太史公曰:‘瓯、骆相攻,南越动摇’。”此清楚地表明闽越、西瓯、骆,是各在不同地域,各自有王,各自为国三个,是和南越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8.
鼻饮有当代民族学实证范宏贵关于百越人鼻饮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贾捐之传》。该传在谈到儋耳、珠崖(今海南省)时说:“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太平寰宇记》卷166引《异物志》:“乌浒,南蛮之别名,巢居鼻饮,射翠取毛,割蚌求珠为业.”北齐魏...  相似文献   

9.
论湖北境内古越族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越族分布地域很广,《汉书·地理志》引臣瓒语:“自交址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性,不得尽云少康之后也。”林惠祥在《中国民族史》一书中更具体指出,百越所居之地甚广,占中国东南及南方,如今之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安徽和湖南诸省。古人和今人对古越族分布范围的划分是大体正确的。然而,无论是古代文献,还是近、  相似文献   

10.
今湖南中部湘、资流域,汉代为长沙国,后汉置长沙郡。从西晋末年起,在湘中、湘南及桂北、粤北边缘地区置湘州,辖长沙、衡阳、零陵、桂阳等郡。对于汉、晋以来居住在这一带的古代民族,旧史称为“长沙蛮”或“湘州蛮”。一《汉书·两粤传》载:南越“西北有长沙,其半蛮夷”。师古曰:“言长沙之国半杂蛮夷之人。”故汉末王莽改长沙国为“填蛮”。东汉后期,“长沙蛮”的记载多见于《后汉书·桓帝记》:  相似文献   

11.
大宛的位置,历来虽有若干异说,但多数学者认为应在今费尔干纳(Farghāna).今案:此说可信.盖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大宛位于乌孙西南、康居东南、大夏(大月氏)东北、捐毒与体循西北.而乌孙在伊犁河、楚河流域,康居在锡尔河、塔拉斯河流域,大夏(大月氏)在吐火罗斯坦,捐毒与休循分别在Kizil su河源头和Alal高原,断大宛的统治中心确为费尔干纳盆地.不仅如此,大宛疆域的四至也可大致  相似文献   

12.
一、"断发文身"透视A、从华夏族的评估谈起在百越瑰异奇特的民风族俗中,最引人注目的大概莫过于"断发文身"了.《谷梁传·哀十三年》说:"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汉书·严助传》也说:"越,方外之地,劗发文身之民也."在中原华夏史官的笔下,"断发文身"几乎就是"蛮夷"不开化的同义语.实际上,"断发文身"的表象后面,深藏的正是古代越族独特的价值观念;而透过中原史官的评估,揭示出来的就是古代东南越族与中原华夏族两大价值体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今有入赘的婚俗、尤其是桂西壮族颇盛,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认识壮族古代婚俗,探讨壮族古代社会历史,冲破重男轻女的陋习,搞好计划生育,发扬社会主义良风好尚,无疑将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入赘”源远流长入赘之俗很早就在我国盛行。到战国和秦汉时期就有明确记载。《史记·滑稽列传》载:“淳于髡者,齐为赘婿也”。说的是战国时期淳于髡为齐国人赘媚一事。秦朝时期,“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汉书》注为:“应劭曰:出作赘婿也。”又《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  相似文献   

14.
<正> 扬越(扬越之扬字或作扬,越字或作粤,皆系同音通假,以下统作扬越——笔者)是指分布于古扬州地区的越人,亦即是百越,这是目前史学界比较权威的看法。然而,当我们细检史料,并注目当代的考古学成果时,不难发现这种看法仍有值得进一步商榷的必要。我们认为:扬越与闽越、于越一样,只是百越中的一支。兹略书浅见如下。扬越之事,史书记载不多,不过它不等于扬州之越还是比较清楚的。《史记·楚世家》记载道:当“周夷王之对,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扬越,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  相似文献   

15.
《山海经·海内东经》说:“郁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入须陵东南。”“郁水”即今西江及其上游浔江、黔江和红水河;“须陵”即汉代的番禹(在今广州市)。 1914年,法国人马司帛洛(又译作马伯乐)在《象郡考》中为了论证秦汉象郡在今中国的桂西及湘西南和黔、滇东南交会地区,曾引证了这条材料。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马司帛洛还征引了同书的另一条材料:“沅水出象郡镡城西,东注江,入下隽西,合洞庭中。”  相似文献   

16.
泰族是泰国的主体民族,人口约有二千多万。壮族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人口达一千三百多万。中泰两国有着悠久的友好关系,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二世纪的西汉时期。《汉书·地理志》说:西汉时期的官方商业使团经常出海,“赍黄金缯而往”,“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杂行,可五月,有都元国,……”据我国学者考订,所谓“都元国”,即今泰国南部的北大年。如果从壮泰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来看,其历史还应该追溯到西汉以前更早的年代中去。一九八八年一月八日至十八日,应泰国孔敬大学的邀请,我随同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顾问张声震同志率领的“广西民族  相似文献   

17.
越与楚,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两个大的民族与国家。它们的文化与习俗,颇多相似之处。其因在于:越与楚“接比,数相并兼,故民俗略同”(《汉书·地理志下》)。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地域相邻,自然和地理条件相似,故存在区域文化的一致性;同属与华夏  相似文献   

18.
你知道吗?     
“云南”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云南通志》载:“汉武元狩间,彩云见于南中,遣使迹之,云南之名始此。”《祥云县志》亦载;“汉元狩元年,彩云现于白崖,遂置云南县。”二是见《辞海》注:“旧以在云岭之南得名。”在历史上,《史记》和《汉书》称云南境域为“西南夷”。《三国志》和《华阳国志》称为“南中”。汉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二二年),置云南县(今祥云县云  相似文献   

19.
僰为越论     
关于僰人之源,历来有土著、迁徙二说;对僰人族属,有氐、羌(彝、白)、濮、越诸论。本文勾沉史料,佐以考古资料,甄别其语言,提出僰人即《礼记·王制》中“西方曰棘”的棘人。早在公元前1 0 45年,棘(僰)人就参与了武王伐纣的战争,其后随着西周的建立,棘(僰)人首领受武王封侯,建立棘(僰)国。其治在今河南省永城县的古吴越与楚国相互对峙的分界线上。楚宣王十五年(公元前3 5 5年) ,越国被楚所灭,棘(僰)国则随之崩溃,棘(僰)人随即南迁,定居于僰道。僰人继承和发展了百越民族的稻作文化,创造了西南地区独树一帜的“千顷池文化”。春秋时期的棘人,就是先秦时代的僰人,是地地道道的百越民族。“僰,羌之别种也”之说乃是晚于人建国千年之后的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20.
<正> “越”之作为族名,始于商代,甲骨文写作“”。其活动范围自东南沿海至西南地区,支系众多,秦汉间也称作“百越”。不过自先秦至秦汉,越人还有另一个很常见的别名——-一瓯,或写作“沤”,有时也合称“瓯越”。《逸周书·王会解》载,伊尹为四方令,命各部落为商汤进贡特产,正东有“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沤,”正南有“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