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理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途径吕青从社会学的观点看,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是地理的、历史的、经济的、社会文化的等主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它束缚着民族地区的发展,并使贫穷、落后与愚昧相伴而生,循环往复。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是一项社会工程...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贫困变动趋势、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贫困已经成为中国最突出的贫困问题,也是未来扶贫工作的主战场.尽管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在不断减少,但仍是贫困人口的主要部分且有集中的趋势,少数民族人口处于更严重的多维贫困之中.少数民族贫困是综合性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受到收入差异扩大导致的经济增长“益民族”程度下降、自然生态条件恶劣和民族经济生计特性的三重因素的制约.未来针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政策应该充分考虑少数民族贫困的特殊性,建立“亲民族”的扶贫政策,从多个维度进行扶持,以便可持续地减缓民族贫困.  相似文献   

3.
贫困,是经济、社会和文化落后的总称,目前阶段,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依然还是放在扭转和改变经济落后的状况上,主要是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即解决温饱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针对扶贫工作明确提出了我国要“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表明了党中央致力于解决我国贫困问题的决心。内蒙古自治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自治区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上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和南方发达省份,许多地区处在严重的贫困状态中,因此,面临着艰巨的扶贫攻坚任务。本文即从党的十五大报告的…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些贫困人口的贫困特征主要表现为人文贫困。人文贫困包括人均收入、人均寿命、卫生、教育、社会环境等指标。造成民族地区人文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 ,深层次原因是文化教育落后。消除民族地区人文贫困的主要途径是加快发展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5.
贫困和发展是21世纪中国西北乃至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面临的极为严峻的生存挑战和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是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的突出难点,本文利用对民族贫困社区的调查和访谈数据,从民族社区农户基本情况、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社会生活等方面,对民族贫困地区社区现状进行分析,旨在发现造成民族地区贫困的基本根源,从而为全面制定新时期民族贫困地区扶贫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广东城镇贫困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城镇贫困问题探究柏萍一、正视社会贫困现象1996年是“世界消除贫困年”,可见,贫困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贫困,不仅是一大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世界各国都存在的共同问题。即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存在着社会、经济、文化和个人生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论精神贫困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贫困是相对于物质贫困而言的一个概念,它反映了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落后状态。精神贫困构成了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欠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必须深入开展反精神贫困运动,促进人的解放和“两个文明”的全面协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吴福辉 《文史哲》2006,3(2):109-113
“地方籍”作家不一定都是“地域性”特别强烈的作家,而且,并不是任何乡土性、民族性强烈者,都能成为中国有代表性的作家,还要看是否具备与世界相通的文学精神。中国现代极富地域性的作家中,出自沿海一带较发达农业地区的少,而从偏僻的乡土所谓“边地”走来的却相当多。这造成一种“五四传统”,即在批判封建性的落后、愚昧当中更接近中国的本相。包括由乡土加深了解中国都市的特色;由地方文化的不平衡性,更好领会现代中国的复杂性;由边地民间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体察到中国文学在向世界开放的同时,总是具有一种不断“寻根”的倾向。我们不妨将地域性作家的“寻根”看作是一种文化态度。但凡具备“大文化叙事”品格的作品,就可能成为“经典”。这种经典文学从“地域”出发,最终是应超越“地域”的。  相似文献   

9.
论西部贫困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贫困文化是一个建构在西部贫困区域民众的生活现状和国内外研究贫困文化的学者的大量论述基础之上的并不十分严密的概念。其实质是对西部贫困区域内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文化解读。在解读和剖析该概念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西部贫困文化不等于落后文化;它是“原始性”和“制度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现状往往表现为“文化失范”;西部贫困文化是可变的,在全球化背景下,必然会溶入文化现代化的潮流。针对这些特点,我们一方面应在经济扶贫时关注文化扶贫,力争把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构建出适合西部社会发展的“规范的”文化模式。另一方面,要在西部开发中汲取西部贫困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博采众长,努力与市场经济接轨,避免这一文化走向封闭、淘汰或西化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贫困文化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贫困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传统上,我国学者对于贫困的研究多注重于物质与经济领域,较少与作为贫困体现者的“穷人”相联系,且更少注意到作为一个特殊社会阶层——穷人——的知识、思想、价值观等文化因素。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内的文化研究比较兴盛,但对于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贫困文化”的研究略显不足。鉴于上述原因,本文不避浅陋,特对“贫困文化”作一初步研究。一、关于贫困文化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研究过于强调经济学分析方法,从而致使政府扶贫行动与民族地区人文特性出现背离.要纠正贫困问题研究范式的这种工具理性误区,需要反思现有的制度化了的贫困经济学分析方法.笔者在回顾经济社会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概括经济社会学理念和研究方法特点,并以其为分析立足点,从经济社会学视域构建"少数民族贫困"问题的分析方法与研究重心,包括:考察社会群体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影响少数民族贫困发生与再生的各种社会因素及社会条件;支配少数民族人口的经济行为与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以及其行为对贫困与反贫困的影响;对少数民族贫困群体的经济过程进行社会学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政策实施的社会依据和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从过程、行动、互动三个方面建构了今后"少数民族贫困"研究的重心.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 ,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 ,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其原因既包括深刻的社会历史与群体意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等固有因素 ,也有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农牧业投入不足、整体文化素质低等社会因素。而在目前 ,民族地区反复返贫的现象较为普遍 ,也就是说 ,已经解决温饱的一部分农牧民 ,一遇自然灾害或其他家庭变故 ,就会饱而复饥 ,再度贫困 ,许多农牧民长时间处在“贫困——扶持 (脱贫 )——再贫困”的怪圈中。一、青海农牧民返贫现象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 ,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  相似文献   

13.
贫困与公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总体情况来说,一个社会所拥有的贫困现象的规模与程度同这个社会的公正程度具有一种负相关性。绝对贫困显然有悖于公正的保证原则和调剂原则。当一个社会有能力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但仍存有大量绝对贫困现象,应当说这是不公正的。对于绝对贫困者来说,社会有责任提供最起码的社会救援亦即生活底线的保证,有责任从全社会发展的总成果中切出一部分予以调剂。平均主义式的绝对贫困则损伤了公正的机会平等的原则(事前的原则)和按照贡献分配的原则(事后的原则)。相对贫困更是从多个方面违背了公正的原则。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虽然贫困大多属于“不公正”的贫困,但也有少数的贫困属于“公正”的贫困。“公正的贫困”现象只是相对贫困范围内的事情。由此,可以形成这样一种看法,贫困者并不一定就无可置疑地拥有着公正。贫困与公正问题在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往往表现得十分突出和复杂。  相似文献   

14.
个人贫困观和结构贫困观,是源自西方社会学的贫困致因理论.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普遍认为统治者应该对百姓的贫困负主要责任,并提出了一系列如何让百姓脱贫致富的设想,其贫困致因的核心思想可归为贫困结构观.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为核心内涵,并嵌入先秦儒家“天命”思想体系中的“贫困天定论”的影响超过了其贫困结构观,并内化为一种世俗的道德信仰或文化氛围,影响着中国人的个体思维、群体意识及统治理念.在许多国人潜意识中,至今仍然认同具有宿命色彩的“富贵在天”.以“责怪受害者”为核心内涵的个人贫困观在中国社会中没有成为主流贫困观  相似文献   

15.
用这个题目,主要是想作一种研究上的尝试,尤其是我认为少数民族居住的贫困地区,那些长期囿于自身文化价值系统内,不愿意或无机会与外界交流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环境,其文化惰性会越来越重.从经济基础和文化状况来看,那些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似乎用“开放”二字作研究还无从下手,因为基础太差,或说自身的特殊性太强,其文化特质自成一体,用“开放”的概念,一时难找到与更上层更广延文化的齿合接口,而只有用“交流”二字从文化接触、传播、逐步融合的角度才好看清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基于洛伦兹(Lorenz)曲线进行贫困测度的方法,测算和分析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县的贫困程度及变动趋势,并与新疆及全国贫困程度加以比较,得出结论:相对于全国贫困状况的有效改善,新疆和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县的贫困问题十分突出,贫困广度、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都较严重并有不断恶化的趋势,并且新疆总体贫困程度及变动趋势更加恶化于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县的贫困程度及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一、贫困概念界定和城市贫困标准贫困问题既古老又现实,可以说人类社会的每一点发展都贯穿贫困和反贫困的斗争,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贫困问题。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呼吁:“我衷恳地希望经济学象们在构筑自己的理论大厦时不要忘记给贫困问题留点地位。”关于贫困的概念,有关论及贫困问题的文献都不同程度地作出了刻画和描述。西方学者不同时期主要有如下概念:“贫穷是生活必蛇品的缺乏”,“贫困是猪收入较少而无力供养自身及家庭的一种低落的生活程度”等等,这是最初的一种仅限于经济收入和…  相似文献   

18.
李晗 《理论界》2005,(5):95-96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体制转轨不断深入,东北地区的城市贫困问题愈益突出。这一背景决定了在讨论东北地区城市贫困成因时结构解释的主导地位。然而,东北地区城市贫困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除了结构性与体制性因素之外,文化因素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城市贫困成因解释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结构”与“文化”相结合的综合视角,对东北地区的城市贫困成因作综合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基于空间贫困视角的扶贫模式再选择——以甘肃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困扰世界各国发展的全球性难题,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村贫困人口比例较高的甘肃,则是中国农村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近年来,随着扶贫政策的不断深入,甘肃农村贫困的原因和性质也在发生着变化,并且贫困在全省范围内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即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甘肃的南部和中部地区,尤其是“两州两市”地区.因此,基于空间贫困的视角,构建新型扶贫模式,对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甘肃农村贫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哲 《理论界》2009,(2):164-165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缩小贫困差距的战略进程中,西部农村地区的贫困恶性循环问题是最大的障碍.关注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不应仅仅着眼于收入水平或生活水平,能力贫困和文化贫困才是造成西部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而使所有这一切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源就是贫困文化.本文从福利经济学能力贫困的角度,以福利经济学"权力体系"的分析方法探寻贫困文化是如何桎梏西部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