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九一四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但在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曾试图改组兴中会为“中华革命军”、改组中国同盟会为“中华革命党”,则甚少为一般学者所论及,或虽论及而语焉不详。笔者认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进行改组革命团体的这两次尝试,反映了他领导的革命力量在反清革命时期所遇到的困难、阻力和矛盾,以及为克服这些消极因素所作出的努力;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初期民主革命运动的曲折发展过程。因此,这个问题理应引起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史研究者的重视。本文拟先就其中的第一次尝试,即孙中山改组兴中会为中华革命军的思想动机、基本事实过程及其有关背景,作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廖仲恺(1877——1925)是我国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两个革命阶段。他自二十世纪初年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活动以后,无论在同盟会时期或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时期,都作了出色的贡献,成为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特别是一九二四年以后,廖仲恺成了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的核心人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立下了卓越的功勋。由于  相似文献   

3.
由于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历史传统与未来走向、党外力量与党内力量、党的精英与党的领袖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国国民党早期领导体制是在民主与集权两种力量的博弈中演变发展的。同盟会时期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建立起了民主体制,中华革命党时期放弃了民主体制而建立起了集权体制。以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为转折点,民主与集权两种力量从对立走向融合,到国民党"一大"时最终确立起了民主集权的领导体制。  相似文献   

4.
章太炎当年提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其主导思想是积极进取的。但他的善良愿望受到革命党人的误解,也被立宪派和旧官僚所利用。同盟会的瓦解不能归咎于章太炎的口号,而应该从社会环境与革命党自身寻求蜕变原因。孙中山多次总结革命党政治幼稚的历史教训,逐渐认识到并非口号倡导者的责任。重新研究章太炎的口号产生的原因,张謇与口号的关系,正确评价口号的社会影响,有助于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耗费了毕生精力,特别是在他晚年实现了思想上的伟大转变,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领导了国民党与共产党建立起第一次国共合作,标志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的四十年的政治斗争达到了高峰。  相似文献   

6.
研究中国党政关系的发生必须从革命党的产生着手。从"革命党"的产生条件看,近代中国不具备直接建立民族国家的条件,只能在革命党的领导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建设民族国家。从"革命党"的产生过程看,中国革命党的产生过程就是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奠定基础、积累条件的过程。从革命党自身特征看,革命党兼具政党和国家的双重职能。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革命党建立国家政权之日就是党政关系发生之时。  相似文献   

7.
董德福  史云波 《学术研究》2003,5(12):95-100
早期革命党人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以“五四运动”为界,前此对之漠然视之,此后则充分认识到其价值,积极参与这一运动。朱执信作为早期革命党理论家中的佼佼者,五四运动后发表了一系列赞助新文化运动的言论。其言论避免了不加分辨的否定传统的弊害,在保守与激进之间谋一中道,为国民党的改组作了理论铺垫。他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尤见功力,至今仍有其价值。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先后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等几个资产阶级政党,为建立和捍卫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而呕心沥血、奋斗终身。本文试就国民党的改组及其历史必然性来揭示孙中山的党务工作,并进而揭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民主共和而奋斗的历史发展轨迹。 一、“遥遥前路,罔知所届”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的。 早在1905年,孙中山即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鉴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险恶,同盟会采取秘密结党的形式,入会者均须宣誓,誓词是:“当天发誓,驱除鞑  相似文献   

9.
陈其美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辛亥革命的准备与发动,他是上海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上海光复,被推为都督;二是在孙中山领导下,参加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支持孙中山重整革命组织,出任中华革命党总务部长,成为孙中山最忠实的助手,实际领导了中华革命党在国内的讨袁斗争,终遭袁世凯暗杀。然而对这样一位将最后一滴鲜血贡献给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的革命志士,某些亲历者和后世评论家对他的事功总有这样那样的说法,1986年湖州召开的“纪念陈英士先生殉难70周年学术讨论会”对此已作了澄清,同年广东召…  相似文献   

10.
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这次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曾从资产阶级革命党建设的角度,进行过许多反思。他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主要教训在于:一是国民革命没有“以革命党为根本”,即没有把领导辛亥革命的同盟会建设成一个严密的、团结的、坚强的领导核心;二是“只破坏地面而不掘地底陈土”,即革命党缺乏彻底革命的纲领;三是“革命行动缺人民心力”,即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参加革命;四是“革命之气一落千丈”,即革命党没有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百折不挠的斗争锐气。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时候,认真吸取这些教训,对于当代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建设,完成辛亥革命振兴中华的未竟事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他为改革中国之恶政治,实现民主共和制以振兴中华的毕生奋斗中,悟出了“办党”对革命事业的极端重要性。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之下,在孙中山所领导革命事业遭到惨痛的失败之后,他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有一个坚强的党,才能造成“真中华民  相似文献   

12.
中华革命党从诞生的时候起,就颇遭时人非议。今人论及,尚多认为它只是一个“服从个人的、狭隘的革命小团体”,具有“严重的宗派性”。领导了一场伟大革命的孙中山为什么要组建一个具有“严重宗派性”的小团体?中华革命党有别于同盟会、民  相似文献   

13.
执政党角色与革命党角色相比,在地位、任务、领导方式、党的建设内涵、党群关系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是带有浓厚革命党色彩的执政党,没有成功地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角色的转换。之所以未能成功地实现向执政党角色转换有其国际大环境和国内原因促成,是党的建设模式的不当定位以及战争年代行之有效的一整套经验的巨大惯性迁移的作用。总结历史,有利于在新世纪加强执政党建设。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第一次真正解决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建设的内容,指出了执政党先进性教育的正确途径,功勋卓著。  相似文献   

15.
罗玉明 《船山学刊》2003,(2):9-14,46
三十年代初,船山学社重新改组,改组后的船山学社经过内部一场关于学术研究方向的争论,将重点转向以孔学为主的国学研究,推动读经在全省的开展成了船山学社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本文主要阐述了船山学社改组的基本情况和开展的一系列读经活动,阐明了船山学社读经失败的表现及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从现代化与公民社会的视角来看,中共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有一个艰难的过程。当前,中共执政方式与领导方式的改革,仍需要在探索中前进。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认为“党本来是人治,不是法治”。这一治党思想从中华革命党创建到中国国民党改组,甚至直至孙中山去世,虽然中间经历几多形式变化,但一直贯彻始终。它以“党魁独裁,服从个人”为中心内容,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做保障安排,努力探索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革命政党的建设道路。尽管这套党建原则和具体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对中国现代政党的内部建设却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国民党改组派,全称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成立于1928年夏,总部设于上海,许多省市都有其地方组织。其实际领袖为汪精卫。1930年北平扩大会议召开,改组派上海总部便宣告解体,各地方组织也基本停止活动。1932年1月,蒋汪再次合作。蒋介石重新上台,汪精卫及其亲信又成为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官员,早已停止活动的地方组织亦不复存在,至此改组派彻底瓦解。国民党改组派自成立到解体,虽仅存二年时间,但在当时政治生活中曾起一定作用,颇有影响。本文仅就其产生的历史条件、政治主张及其阶级实质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19.
1911年10月12日,孙中山先生从美国报纸上得悉“武昌为革命党占领”的消息后,认为他当时的任务主要是争取列强的支持,于是把美洲的筹款工作,交由张蔼蕴、赵昱等负责,自己转赴英国进行外交活动,分函伦敦、纽约、旧金山、新加坡、西贡和马来亚等地华侨,呼吁给予中国革命以财政上的支持。并指示黄兴负责领导湖北革命军对清作战,胡汉民、朱执信等相机争取广东反正。说明他当时并没有放弃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总任务。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争取“世界列强赞成中国革命”,这完全是一种幻想。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的建党学说,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全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学说,以独创性的内容,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表明,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党的领导,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和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很不同,和资本主义不很发达的俄国也不一样,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设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