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志国 《社会科学》2002,1(8):41-44
本文认为 ,非对象化与对象化是相互依存的。作者参照对象化给出了非对象化的定义 ,并分解为泛对象化与反对象化。本文还从生物和文化等方面粗略地考察了人本质活动的非对象化的表现 ,最后提出了研究非对象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只有劳动成为对象化活动,劳动者才能在创造出美的事物的同时,发展和丰富确证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受能力,最终使得自己成为一个全面的人、审美的人。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大力发展生产力,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质财富;劳动者不仅应将劳动当作理性的、功利的活动,而且应将其当作感性的、超功利的活动;劳动者让劳动成为对象化活动,从而使得自己成为全面的人、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对象化并不一定导致劳动的异化,也就是说,劳动的异化只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才会使劳动的对象化变为劳动的异化,因此,这里的关键不在于劳动的对象化,而在于在何种生产关系中劳动的对象化成为劳动的异化。马克思揭示出劳动的异化、外化、外在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家凭借着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对工人进行剥削与掠夺,而这种对工人的剥削与掠夺却被资产阶级学者描绘成为自由、平等与正义。因此,揭露资本主义所谓的自由、平等、正义的真正本质,正确理解和区分马克思劳动的对象化与劳动的异化,便成为马克思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5.
本文指出教师应把隐喻教学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词汇层面和语篇层面关照隐喻中所涵盖的文化意蕴,培养学习者的隐喻思维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6.
疾病的作用力,不仅从生理上标定了身体的非正常性,并且能在思维领域形成各种意义。本文梳理了近年来西方学界对疾病隐喻的最新研究成果,上世纪70年代桑塔格明确提出了疾病隐喻的定义,后来者沿这一学术源点逐渐丰富了对疾病隐喻的研究,本文按照疾病隐喻化的转变、军事隐喻、疾病隐喻与社会构建、新疾病的隐喻四个部分,从不同角度评述了这一领域的最新理论前沿。  相似文献   

7.
认为隐喻是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之上的观点存在很多缺陷.它无法解释很多隐喻的产生,而且还误导了人们时隐喻的理解.隐喻产生的基础应该是经验.首先,经验基础避免了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在解释隐喻产生的问题上所面临的困境;其次,经验基础符合认知隐喻的产生规律,即从认识清晰的事物或概念投向认识模糊的事物或概念;再次,经验基础可以解释相似性无法解释的隐喻.  相似文献   

8.
意识与意向性是心理现象的两个显著特征,它们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但它们常常被分开对待。近来这种状态发生了改变,分离主义越来越受质疑,并发展出了两种针锋相对的理论进路。意向性基本论认为,意识与意向性之间只存在单向的依赖关系,意向性是基本的,现象意识完全可以用意向性来说明。意识基本论则认为,意识是基本的,对意向性的理解必须以意识为基础。这两种进路都是有问题的。低等动物的表征系统以及无意识意向状态的存在表明,意向性是基本的,意识对它来说并非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意识又不能被还原到意向性,因为存在一种类型的意向性,它的内容恰恰是由现象意识决定的。总之,意识与意向性的关系是复杂的,意向性虽然比意识更为基本,但它们之间并不具有派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一种用一个事物或一个理念直接去代替另一事物、另一理念的修辞手段。隐喻具有极高的语言艺术价值。修辞隐喻可以起到装饰作用,为文章平添色彩;语法隐喻能使人们使用的句法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0.
围绕隐喻这一修辞学、哲学和诗学的共同主题,哈利斯考察了隐喻在不同语境中起作用的过程,探讨诗歌隐喻为什么不仅抵制翻译,而且抵制释义的原因,分析隐喻在哲学文本和诗歌文本中发挥作用的不同方式,比较戴维森和利科有关隐喻的不同观点,揭示了隐喻与现实的本质关联。  相似文献   

11.
12.
翟洪涛 《河北学刊》2002,22(3):37-39
虽然作为人的类本质和理想本质的自由自觉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对象化最初产生了美,但是包括它在内的一切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对象化并不总是能够实现的,因为人并不总是自由自觉的。因此,根据自由自觉与否,对象化可分为五组;在每组对象化中,一般说来,前者产生美,后者不产生美;前四组对象化的自由涉及美的内容,最后一组对象化的自由涉及美的形式,是美之为美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尚东涛  张桂芳 《齐鲁学刊》2006,1(3):126-131
人是对象化与非对象化同一的存在。人的对象化等价于“物化”,人的非对象化或非对象化的核心等价于“精神化”。技术“揭示出”“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人的非对象化以技术为发生———演化的空间。技术对人的非对象化的根本性规定,在人的非对象化的“元条件性”、“逻辑性”、“非逻辑性”、“社会性”等层面获得着确证和支撑。人的非对象化发生———演化的现实性与可能性,只是技术“普遍性”的非对象化的现实性与可能性的一种表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萨特的《词语》入手,围绕阅读主体与意向性客体,有我与无我,当场性与非当场性诸对立面,对文学解读过程所显示的极为特殊的主客观之间虚拟的对象化关系作出分析,并认为,澄清这种特殊关系是认识文学规律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试论修辞隐喻与认知隐喻的本质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门学科的建立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与范围.认知隐喻的研究还存在着与修辞隐喻界限不清的问题.本文讨论的是修辞隐喻与认知隐喻的本质区别:认知隐喻具有方向性、系统性、凝固性等特征,修辞隐喻不具有这些特征;认知隐喻从根本上说是语义现象,修辞隐喻则是语用现象;认知隐喻是相似性先于隐喻,修辞隐喻则是隐喻先于相似性.  相似文献   

16.
自我意识一直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课题之一.人只有了解自我,才能对社会和人的生存状态有更深刻的理解.本文从隐喻的视角观照人的自我意识,分析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劳动创造与物质拥有对于人的自我意识的影响,以及人以自我为中心衡量万物哲学命题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隐喻在日常语言中到处存在,是构筑概念系统的必需手段.本文以修辞格隐喻为切入点,探讨并区分了从修辞学领域研究的"隐喻"以及从认知学领域研究的"概念隐喻"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并对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的特征、类别及映射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8.
论隐喻在广告英语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丽华 《云梦学刊》2005,26(1):130-131,137
传统的修辞学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辞格,而现代的隐喻观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的功能是多面的,在英语广告中被广泛运用,从而使得英语广告更具创新性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中的人体隐喻与反隐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中有关人体的隐喻有两种:一是"以身喻物",即以人体各器官部位为喻体,将各种人体以外的事物冠以拟人化的名称或描述;二是"以物喻身",即反过来以非人体为喻体,人体为本体,从社会各种文化角度来关注人体器官的特点和功能,给人体各器官部位以异名和性状描述,我们称之为人体的反隐喻。拟人化的名称、描述和人体异名、人体物化描述都是隐喻机制作用下的语言结果,反映了人类认知思维中人体与世界双向作用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曾绍皇 《江汉论坛》2008,3(4):100-105
作为杨慎创作的一部"阐明老氏之旨"的"宗教感化剧",<洞天玄记>继承了道教丹鼎派鼻祖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所开创的隐秘晦涩、古奥神诡的宗教文本语言风格,通过大量使用隐喻性语言描写形山道人收昆仑六贼、降东蛟、捉金虎等一系列故事情节,从人物设置、情节敷演、意象选择、语言表述等层面罗织了一个诡谲怪诞而又寓意深远的隐喻体系.对这个精心构建的隐喻体系进行深入的剖析,不难挖掘出杨慎思想领域中浓郁深厚的"游神物外"之宗教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