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哲理诗之“理”莫不出于诗人“自得之趣”,其中蕴含的是诗人的个性气质、学养风度及其对外部世界的感悟与艺术把握。哲理诗偏于理,可以不失浪漫;哲理诗是诗,可以有理性的思辨。诗人与自然的亲和,自我人格的表现,确立了其理性精神的人性化。而诗歌在艺术化的过程中,其哲理有时是依附于象征意象,而寓意深刻则以语言精炼为表现形式,这使哲理诗终不失诗性品质。 相似文献
2.
作为白话新诗的一个分支,20世纪中国哲理诗的诞生、发展、繁荣与新诗是完全同步的。它的诞生,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民主思想影响的结果。一个世纪以来,诗人们的不懈努力使哲理诗在思想内容、语言风格、艺术技巧等各个方面不断进步。同五千年的诗史相比,20世纪的白话哲理诗尚未完全成熟,但哲理诗在20世纪取得的成就却是前无古人的。 相似文献
3.
4.
论苏轼诗文中的月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在中国的诗歌里是具有母题意味的形象。苏轼是宋代写月名家。月亮意象上包含他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现实、人生所进行的不懈探索。现实层面:对家乡新友的怀念纠合他的人生感慨;哲理层面:将生命流逝的沉痛包含在豁达的人生观中,体现他对生命的清醒认识和主动把握。在这两个层面上他继承前人,又有所开拓。更重要的是他将月的涵蕴提升到审美的人生境界的高度:阔大澄明,这是通过对水月的描写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陆游诗中有大量的以读书为主题的作品 ,此类作品往往被认为内容狭隘且缺乏生活气息 ,故而不受学界重视。本文对陆游的读书诗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 ,认为它们充满了深沉的人生感慨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且在读书这个人文主题中渗入了生气勃勃的自然意象 ,从而淋漓酣畅地展示了诗人的生活的某年侧面 ,其文学意味并未受到读书这个主题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卢毅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29(1):104-108,120
汉代骚体诗的情感表现具有多样性、丰富性与艺术性。从多样性与丰富性来看,骚体诗可归结为帝王之歌、臣子之歌、隐士之歌、文人才女之歌以及远嫁异域女子之悲歌,它们虽在总体上承袭了屈骚“主悲”的情感基调,但由于诗人各自身份地位、人生遭遇不同,因此,诗中情感极富变化,极具有个性色彩。从艺术性来看,汉代骚体诗打破了楚骚固有的表现模式,根据诗情表现的需要,灵活决定诗体形式,句式灵活多变,格调呈现多重意蕴。骚体诗以其情感表现的多样性、丰富性与艺术性证明了它是汉代抒情诗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中晚唐是中国古代咏侠诗经历了鼎盛之后的转变期,这种转变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随着盛世光环的渐渐消隐和国势衰颓中侠风的发展与蜕变,中晚唐咏侠诗一方面延续着盛唐的袅袅余音,但盛唐诗人灌注在咏侠诗中的生命激情渐渐冷却;另一方面诗人们开始冷静地审视侠这一特殊的人群,以批判的态度描述侠之堕落,即使颂扬也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品带有更多的社会批判意味和壮志难酬的感叹,体现了特定时期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9.
从哲理诗表现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特点出发,论述孙朝成哲理诗《诗悟世象》的篇什,体现了诗人的价值取向、精神境界、审美情趣,认为孙朝成的哲理诗秉承古人的传统并有所探求,能将大千世界司空见惯的物象开掘出诗意,是哲理诗的升华与飞跃。 相似文献
10.
11.
意境诗的形成、演变和解体——兼论新诗不是意境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境美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演变的。意境的原初义是生于象外的"真意之境",其中包含着宇宙和人生的先验的真谛;它滥觞于魏晋时代的言、象、意之辨,并接受了佛禅之境的影响。意境的引申义是"情景交融之境",其极致是"妙合无垠"。意境的引申义逐渐压倒了原初义而广为流行,这种演变反映了古代诗歌创作面貌的变化。"真意之境"多见于唐诗,尤以孟浩然、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的作品最为突出。"情景交融之境"多见于宋词,豪放派的苏轼和婉约派的李清照等皆有典范之作。元明散曲开始放松对意境的追求,转而注重俚俗化的明快和风趣。清末梁启超、王国维的意境说标志着古典意境说的终结。梁启超提倡的"新意境"主要是指西方传入的近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远离了意境的原初义和引申义。王国维在承先启后的意境说的系统建构中也显出难以避免的尴尬。新诗诞生初期以直抒胸臆方式表达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宣告意境诗的解体。新诗的基本发展趋势是现代意象诗的建构。现代意象诗以突出诗人的自我意识为核心,在总体上与古典意境诗大异其趣。但意境美仍应加以继承,作为现代诗美的构成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刘志峰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17,34(4)
金素月诗的鸟意象以表现鸟的鸣叫、羽毛、飞行、胆怯等自然特点为基础,同时包含了杜鹃、乌鸦等具体鸟类所蕴含的文化意味.金素月在其爱情、故乡、民族主题作品中,通过鸟意象表达出强烈的"回归自然"意识,即,回归自由自然的爱情;回归宁静美好的空间;回归汉文学与口传文学二元融合统一的文学传统.这种回归自然的意识源于诗人对生活现实的不满与殖民地现实的厌恶. 相似文献
13.
李红绿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2):122-12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诗人兼翻译家朱湘翻译了大量的诗歌。在译诗中,他对许多诗歌的意象做了改写。对比分析译诗和原诗可以发现,朱湘主要采用替代、删除、增添等方式改写原诗的意象,以求获得对等的翻译效果。通过运用这些翻译改写策略,朱湘成功地美化了译文,使译文获得了与原文相当的审美效果,从而实现了诗歌翻译之目的,为中外文学交流谱写了新篇章。在诗歌、散文、书信、文学评论等作品中,朱湘间接地表明了他改写意象的缘由。研究认为,朱湘的文化立场和诗学诉求是他改写原诗意象的两大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融入哲理思维,是朱践耳交响音乐创作的突出特点,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运用具有哲理性的音乐反映某一特定社会现象,另一方面表现在运用具有理性思维的技法创作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16.
诗以抒情言志为主,最忌枯燥抽象的议论,但古典诗歌中也有一部分作品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情、景、人、物融为一体,阐发出一种闪烁智慧的人生哲理。这种特有的哲理阐发形式是我国古代诗人的创造,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不可多得的“特产”,其中不少优秀作品堪称古典诗歌的精华。(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对积极人生阐发弘扬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是积极进取的,把追求高标人生作为其人生价值的主导取向。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诗中,通过登楼所见之景与由景所悟之理,把这一心态阐发得淋漓尽致。前两句写登楼所见之景,西有白… 相似文献
17.
松树是西域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熔铸了西域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松树的自然生长环境体现出诗人所处的生存环境和政治环境;松树坚韧的品格体现出其高洁的品性,正是诗人人格的真实写照;对松树的赞美体现出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松树意象传达出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18.
曹植咏侠诗在侠文化渐趋衰微的时候,继承并发展古游侠的人格品性,将实有侠变成精神之侠,在文学领域内大力宣扬侠义理想,起到了振起侠风的作用。曹植的咏侠诗丰富了侠文化的内涵,引起中国文人的心理共鸣;塑造了经典化的侠意象,提供了优秀的艺术范式,为中国古代诗歌开辟了一块新的园地,为文人找到了一条新的情感宣泄之路。 相似文献
19.
我们常说唐诗主情而宋诗主理 ,其实宋诗也有情。如果将李白与苏轼两人写女性的诗试作比较分析 ,便可发现 :李白多关注民间下层 ,表现的多是民间的感情和世俗的审美情趣 ;而苏轼多表现贵族上层 ,代表的是政治之情和官方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愁"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题材,在唐代诗歌中咏愁诗占有很大比例.唐代三诗人李白、杜甫、孟郊诗中的"愁"因产生时代和诗人性格原因所致,其所表现的情感内涵,也大不相同:李白多是"豪愁",杜甫多是"国愁",孟郊则多是"己愁".而且他们写愁的艺术表现方式以及排闷解愁方式也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