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量词是汉语名词数量结构中的必需成分。以往的研究过于关注量词的属性和功能以及语法化等问题,对于量词的产生及数量结构变化关注不够。量词的产生与发展需要有内在的语言基础以及外在的认知条件。研究表明量词是在受不可数名词表量结构的类推作用下产生与发展的。可数名词数量结构首先受到不可数名词表量结构"名词-数词-单位词"序列的类推作用产生了"名词-数词-名词"的序列构造,进而右侧名词逐渐由左侧名词同范畴的名词取代。由于不可数名词表量结构"名词-数词-单位词"序列变为"数词-单位词-名词",在类推作用下,可数名词数量结构也演变为"数词-名词1-名词2"序列构造。在新的序列构造中,中间的名词经过语义虚化后,最终发展成为量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丰富的语言事实为基础,对现代汉语临时物量词的语义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析,发现其语义实质是"空间义","空间义"的不同导致其语法上的差别,而语义的不同源于人类对临时物量词所指事物的认知经验不一样,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这一现象作出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数词和名词之间需要一个特殊的补充成分---量词,数词、量词和名词组成了Num+CL+N的结构。量词作为一个特殊的功能性成分在学界受到了普遍关注,对量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为探索汉藏语系的特点提供依据,也有助于深入探讨量词语言使用者认知其范畴化过程。本文一方面从量词短语结构的变化和语义的演变来论述汉语中量词的语法化现象;另一方面,从认知的角度考察了汉语中量词与名词的选择性共现问题。  相似文献   

4.
作为汉语别具特色的一种语言现象,汉语量词名词超常搭配具有特殊的修辞功能和语用功能,这一语言现象的生成体现了人类的隐喻认知机制,其特殊的修辞功能是量词的语义特征投射到名词认知域中产生的结果。汉语量词名词超常搭配的认知隐喻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一语言现象的幕后认知过程,为解释语言结构与人的认知方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意象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语言通过认知的中介间接反映客观世界。语言是知识的编码系统。认知语言学从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经验出发说明语言的结构和功能 ,在揭示本族人习焉不察而外族人困惑不解的语言现象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意象是人以不同方式组织某个领域内容的能力 ,意象理论从意象方面分析语言的结构 ,于对外汉语教学有直接的帮助。本文讨论了意象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4个方面的作用 :(1)说明词的用法差异 ;(2 )量词教学 ;(3)说明语义的发展 ;(4)说明同义句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彝族语言中的量词主要分物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其中的物量词数量多,类型复杂,是彝语量词的主体,主要有度量衡量词、个体单位量词和集体单位量词三种类型,不管是哪一种量词,都有其特定的语法特点和语义功能。  相似文献   

7.
谈谈物量词对前搭配数词的语义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词与词的搭配既是语法的、类的搭配,又是语义的需求、互补。物量词对数词的选择,除语法上的规定外,还要受到语义,特别是量词的后搭配名词的语义制约。不同名词选择不同的数量短语,在语义互补的条件下,显现出某种新的意义和色彩。正确的语词搭配还要受到客观现实、修辞表达、社会语言习惯等因素的制约。物量词对数词的语义选择也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临时名量词多借自名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临时名量词与名词的匹配与认知机制有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名词和临时名量词间匹配主要是同一关系的建立,这种同一关系主要见于语义特征和功能方面;二是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模式在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汉英量词数量众多、用法灵活,体现出量词与名词搭配时所形成的纵聚合关系和横组合关系。文章通过汉英对比的研究方法,应用Langacker意象理论中的视角、认知域和突显等理论对汉英量词的纵聚合关系和横组合关系进行认知解读,发现其共性在于汉英民族使用量词时经常存在对相关事物对象进行突显,选择不同的认知域和进行视角转换所致。  相似文献   

10.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英名量异常搭配的认知解读进行共性考察。通过对汉英异常搭配表量结构的分析发现,根据名词和量词所代表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空间冲突,汉英名量异常搭配主要有两种:篡位型搭配(基于词性范畴的不兼容)和错位型搭配(基于语义范畴的错位);汉英名量异常搭配的认知解读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四空间概念整合过程,而是更为错综复杂的心理认知程序,有可能涉及到多个输入空间,其中有的输入空间并非存在于显性的语言表述中,而是隐匿于量词背后该量词范畴中的原型名词。汉英异常搭配表量结构中的量词具有激活并突显名词所代表心理空间某种属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述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认识工具是人的认识创新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认识主体为认识创新明确了方向,认识主体的意识创造性是认识创新实现的灵魂。认识客体是认识创新展开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客体对认识创新具有制约作用。认识工具是认识创新活动得以实现的桥梁,认识工具的价值性是认识创新活动有效展开的基础,认识工具的创造性是认识创新活动成果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2.
及物性是一个多元概念,涉及句法、语义、认知等多个层面,其中以认知及物性为基础的认知框架为谓宾结构(包括常规和非常规)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及物性和认知框架的基础上,三大认知原则通过两个层面依次起作用,相应产生常规和非常规谓宾结构。其中非常规谓宾结构包括及物动词带非受事宾语和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它们的宾语实际上都是某些非宾语概念通过三大认知原则第二层面被突显的结果,从而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认知归一。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的回忆说对人类认识发展史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的回忆说作为哲学与神学的交汇点,其形式是神学的.但它所阐述的内容并非都是消极的、错误的.它以特定的方式论述了一般、共相是认识的唯一对象,以极端的方式肯定了主体认识结构在认识中的作用,以颠倒的方式阐述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过程.这一学说对认识对象、认识起源以及认识过程所做的深刻揭示,在西方认识史的发展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与实践双重关系的矛盾是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运动的规律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规律和认识方法论是一个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建构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其内容应围绕着认识的基本规律展开,将认识规律和认识方法的阐述统一起来;其结构形式应将"规律"和"范畴"统一起来.本文提出了一个围绕认识基本规律展开的认识规律与认识方法论体系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概念隐喻在语言中的表现.隐喻的范畴化和概念化是人们对事物重新认识的过程,是认知的延伸,也是隐喻喻体选择的依据.理解隐喻必须对隐喻进行认知解释,因为认知的异同决定隐喻喻体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认识活动“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 ,是由自身内在矛盾推动的辩证运动过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必须通过制约和影响认识自身的内在矛盾才能实现。认识活动辩证运动的内在逻辑线索 ,是认识活动由其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起点经中介条件向真理性认识结论辩证运动、系统演进的过程。为逻辑分析的需要 ,我们将这样的过程称之为一个“认识单元”。作为认识活动辩证运动的逻辑起点的认识角度及其丰富的内在规定性 ,在理论形态内在角度分析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不同学科视角概述认知建模研究的现状和动向,阐明不同学科自身优势导致建模范式之间的差异,但它们的共同点是以解决“智能”问题为目标。通过对经典认知建模范式的介绍,阐释理解人类认知无法依赖某项单一研究范式,必须是各种范式的渗透与整合。基于对国内外认知建模研究的综合思考,文章针对性分析了我国认知建模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实证金融学的前沿文献常常涉及潜在的来自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行为原则的影响,将心理学和金融学有机结合的行为金融学成为实证金融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已有的文献的基础上综述行为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由于认知心理学是构成了行为金融的两大根基之一,详细综述了认知心理学与金融学之间的交叉关系,期望通过认知偏差的理解,提供有效...  相似文献   

19.
认识效率是认识活动中所投入的时间、精力、信息等与认识活动目的或目标(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实现的比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提高认识效率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认识效率的认识,还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一新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与认知科学的交叉学科,它根据人类的认知心理过程来解释自然语言的结构特征以及自然语言的使用规律,是多种彼此兼容的理论的总称。经过近30年发展,认知语言学理论趋于成熟,但内在的理论缺陷也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