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绍兴师爷"心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绍兴师爷地位的特殊性,导致了其异常复杂的心态历程。该文通过对绍兴师爷的动机、情感、意志等心态特征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研究,以求更全面地认识、理解和评价绍兴师爷。  相似文献   

2.
绍兴师爷是一个分布广大、规模庞大、影响巨大的幕僚群体;绍兴师爷既是中国幕僚制度演变发展的结果,更是特殊的地域环境、特殊的人文基因和特殊的社会背景综合作用的结果;绍兴师爷发展经历了蓄势待发、顺势而生、因势而衰的漫长过程;绍兴师爷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浅说绍兴方言的修辞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绍兴方言常用的七种修辞手法,为探讨此种方言的特殊表述风格提供了某些规律性的解释;文末还从绍兴历史特有的多次衣冠南渡和明清两朝的“绍兴师爷”现象以及地方戏曲文化等视角探讨了绍兴方言独特表述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鲁迅·"绍兴师爷"·越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年陈源技穷,以"绍兴师爷"对鲁迅作人身攻击.上世纪80年代后,多有学者论及此事,然持论与陈源相似,鲁迅研究由此呈现了一个怪圈跨越了两个世纪,关于鲁迅与绍兴师爷之话题,我们最终还是回到了陈源那里.文章认为,鲁迅与绍兴师爷有着质的不同,不能混淆.但在思维方式、文字表达,乃至某些性格表征上,又确有相似之处,其原因并非是鲁迅"继承"了绍兴师爷的传统,而是因为他们都植根于同一地域文化的土壤之中,越文化的某些"基因",决定了二者之间有某些共通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5.
绍兴师爷作为职业化的幕友群体在中国历史上有过较大的影响,但是留下来的文献资料却极为有限。本文试图通过对《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中的人物列传的梳理,对绍兴师爷游幕地域以及当时社会对绍兴师爷的评价标准做一些初步的分析和阐述,以进一步认识这一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地域性职业群体。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现存的两部清代道咸年间的尺牍集,对“无绍不成衙”这一独特的人文现象,作一区域性的微观分析。指出:由于生存压力,绍兴人大批外出游幕、充当师爷;为了在行业竞争中取胜,他们不仅将幕学作为家传之密,子孙世业,而且还利用联姻、结拜、攀援同乡官吏等手段,呼朋引类,互通声气,形成了一个个网络,从而对清代政治体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对“绍兴师爷”与当代私人秘书两者的职业性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与雇主的关系、工作职能和范围、社会地位和作用等六个方面加以比照分析,确认两者的共同点和区别点,以期有效地构建符合时代精神的当代私人秘书的职业观,推动当代私人秘书队伍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绍兴成为中国"黄酒之乡"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绍兴成为中国"黄酒之乡"的原因有三(一)河姆渡的水稻大面积种植,为绍兴酿酒业的崛起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绍兴的酿酒史开端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绍兴黄酒与河姆渡米酒是一脉相承的;(二)富含多种矿物质的鉴湖水和精湛的酿酒工艺为绍兴黄酒成为极品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三)历代文人雅士的吟唱,使黄酒与文化结合;绍兴师爷和明清商人的南来北往,使绍兴黄酒名扬天下.  相似文献   

9.
<雪鸿轩尺牍>是绍兴师爷龚未斋的尺牍集,目前出版的<雪鸿轩尺牍>收有书信186篇,然仔细阅读,我们发现这186篇书信非龚未斋独作,其间混有同为幕宾的缪莲仙的作品,而世人将缪莲仙的游幕经历及人品幕德与龚未斋混为一谈,这对龚未斋乃至"绍兴师爷"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应予以澄清.而出版界也应该还龚未斋一个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0.
绍兴师爷的人格与智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绍兴师爷作为一个职业群体,在人格上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求道者自任、保持独立性的特点相比,他们有独立意识,但没有求道的动机。他们在工作关系中虽表现出对于幕主的依附性,彼此之间也充分利用亲缘与乡缘关系,但其出发点却是为自我谋利益。与此相关,他们的智慧发展也表现出单一性,主要为了职业所需,一方面是对管理体制及世态人情中的利害有过人的透视能力,另一方面是善为因循守矩,谨守成例、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程序化。绍兴师爷的这些特点虽与佐幕之职业有关,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源于绍兴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1.
旅游形象是旅游地对旅游者具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的源泉,对旅游地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此文指出旅游的形象时代已经到来,旅游发展已经进入以形象为导向的第四阶段。深入分析了绍兴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师爷文化和酱缸文化,得出绍兴旅游形象定位的文化底蕴,并以此为基础阐述绍兴旅游形象定位的原则及方法,提出了以绍兴文化为基础的旅游形象的定位。  相似文献   

12.
文化传播需要媒介,移民历来就是文化传播最活跃的主体.中国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即人口不断地从先进发达的地区流动到相对落后不发达的地方,并通过文化传播带动那里的发展.对文化传播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本身文化素质比较高并且拥有政治、经济优势的移民.在绍兴历史上,越文化的发展与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关系密切.北方移民南下绍兴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永嘉之乱以后,东晋举足轻重的两个大家族王氏和谢氏对绍兴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北方移民南下绍兴的第二次高潮是在北宋末年靖康之乱以后,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南宋及此后绍兴出了不少名人,这些人才一部分是本地产的,另一部分却是移民后裔,或者是移民与土著结合的产物.历史上移民的文化传播是双向的,既有输入,也有输出.高明的绍兴人找到了当师爷的办法,向全国各地输出大批师爷,还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文化.近代从绍兴出去的名人如蔡元培、鲁迅、马寅初、竺可桢等,以及从绍兴出去的"的笃班"在上海才形成风靡全国的越剧,都印证了文化双向传播的特点,这个特点任何地方文化都概莫能外.要保持文化的领先地位,就要鼓励人才流动,如果只出不进或只进不出,到了一定时候就会枯竭、呆滞,或者饱和、浪费.考察历史上移民和文化传播的关系,对今天绍兴的可持续发展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 0 2年 1 0月 1 2、1 3日 ,由浙江省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浙江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和绍兴文理学院联合举办 ,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和外国语学院联合承办的“世纪初浙江省外国文学翻译、教学与研究研讨会”在绍兴文理学院举行。到会代表四十余人 ,其中既有省内从事外国文学翻译、研究的专业工作者 ,又有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杭州师范学院、浙江工程学院、杭州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台州学院、浙江万里学院与绍兴文理学院等高等院校的执教外国文学和外国语的专任教师。应特邀而踊跃与会的 ,有在绍兴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相似文献   

14.
官场感情牌     
李方恩 《社区》2014,(23):41-41
在清代的基层政权中,绍兴师爷常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地方政府的司法与民政发挥着重要影响。有时,一些高级官员也要借助他们的智慧来应对波谲云诡的官场。清末民初的政治家、文人刘成禺在他的《世载堂杂忆》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15.
汪辉祖是清代誉满全国的绍兴师爷、幕学家与法律专家,他的幕学著作,阐述了清代幕业的技术原则与道德规范,提出就幕宜慎、律己立品、尽心事主、保民便民等见解。作为清代幕友的典范,其幕学思想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清代幕府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文章立足于王阳明在绍兴的重要史迹,着重围绕“世居山阴”、“王氏墓地”、“新建伯府”。“阳民洞天”、“书院讲习”等史迹的兴衰变迁,勾勒了王阳明与绍兴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考释的同时牵涉了一些历史人物与之在绍兴史迹的联系,从而揭示了绍兴地域对王阳明哲学的形成、发展以及对后世影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说明地方大学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的互动效应。绍兴文理学院承传越文化之“发愤图强”精神、“经世致用”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名人精神,并经过批判和文化过滤,培育和凝炼成“修德、求真、图强”的校园精神。学校以百年校史积淀的文化精神熏陶培养人才,同时也影响社会,发挥了学校对于地域文化的引领作用、示范作用和强化作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最近以来,评论光复会的文章虽然不少,但大多偏重于论述它的性质、地位,而对光复会为什么以绍兴为重要基地,光复会的领导骨干又为什么大都是绍兴人等问题尚未见论及。本文想从光复会出现于绍兴的经济基础,“反清”“排满”思想渊源、会党的基础以及清政府在绍兴的兵力部署四个侧  相似文献   

19.
追溯绍兴城市化的背景历史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从“块状·园区”经济的集聚、提升态势及分布状况,首次 勾勒出绍兴城市化的“门”形框架,揭示绍兴城市化与作为绍兴工业化主体的“块状·园区”经济集聚、提升的互动规律。  相似文献   

20.
据传曾国潘绐皇帝写奏折,有“屡战屡败”之语,他的师爷给改成“屡败屡战”。同样四个字,调换了次序,表达效果就完全不同。“屡战屡败”,只能说明奴才无能,皇帝老爷能不怪罪?弄不好还要掉脑袋;“屡败屡战”,足以证明奴才愚忠,于是龙颜大悦,把曾国潘着实嘉奖了一通。 看来这位师爷颇懂得词句排列的奥妙。 在语法讲究中,通常把词在词组或句子里的排列次序称为“词序”,或者叫“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