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元璋之问     
朱声敏 《领导文萃》2014,(12):72-76
正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皇帝,几百年来,他由乞丐登上皇位的传奇被人们津津乐道,他用严刑峻法惩治贪官污吏的历史更是被人们广为传诵,至今粉丝遍布华夏。然而,在朱元璋时代,贪官污吏却杀了一个,站起来一批,始终前赴后继、延绵不绝,以至于晚年朱元璋曾非常懊丧地说:"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朱元璋这个问句在历史上相当有名,我们姑且称它为"朱元璋之问"。  相似文献   

2.
皇帝是人不是神,这是常识。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皇帝却被人为地神化,遗害无穷。考察皇帝的人神之变,有助于我们对封建专制主义认识的深化。 就拿明太祖朱元璋来说吧。本来他家穷  相似文献   

3.
《领导文萃》2006,(6):22-22
朱元璋在逃难的时候差点饿死,一个老妇人给了他一碗饭和一碗莴笋汤,他认为那是自己有生以来吃的最好吃的一顿饭。当了皇帝以后,朱元璋吃着山珍海味仍觉得没有味道,还不及那碗莴笋汤,就叫御厨做了莴笋汤,但品尝后仍不觉得好吃,便四下寻找当年给他做饭的那个老妇。老  相似文献   

4.
尹选波 《领导文萃》2011,(13):86-89
“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年。”这是南京阅江楼上的一幅对联。查阅了相关资料,我发现阅江楼及《阅江楼记》隐藏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良苦用心。洪武七年春,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开国皇帝朱元璋厌倦了南京局促的宫廷小天地,厌倦了山呼万岁、事事随顺的群臣。闲坐在宫廷的东黄阁上,他想起了郊外龙湾狮子山,在那里他指挥军队以少胜多,大败陈友谅。  相似文献   

5.
正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打击贪污腐败力度最大的皇帝之一,他在登基后不久便采取了诸多措施来抑制腐败问题。深层次分析,这些措施涉及法律制度、机构设置以及社会舆论等诸多方面,是全方位的治贿策略,在当时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具有深远的开创性意义。一、抑制贪腐的指导性思想——重典治国与明刑弼教在诸多措施中,首先值得研究的是朱元璋的"吏治"思想,这是其一以贯之的指导性方略,在其综合化措施中具有全局性作用。总的看来,朱  相似文献   

6.
岂是刑场     
段志强 《领导文萃》2013,(13):88-90
明太祖朱元璋定鼎南京,开基立业,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人才缺乏:曾在元朝做官的人不愿服侍新朝,隐逸在山林的读书人又对这位暴发户皇帝没有好感,至于那一群开国功臣,不但武多文少,而且不易驾驭,都不是治国安邦的理想人选。朱元璋网罗人才的手段以恐吓为主。避居上海的秦裕伯不愿出仕,皇帝亲笔写一道手谕给他:"坚守不出,恐有后  相似文献   

7.
正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意气风发的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从一无所有的小和尚,到登上大明王朝开国皇帝的宝座,朱元璋仅仅用了17年的时间,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杰出人才,这使得他在元末明初动荡的社会中迅速地脱颖而出,并最终走向成功。细细分析,朱元璋在用人方面,在立国前后呈现着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正>"罢孟"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坐在便殿读《孟子》。和所有皇帝一样,朱元璋也提倡孔孟之道,但是说实话,对于《论语》、《孟子》这些经典,他并没有系统研读。如今天下已定,他也有兴致来阅读一下原典。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  相似文献   

9.
朱元璋从当上皇帝的那一天开始,就一直盘算如何巩固政权,永享国祚。立国之初,百废待兴,但重中之重的仍是这个问题。他首先杀掉宰相胡惟庸,并因此永远废除中书省,并诏旨“自此有敢议设宰相者,杀无赦”。在朱元璋看  相似文献   

10.
周礼 《领导文萃》2012,(24):40-41
徐达是明朝的第一功臣,他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对明朝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朱元璋赞誉为"万里长城",官至大将军,中书右丞相,中山王(死后追封)。徐达不仅骁勇善战,为人恭谦,功高不矜,对朱元璋更是忠心耿耿,毫无二心。尽管如此,他还是无法回避朱元璋对他的猜忌。朱元璋的疑心很重,对开国功臣的屠杀堪称历代皇帝之首,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只要对他的政权构成了威胁,他宁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人,所以明朝的开国元勋几乎无一幸免。对于手握兵权、功高盖主的徐达,朱元璋当然是一百个不放心,总想找个机会将之除掉。  相似文献   

11.
在人们的印象中,皇帝是九五之尊、万乘之躯,在生活上也是荒淫无度、极尽奢华的。然而,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位皇帝是穿着补丁裤子上朝的,这就是清代的道光皇帝。道光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了。自即位起,他便大力倡导节俭,并身体力行,每餐四菜一汤,每三年才做一次新衣,自己的一条裤子膝盖上打了两个补丁仍舍不得扔掉。道光希望满朝文武和全国官员都能学他的样子,以俭朴为荣,恢复入关前淳朴节俭的好风俗,从而  相似文献   

12.
在人们的印象中,皇帝是九五之尊、万乘之躯,在生活上也是荒淫无度、极尽奢华的.然而,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位皇帝是穿着补丁裤子上朝的,这就是清代的道光皇帝.道光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了.自即位起,他便大力倡导节俭,并身体力行,每餐四菜一汤,每三年才做一次新衣,自己的一条裤子膝盖上打了两个补丁仍舍不得扔掉.  相似文献   

13.
<正>明太祖朱元璋在得了天下之后,有感于历史上多次宦官乱政的教训,特地立了块铁牌在宫门口,上面铸了几个大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他还规定,内臣不许识字,外臣不许和内臣有公文来往。然而,明朝的历史,最终被宫门口这块铁牌给嘲笑了。宦官乱政,在朱家皇帝们手上超过任何一个朝代,  相似文献   

14.
正权力过于巨大,是造成中国皇帝们不幸的根本原因。皇帝十分清楚他的一切都来源于自己的权力。为了让天下人成为自己的奴隶,皇帝自己成了权力的奴隶。他必须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权力,一分一秒也不能松懈。朱元璋在写给自己继承人的《皇明祖训》中,就鲜明地表现了这种过度戒备心理。他说:"凡帝王居安之时,应该常怀警备之心,日夜时刻不可松懈,这样才不至于被人所窥测,国必不失……每天都要当成在战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中国历史,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莫不与吏治的清浊息息相关。吏治不明,则政通人和,国家兴旺;吏治昏浊,则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因此,历代开明的统治者无不把整饬吏治作为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来抓。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一、深刻汲取历史教训,反复灌输民本思想和廉政思想 作为一名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而登上明朝皇位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深知元朝灭亡的原因,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深切地感受到王治腐败的危害性,因而也就深刻地汲取历史教训,惟恐重蹈元朝灭亡的覆辙。他即位后,多次利用各种议政…  相似文献   

16.
游宇明 《领导文萃》2014,(17):40-42
正在明代,朱棣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一生五征蒙古,收复交趾,在东北、西北设立军事基地;他兴修水利、疏浚大运河、鼓励垦荒,派郑和数次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然而,少有人知道这个堪称优秀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个"大演员"。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向对太子朱标不满  相似文献   

17.
朱升是上了中学历史教材的人物,他对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与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进巴蜀的隆中对策可有一比,对于朱元璋在元末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建立明王朝,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朱元璋对朱升很倚重,朱升对朱元璋很尽忠,可谓君臣知遇千载一时。但  相似文献   

18.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很特殊,因为它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全国统一政权,又是中国历代王朝中疆域最广、统治时间相对较短(不到100年)的王朝。在元末的群雄逐鹿中,有两位人物尤其引人注目:张士诚和朱元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惜人才,但最终结果是,朱元璋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明王朝。元廷、张士诚和朱元璋的不同结局与其对待人才的  相似文献   

19.
方尧尧 《领导科学》2012,(34):52-53
朱元璋或许是封建王朝历史上最能残杀功臣的帝王。为了朱明王朝长治久安,朱元璋对可能威胁到皇权的功臣宿将毫不留情,一个个罗织罪名,逮捕问斩,有的甚至诛灭九族。功臣之首——韩国公李善长、朱元璋的亲外甥——大都督李文忠都成了朱元璋的刀下鬼。唯有先封中山侯后封信国公的汤和一直太平无事,朱元璋对他恩宠有加,并把他作为功臣的楷模大加推崇。汤和,论功劳不如李善长,论亲近不如李文忠,他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安享太平呢?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不乏雄才大略的皇帝。但称得上是好皇帝的,恐怕只有汉文帝。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但不是个好皇帝,他以天下之力,遂一己私欲,所以二世而亡,亡了以后,还被人骂,在历史上遗臭;汉高祖刘邦,从民间起兵做了皇帝,这样的皇帝,本来应该很民本主义,可他却一身的无赖气,俩口子算计功臣不遗余力。汉家天下里,汉武帝最贵气,打仗、花钱无敌,可他花的都是爷爷的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