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李绍雄 《云梦学刊》2004,25(2):81-82,118
归有光的家庭散文风格独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具有浓郁的世俗人情美;二、具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含蓄美;三、具有清新质朴的语言朴素美。  相似文献   

2.
江立中 《云梦学刊》2005,26(2):38-41
屈原作品在美学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典型形象的“异采”美。我们读屈原作品,必须紧扣一个“异”字,才能淋漓尽致地感受到作品深层的意蕴美和形式上的创造美。屈骚的“异采”美,是战国后期我国社会审美水平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庄子提出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艺术命题 ,是道家所认定的美的特性和标准。老庄的“朴素”是对先于一切而存在的自然本性的揭示 ,是天地大美的本体存在。朴素是体道的终极指向 ,朴素自然是人的本性 ,世俗的利欲污染则使人丧失了本性。美是一种超越形而下层面的存在 ,它的作用不是物的实用作用 ,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或无之用 ,于是无用又成了有用之用。老庄在认真地思考着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风俗以至艺术现象 ,清醒地看到了各种与“朴素”相背离的现象 ,连文艺也堕落为损性害命的东西。从而认定美的本质在于朴素 ,朴素是贯于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诗意美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诗意之美的追求,是《红楼梦》较之其他古典小说在审美理想上的一个独特之处。《红楼梦》的诗意之美是曹雪芹将追求“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传统诗歌的艺术精神创造性地融汇于小说创作实践中的成功尝试。主要体现在意境营造的虚实相生、人物刻划的复层面组合和情节结构的空白效果等小说全局的整体建构上。含蓄深永的诗意之美不仅构成了《红楼梦》独有的艺术风貌,而且大大提高了它的审美品位。  相似文献   

5.
我建议将现在普遍使用的美学概念“共同美”正名为“公认美”。因为“共同美”是比“公认美”更为准确和恰当的概念。 一 这些年来,很多同志都使用“共同美”这个词。但这个词容易发生歧义。有人认为“共同美”和“共同美感”是两个概念,“共同美”指审美对象的共同性,“共同美感”指审美感受的共同性。有人则认为这两个概念实际是一个,因为审美对象的共同性实际上仍是指不同阶级对同一对象有共同美感。  相似文献   

6.
汪承栋诗歌的形象是诗人按照关的规律,伴随着美感活动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诗 情的载体;是它使读者注视着审美对象。本文从它的崇高美、“我”的形象美、“我们”的群体形象美、景物 的形象美和形象的色彩性几方面,初探了汪承栋诗歌的美学艺术。  相似文献   

7.
张晶 《社会科学》2002,(12):61-64
娱乐在本质上是审美的游戏 ,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 ,娱乐是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审美是以快感的追求与获得为其标志的。娱乐的目的是美的快感的获取。文学艺术要承担审美文化的功能 ,要充分发挥娱乐的作用。娱乐是一种“溶解性的美” ,是审美文化中的重要层面  相似文献   

8.
论舞蹈中的“形象美”、“形态美”与“形式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舞蹈外在美的探究从形象美、形态美、形式美来探讨舞蹈艺术直观、外在的"形"之美感,这对于深入认识舞蹈本质、丰富舞蹈艺术创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绍雄 《云梦学刊》2004,25(2):81-82
归有光的家庭散文风格独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具有浓郁的世俗人情美;二、具有"舍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含蓄美;三、具有清新质朴的语言朴素美.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阐释庄子“原天地之美”与莱布尼茨“先定的和谐”两个命题的哲学思想 ,得出了二者相似、相通 ,有内在、本质联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自宋以后,词的审美风格主要呈现为"豪放和婉约"两种类型。豪放雄伟壮丽,婉约清秀优美,其间包含中正在内。与之相似,山水画在宋以后也有"南北宗"的划分,北宗阳刚宏伟,南宗阴柔秀丽。"宗派"来自"禅家",虽不恰当,却得默认,而这二者,就其宏观层面的美学韵味来看,说的是同一个道理。用豪放美与婉约美这对审美范畴,着重讨论宋代山水画的美学特征,并将词评作为评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对照面,发掘宋代山水画展现的"豪放美和婉约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美与感性存在相联系,美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有着直接关系。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学家们所说的美是自由的形式,实际上是对马克思这一思想的体现。真与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美的本质和根源。社会美是美的本质的直接展现,是理解所有自然美的基础是“自然的人化”。  相似文献   

13.
彭建玲 《学术探索》2014,(12):118-123
《黄帝内经》虽是一部中医著作,然书中所阐述的医理、医术让读者觉得形象逼真、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探究其语言表达艺术,我们可以看到,此书之所以成为传世佳作,除医学特色外,语言表达之艺术美也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从修辞角度分析:大量的对偶修辞格的应用使句子具有整齐而变化之美,强化了语言的感染力;排比辞格的应用音韵和谐,整齐流畅,对偶与排比辞格的应用构成了行文“整齐的美”;而拟人手法的高超应用更可谓传神之笔,创造了一种气韵生动的“文面之美”,使读者惊叹作者造语的艺术,此二者构成《黄帝内经》语言的“形式美”。而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则构成了这部著作的“层次美”。  相似文献   

14.
余锐 《云梦学刊》2010,31(6):118-121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命题,但这一命题中关于"美"的判断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体现了黑格尔的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逻辑的方法论的统一,是一个运动着的判断。这种来自命题内部的运动性不仅体现在逻辑推演上,同时还体现在历史进程中,而这种运动性的源泉就来自于理念的自生发、自发展和自否定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李建军是中国当下一个“不可忽视”的批评家和小说理论家。作为一个批评家,其文学批评是一种以真善美为标准和旨归的批评;具有“判断与事实”和谐统一、“激情与理性”和谐统一、“朴实”而又富有“诗意”、说“真话”与“人话”等特点。李建军的文学批评及其特点的形成主要受到了李建军的主体因素、俄罗斯文学、布斯、巴赫金等人的相关理论或观点、英美新批评理论、鲁迅及中国优秀的文学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李建军的文学批评触及了当代文学创作的要害,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打破了当代文学批评界“一塌糊涂,提不起来”的格局,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吴春波 《学术探索》2014,(2):99-102
《古诗十九首》写出了文人对于生命的普遍感受,表现出强烈的忧生之嗟,其生命意识的萌发是汉末社会现实状况和文人生存境况外化的结果。这种生命意识具体表现为因理想失落而致的对原有生命价值范式和意义模式的质疑与否定;对生命本体意义的深切体悟与追寻;哀叹生命的短促,以"向死而生"的态度直面现实。《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充满了深沉的悲剧意味,具有强烈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的诗文风格可用“瀑出山涧”为喻。其立意卓尔不群,超凡脱俗,如壁立千仞,具有峭拔美;其抒情激情澎湃,无所羁绊,如瀑挂前川,飞流直下,凌厉强悍,具有阳刚美;其结构布局,叙议结合,一线贯穿,具有和谐美;其诗文形制短小,意蕴深刻,简洁明快,省去了百川支流的汇聚过程,展示着飞流直下的瞬间美景,具有精简美。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人类精神产品,新闻理应包含求知、求美两种追求。但长期以来新闻与美无缘的观念弱化了新闻的审美追求,导致许多新闻作品平淡寡味,枯燥呆板,抽象空洞,千文一面。形象美是新闻审美的重要因素,采取包括文学手法在内的多种手段着力增强新闻写作的形象美,无疑是提升新闻作品审美价值,提高新闻作品可读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美学论著中经常谈论美、审美,其实美并不存在。美既不是一个实存的对象,也不是对象的某种性质,严格地说美也算不上是抽象概念。美学史上真正有价值的美的定义最终都指向空无,而指向物质对象和属性的则不能成立。真正存在的是鉴赏活动,这是因为人在历史过程中发展起精神能力,于是就有了精神需要,这使得人不仅有了物质享受,还有了精神享受。鉴赏活动是人在精神或情感上对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的顺应和喜爱,人以自己的精神能力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情的世界,通常所说的美就是只存在于人心中的这种诗情。把美当作真实的存在是一种错觉。应当以“鉴赏”和“鉴赏学”代替“审美”和“美学”。  相似文献   

20.
温斌 《阴山学刊》2013,(6):23-26,92
兰楚芳不是雄壮超迈的"江西元帅",而是元末明初一位流连于歌楼酒肆、钟情于多样女性的中下层文士;他以俗情、俗美描绘女性生活,把古代诗歌园地女性题材展示世俗风韵、追逐世俗情趣推展到极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