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戴述初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平均主义思想是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原则的一个严重障碍,平均主义的泛滥必然破坏社会生产力。”彻底破除平均主义,真正贯彻 相似文献
2.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正> 目前,大多数零售商店把经济指标只落实到柜组。在进行考核分配时,也只衡量整个柜组的经营效果,不计算每个营业员的劳动量,劳动报酬均按柜组内的人头平分。这就在砸烂了商店的“大锅饭”之后,还保留了柜组的“小锅饭”,造成了有些营业员相互观望,有力不出的现象。 据了解,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除了这些柜组怕恼人,不愿在柜组内分出谁高谁低来以外,主要是不知道怎样计算营业员个人的劳动量。 相似文献
3.
李靖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3)
揭批“四人帮”以来,已为按劳分配恢复了名誉。目前,在向四个现代化的进军中,各条战线都在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原则,以调动广大劳动人民增产节约的积极性。但是,怎样理解按劳分配中的劳动?按劳分配中的劳动如何计量?对这个问题理解得正确与否,当然对贯彻执行按劳分配有极重要的意义。刘克鉴同志在《论按劳分配规律》①一文中认为:“……按劳分配中的‘劳’就是指体 相似文献
4.
王兆亮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4)
劳动是报酬的基础,劳动差别是报酬差别的依据。只有承认劳动差别,才能承认报酬差别。“四人帮”不承认报酬差别就是建立在否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劳动差别这一基础上的。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的个人劳动,不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表现为社会劳动,而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劳动。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刚从资本主义脱胎而来,三大差别还严重存在,因此,社会主义劳动的社会性质的表现还是极不充分,特别是在集体经济内部,这种社会性质的范围还是很小的。所以,在计量劳动时,还不能仅仅用劳动的天然尺度--劳动时间来计量,而且还要用劳动的社会形式--劳动成果(通常用价值、价格和货币来表现)来计量。这里就产生了计量劳动的二重性方法,即对劳动时间的计量和劳动成果的计量。计量劳动的二重性方法又决定了计量劳动报酬的二重性方法:既按劳动时间计酬,又按劳动成果计酬,并且使按劳动时间计酬和按劳动成果计酬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5.
荣兆梓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正> 本文所讨论的、即通常所谓按劳分配的前提问题。现在人们谈论如何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往往孤立地着眼于分配领域,忽视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因此,深入讨论这个前提是必要的。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还不仅于此,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虽已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但至今仍然不得不主要用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来说明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在经济上的区别,这是这门科学不成熟的标志之一。生产和分配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我们只看到作为背面的按劳分配,而不能准确把握作为其正面的那些经济规律,因此只好用反面来说明正面。在本文的讨论中,我们将说明,所谓按劳分配的前提,无非是存在于直接生产的过程中的,与按劳分配仅仅是表现形式不同的同一些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6.
崔会保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72-73
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①在一定范围里,人的行为一般是围绕着经济动机而产生的。从理论上讲,虽然对大多数人来说,经济利益通常不是最终目标,但它却是组织对个人提供的最明显、最基本的工作诱因。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发达,人民还不富裕,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劳动仍然是谋生的基本手段。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关心自己的劳动所得,是合情合理,也是合法的。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3月就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根据这个原则,评定职工工资级别时,主要… 相似文献
7.
王致胜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1)
近几年来,“四人帮”打着限制资产阶级权利的旗号,大做反革命文章。他们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说得一无是处,把马列主义关于按劳分配的理论,弄得是非不清、真假难辨,为他们炮制的“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的反革命政治纲领制造经济上的理论根据。从而,给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澄清“四人帮”在按劳分配方面制造的混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个人劳动的两大特征,只有置于社会主义联合劳动中,才能决定按劳分配的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只有同社会主义联合劳动相联系,才能成为决定按劳分配的原因;社会主义联合劳动的组织形式和实现形式决定按劳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9.
潘永强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4,(12)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不应该被看作是仅仅存在于简单商品经济社会,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而应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存在于一切商品经济社会;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归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同时并存于资本主义社会,二者之间不存在一种替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文杰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又是社会主义必须付诸实践的一个根本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有人对按劳分配提出质疑,认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与发展商品经济二者是矛盾的,企图既发展商品经济又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是不现实的”,“要发展商品经济就只好放弃按劳分配原则。”(《论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的矛盾》,《江汉论坛》1987年第7期)按劳分配究竟属何性质,它与商品经济是互相排斥还是可以统一,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现为怎样的特点?这些当代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急需从理论上作出充分的说明。本文就此发表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1.
关于负商誉计量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真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4(3):61-63
2006年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这一准则的出台,实际上只对商誉的确认和计量做出了规定,对于负商誉却未加提及。笔者认为,随着全球并购热潮的升级,负商誉已经日益成为会计界争论的热点,因此有必要对负商誉的计量问题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伍新木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2,(5)
近年来,经济体制的改革,工资制度的改革、工业、农业经济责任制的实行,都有利于调整社会主义的分配关系,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但是,在实际中碰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具体政策和方法问题,也涉及按劳分配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本文试图对按劳分配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伍新木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5)
近年来,经济体制的改革,工资制度的改革、工业、农业经济责任制的实行,都有利于调整社会主义的分配关系,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但是,在实际中碰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具体政策和方法问题,也涉及按劳分配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本文试图对按劳分配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李泽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8,(5)
按劳分配是进行工资制度改革的理论依据。要搞好工资制度的改革,必须正确了解按劳分配的理论。为此,本文拟就怎样认识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中“劳”的含义是什么,按劳分配如何实现及其实现的形式,以及我国的工资制度如何进行改革等问题,进行一些研究和分析,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一、怎样认识按劳分配 关于按劳分配的性质问题,经过拨乱反正,算是基本上解决了。但在经济改革中,又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按劳分配就是按酬付劳;有的把股金“分红”说成是按劳分配或者“接近按劳分配”;有的认为,把按劳分配看成是按个人劳动能力与贡献大小来分配,理论上有“缺陷”;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时,又有人把按劳分配的本质归结为“向钱 相似文献
15.
实行经典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必须具备一些现阶段根本不可能具备的前提条件,而且,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各种所有制的劳动都必须通过市场来评价和确认其有效性,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有制中,不可能真正实行按劳分配,所以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必然会在经济市场化过程中演化为按有效劳动分配。只有按有效劳动分配,才能更好地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和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6.
马伯钧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按什么形态的“劳”来进行分配?长期以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潜在劳动论者认为应按潜在劳动即按才能分配,这已被过去的经验证明是行不通的。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形态只有流动劳动和物化劳动两种,而且指的是非商品经济中的“劳”的形态,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的形态是不一样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的“劳”是物化形态的社会劳动即价值,按劳分配是按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分配。按新创造的价值分配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按新创造的价值分配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7.
郭彦森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1):78-8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劳"指的是什么,"分配"的又是什么?目前我国实际上实行的是不是按劳分配?怎样在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内部都实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是我们目前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三个重大理论问题.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指的是按劳动的"质和量"对"税后利润"进行分配,以此为标准,目前我国实际上实行的不是按劳分配.那么,在对"税后利润"进行分配的有关法律规定中,如何正确处理劳资之间的关系,兼顾劳资双方的利益,就决定着我们能否有效实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19.
成玉林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的理论,有其理论前提和适用条件。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适用的经济条件不相吻合。我国相当长一段时期所讲的按劳分配,实际上是按劳动力的潜在能力分配,与马克思的原意并不相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作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之一,不仅有其必然性,而且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20.
骆耕漠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
今年四月二日至七日, 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顾问、著名经济学家骆耕漠同志,应邀来我院对政治教育系师生作了《关于商品流通过程中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问题》的学术报告,並与部分教师就此问题举行了两次座谈。现将他的报告和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发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