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天祥从小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立志守道。他以淡泊名利、故国情深、坚贞不屈的精神,实践其所追求的"道"。其道是中华传统文化忠孝节义的传承,其精华是"不息",是民族的浩然正气,其终极目的是安宁、幸福、富强、和谐。他以丹心、鲜血完成了心愿,实现了他的追求。其"道"永垂青史。  相似文献   

2.
在吸收古往今来优秀诗歌的创作经验和审视前人师古误区的基础上,叶燮提出了他的师古之论。叶燮始终从诗歌发展流变的维度谈"师古"问题,他的诗歌师古论贯穿于其整个诗学体系的建构之中。在"师古"的前提上,他主张"识其升降";在"师古"的范围上,他倡导兼综百家;在"师古"的方法上,他注重"得其神理"。在总体上,他的师古论是比较通达的。  相似文献   

3.
尤多拉·韦尔蒂是20世纪美国南方文艺复兴代表作家之一,其短篇小说备受瞩目。韦尔蒂在其多部短篇小说中描写了社区边缘人物"他者"。文章拟从韦尔蒂的两个名篇《六月演奏会》和《月亮湖》入手探讨韦尔蒂如何通过"他者"叙事建构群体身份和个体身份。一方面,群体中的主体通过排挤、驱逐他者,将他者消声,实现其群体身份的维护与建构。另一方面,"他者"也可以反作用于群体中的个体,进而瓦解"他者"与主体的边界与壁垒,使个体突破社区文化的羁绊,建构独立自主的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4.
对于诗书理论上均有建树的姜夔,学界却绝少注意到其书论与诗论的相通性。他认为诗、书之意格须高,而主体的人格精神决定了诗书之格,故需提高主体"涵养"。他主张诗须含美刺之义理,书须依点画施设之情理,形式变化多端而尚"义理"之古法不可乱。对重形式之今法,他主张在诗、书创作中应不被其所缚,"精思"、"自得"而成一家风味。他还提出"自然高妙"说,追求诗、书中和平淡的美学风格。而他的诗书相通的文艺思想明显受到当时理学文化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冯骥才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小说家。他的"伤痕小说"、"写人生小说"和"文化小说"相继成功,是其小说不断深入发展、演变的一个鲜明轨迹。笔者更看重他的文化小说,《神鞭》即是其优秀代表。这篇小说熔文学性、通俗性和思想性于一炉,为21世纪文化小说在如何打开新的艺术空间、繁荣其创作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教育戏剧的"他者"眼光意指以"他者"视角看世界,具有虚拟和简化世界的特性。其教育发生的逻辑是以"他者"身份"入戏"、通过"神入"他者世界获取他者眼光、进而通过反观达成认识世界、他者和自我的教育目的。教育戏剧的"他者"眼光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转客位学习为主客互动、从文本学习增情境体悟、变孤独探索为共生共长、由客观评价到"他眼"反思,但也面临情感泛滥、角色混乱和相对主义的重大挑战。教育戏剧应将"教育性"作为首要特性,引入戏剧生成的"第三个我"来超越我在"他"和"我"之间的游离困境,并帮助学生在把控是非曲直的基础上,将戏中之理与生活之道融合起来,通过"他者"眼光实现个体的成长和丰满。  相似文献   

7.
德里达认为西方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是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重要表现,因此,他在其解构论的基础上批判和解构了结构主义、在场的形而上学等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表现形式以及二元对立、基础主义的思维方式。他意欲解构结构主义,而其所理解的结构主义是人的一种先验的建构,而不是具体的实践活动如劳动和游戏的建构,忽视了历史结构性。他反对写作的"在场形而上学",却把虚无和在场截然分开。他通过"延异"、"痕迹"、"隐喻"等策略反对写作和文字结构中的二元对立和基础主义,但并不能就说其具有"意识的虚构性"、"语言的隐喻性"和"叙述的话语性"。  相似文献   

8.
周瘦鹃精通外语,避免了时人随意翻译的弊病;熟悉欧美小说,对所译作品的选择具有专业眼光。他运用整体忠实而适度归化的翻译策略,使译作呈现出不同于"五四"翻译小说的才子笔墨。无论用文言,还是白话,其译文总是清新流畅,雅俗共赏,颇能引起民初读者的"兴味"。他大量翻译"哀情"小说乃是其主体精神与时代风尚双重建构的结果。若从"融才子笔墨与专业眼光为一体"的角度考察,他已经超越林纾、包天笑等译界前辈。在"新文学革命"前夕,他便开始更多地采用直译,使其译作呈现出一种与时俱进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文质之辨"是其"三王之道"的核心。他运用与汉公羊学大师董仲舒相似的术语、思路和表达方式,表达了其内涵和意义均迥然有别于董氏的"文质之辨"观点,在此之中,显示了他与汉公羊家在治政见解上的基本分歧。  相似文献   

10.
正梁漱溟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国学大师,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之称。他幼年时身体虚弱,好静不好动,经常生病,智力也差,老一辈曾以为他会夭折,最后却享有96岁的高寿,被誉为"超标准的健康老人"。从他的生活细节中,不仅可以读懂其人生的追求,还可以感悟其善于养生的高深智慧。  相似文献   

11.
"境界"说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重要美学理论.他提出"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的观点.其"境界"说深受李挚"童心说"的影响,要求情景交融,意与境浑.他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语语都在目前",并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而且"其旨遥深".  相似文献   

12.
吴文 《社区》2013,(3):54
我们社区有个王姓青年,许多人不直呼其大名,而是叫他"王老啃"。原来,五六年前,他从较优越的岗位下岗时,因为放不下架子再就业,整天"猫"在家里"啃"爹妈的退休金,故而得了个"王老啃"的名字。为了让他重新振作起来,我们社区从转变就业观念入手,对他重点进行心理援助。先是大家三番五次给他打电话开导他,针对他的"怕丢面子"思想,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代学术大师,钱钟书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个体,他的学术思想、艺术追求,以及治学方法的形成,均离不开其曾置身于其中的"文化群落"。浩博厚重的钱家"文化群落"与会通中西的清华"文化群落"分别为其中、西两大学术渊源,并共同作用,促成了他贯通中西、打通古今的学术理念。  相似文献   

14.
井上靖曾四次访问新疆,并创作了大量新疆游记。井上靖在新疆的旅行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和选择性,他最为关注的是其"西域小说"发生的舞台,其次是新疆的文明古迹,再次是新疆的风土人情。他的新疆游记也围绕着其"西域创作"和西域兴趣而展开,因此带有较强的报告性和学术性。井上靖的新疆旅行激发了他又一次"西域创作"的热情,并对于他的西域观、历史观的完善有莫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艾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独具特色的、有着丰富绘画经验与丰厚艺术修养的现代抒情诗人。他独特的艺术创作经历与体验,为其诗歌风格带来别样的特征。他在巴黎的绘画学习经历,无疑让他直接探触到西方现代艺术精神和艺术特色,尤其是印象派艺术对于"光"与"色"的强调,对其诗歌创作影响更为鲜明。艾青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一个"从彩色的欧罗巴"带回了彩色的诗的中国的歌者。他的诗中有意味的色彩表现,深化了他诗歌的审美深度与广度,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有意味"的、充满了色彩想象与审美意象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6.
刘威 《山西老年》2010,(2):15-15
朱德:三改其名朱德出生时,母亲给他取的乳名叫"狗儿"。1895年,他的私塾先生又给他改名为"朱玉阶",希望他立志沿着玉石砌成的阶梯,步  相似文献   

17.
战国诸子为了阐述自己的学说,随意塑造孔子形象,以为己用。庄子借所表述的孔子之言阐明其重要的观念如"心斋"、"坐忘"、"才全德不形"等。庄子敬佩孔子,有时视他为儒家圣人,有时视他是至人。《庄子》外篇中批评仁义者多言及孔子困窘,所表述的孔子有合乎其本来面貌的一面,但大部分内容把孔子和学生塑造成庄学的代言人。外篇中反对仁义者说孔子见过老聃,他谈治六经与倡仁义说,结果都被老氏批评。杂篇中《渔父》、《外物》、《盗跖》除了批评其所表述的孔子的学说外,还攻击他的为人行事。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文化批评的目的是试图在"古典"和"现代"之外寻求一个第三点来构筑他的文化理想。这样的文化理想不是任何凝固、僵滞的模式,而是要体现出生命的鲜活和流动。但是他的努力失败了,这个第三点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40年代,他转向了"抽象的抒情"。这一转向表明他所用来表达其文化观念的自我、静观、自然、人性、神性等等范畴的内在分裂。  相似文献   

19.
邹韬奋有关报刊广告的见解,是他办报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他对报刊"事业性"与"商业性"的关系的认识又是其广告观的基础.本文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出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其广告思想和实践1、以广告的"商业性"促"事业性";2、广告的"商业性"必须服从"事业性";3、以"事业性"带动广告的"商业性".  相似文献   

20.
姚燧是元前期著名散文家,其文学思想是在传统儒学和理学影响下形成的。儒学是他复古的动力,使他重视文章的内容和价值,以"高古"为尚,有浓厚的返古色彩;文学是他认识的大范围和自身特性;理学促成了他的这种认识,也限制了他的文学创作,使他重视思想认识,推重"性情之正"、"气粹而正",并以此来厘正文坛的意义。在元代散文发展中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