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WTO框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WTO,对我国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对政府的影响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入世”首先是政府“入世”,政府只有按照WTO规则的要求,在体制上、政策上、法律上进行调整,重新定位政府,转变政府职能,才能更好地与国际规则接轨,减少贸易磨擦,促进贸易自由化。在WTO框架下,政府职能应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由于WTO规则绝大多数都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关,几乎影响到各成员国行政管理的各个层面,因此,众多专家、学者指出,中国加入WTO后受到第一轮冲击和挑战的是政府而不是企业;入世,首先是政府入世。而政府入世,首当其冲的是政府职能转变问题。  相似文献   

3.
政府直面入世挑战 ,政府职能必须转变。过去那种“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要有所改观 ,要顺应 WTO规则 ,与国际接轨 ,科学定位政府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监管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政府应对入世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入世”首先是政府“入世”,加入WTO最大的挑战,最积极的应对就是,政府必须按市场经济的要求,顺利实现职能转变,特别是经济职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我国政府是入世的主体 ,也是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的承担者和执行者。因此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应按世贸规则的要求 ,转变政府职能。入世后我国政府的职能不是弱化 ,而是转化 ,是由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政府职能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该弱化的要弱化 ,该强化的要强化 ,笼统地强调弱化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6.
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入世”深刻影响了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进程 ,推动政府行为的法治化 ;转变政府职能 ,推进依法行政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我国政府依法行政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是转变执政理念 ,二是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三是实现行政机构设置法定化 ,四是依法规范行政行为 ,五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六是完善行政法律监督体系 ,七是在公务员管理制度改革中提高公务员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7.
转变政府职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首要问题是确立“有限政府”、“有效政府”、“服务政府”的新理念;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内容是改革审批制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入世”后政府的职能转变及行为调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WTO的基本政策原则和中国政府在"入世"谈判中所做出的承诺,我们必须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主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入世"后的要求,正确界定政府与社会、市场、企业、公民及法律的关系,努力使政府当好引航员、保安员、裁判员和服务员。调整政府行为,主要是调整政府组织行为、管理行为、信息披露行为、行政审批行为、财政支出行为、财富分配行为和公务员管理行为等。  相似文献   

9.
潘虹 《理论界》2003,(3):105-105
入世后面临的新形势,给政府职能转变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入世后的5年过渡期内,市级政府要深入研究入世规则,结合各自情况,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健全管理体制,建立起完全适应入世要求的市级政府管理应用体系。一、从直接的微观管理向间接的宏观管理转变,完善和健全适应入世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首先要转变政府调控职能。凡是应当由企业、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办的事,政府部门就要退出,把自己从繁杂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转移到抓规划、抓大事、抓协调、抓服务上来,依法进行宏观调控、监督和管理。其次要转变调控方式。入世后,在宏观调控方式上…  相似文献   

10.
麻乐平 《理论界》2004,(4):208-209
经济全球化在相当程度上模糊或“泛化”了各国政府的主权界限,使政府公共行政及其功能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就显得尤为迫切,而正确划分“政企关系、政市关系、政社关系”是合理定位政府职能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入世”后所面临必须解决的三大难题,而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难工满足解决这三大难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难以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难以满足经济转轨的要求;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与其他已出台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有些地方不相配套。本文认为政府职能高效率发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中职能发挥低效率的原因:1、我国市场经济发育的程度低和历史形成的问题;2、政府决策实施有些地方不到位。我国现阶段政府职能高效率发挥的标准:1、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资源;2、明确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并承担起责任。  相似文献   

12.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新阶段,是现阶段对中国政府发展方向的定位。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问题,多是从“职责结构”与“履责方式”这两条线去分别研究职能转变的轨迹。从前者的角度,大多是认为已经或正在经历政治型政府、发展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三个阶段,从后者则认为已经或正在经历着管制型政府、管理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三个阶段。这大体符合实际情况,但对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则缺乏系统的认知,而且这“双线”在时间上也确实存在一定的交错。总体上看,政府职能转变工作始终是以“双线并行”的方式推进的。从发展上看,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实现从“双线并行”到“逐步合一”,即实现“职责结构”与“履责方式”均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在深入分析“双线合一”的过程中,探讨“双线”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相关问题,有助于廓清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逻辑。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加入WTO,成为这个“经济联合国”的一个新成员,我国的行政改革等各项改革任务愈加紧迫。该组织针对政府行为提出的种种要求实质上体现了各成员国对现代行政文化价值的趋同。因此从更深的层面上看,入世不仅是对我国政府职能的严竣挑战,而且是一场现代行政文化与我国当前行政文化的大碰撞,该组织各项规则的履行无疑加速了这场碰撞和我国行政文化危机的到来。  相似文献   

14.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建立“服务型”的政府。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不仅是人民对政府的要求,也是政府提升综合管理能力的需要。只有塑造“以民为本,依法行政”的政府服务理念,转变政府职能,明确角色定位,构建“顾客导向型”的服务模式,完善政府部门评估体系,才能建立廉洁、高效、务实、负责任的政府。  相似文献   

15.
日前,中共天津市委研究室、天津市社联联合召开“天津市迎接‘入世’对策研讨会”。会上,专家学者紧紧围绕“入世”对中国与天津经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就如何更新思想观念,搞好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管理模式等宏观层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务实的见解。现综述如下:一、中国加入WT0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6.
入世后的行政法治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在行政法治的基础上实现了政府职能转变,确立了市场经济主体地位,那么其结果必然建立了行政法治、依法治国的法治国家,进而从根本上巩固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果并使之持续转变,实现权力政府向管理(监督)政府、审批政府向服务政府、万能政府向有限能政府、大政府向小政府的根本转变。所以说依法行政和建立行政法治体系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证,同时又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应对入世最有效、最根本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加入WTO后对政府行为提出的基本要求是 :依法、透明、合理、高效地履行政府职能。我国现行政府管理体制及职能与WTO规则还不相适应 ,必须着眼于发展趋势的国际化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根据WTO运行规则的要求 ,明确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和权能 ;抓住“政企分开”这个关键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改革政府审批制度入手 ,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向政府管理法制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行政管理学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12月13日至14日在泉州举行。与会代表围绕“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这个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代表们一致认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中,C内容和机构改革的关键环节。现将研讨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关政府职能转变的观点摘要全。下:一、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明确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  相似文献   

19.
WTO规则与政府角色定位和管理方式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卞彬 《天府新论》2002,(3):34-37
我国加入WTO ,在法律意义上 ,政府是入世的主体。WTO的大多数条款和基本原则 ,都主要是针对成员方政府的职能和职责 ,规范政府行为。因此 ,加入WTO后 ,适应WTO的规则 ,我国必须加快政府角色的转换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改革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是政府科层结构的“中观层次”,上承中央政府.下启基层政府。具有时空双重地方性特征的“地方”是地方政府职能发挥和转变的独特场域。政府职能转变只有把握地方的时空地方性特征,才能实现社会的良好治理和本地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