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进化心理学到心理基因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红 《学术论坛》2007,30(11):25-28
进化心理学认为,生物的心理素质、心理能力与生物机体同样经历着进化的历史过程.组织心理活动的功能模块的成长进化受遗传控制,揭开了研究心理组织性演化的序幕.生物学基因论的心理学类比、进化心理学的高层次提升,引导出心理学层次的自组织信息--心理基因.心理基因论主张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两大信息系统;心理基因以先天基因为起点,通过不断整合外来信息和心理活动信息而形成,具有继承性、决定性、稳定性、变异性.计算机程序软件是心理基因的技术模拟,脑电渡的精密检测将有希望破解心理基因的密码.心理主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进一步实践探索,将有可能回答心理基因论与进化心理学关于生物性与社会性分歧的困惑.  相似文献   

2.
陈红 《学术论坛》2006,(11):47-51
作为认识的心理域运动的基本原理有:心理基因原理,即主体具有作为信息处理程序的心理基因,认识的心理域运动是心理基因加工认识信息的组织过程;“有色眼镜”原理,即认识感知过程所接收、识别的信息中已加入了心理基因的处理信息;个体语言原理,即心理基因的信息编码程序是个性化的;整体信念原理,即认识稳态都是主体的整体信念;超循环生成原理,即认识能力和心理基因通过超循环生成机制形成、进化。认识心理域运动基本原理的研究,将有可能推动模仿物质生产的知识生产计划模式,转变为组织心理域运动的个性化方式;并有可能推动充分张扬学生心理自组织能力的全新教育体制出现。  相似文献   

3.
理论源于实践 ,指导实践 ,又接受实践的检验 ,思想理论创新只能从实践中来 ,这是繁荣社会科学的基础和源泉。只有发扬务实精神 ,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正确回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总结新的经验才能开拓社会科学工作的新局面。思想理论的务实创新 ,有一个群众参与的实践、认识提升和认同的过程 ,有一个扬弃过时陈腐的传统观念的过程。这既是一个渐进性过程 ,又有理论上的历史性飞跃。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 ,产生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  相似文献   

4.
<正>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认识论,理论形态各异,但就对认识的本质特性理解而言,主要有两种:或者把认识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机械的映照,或者把认识说成是发生在精神内部的自我认识过程,其共同弊端是忽视或排斥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结果,不是否认认识的能动性,主体性,就是把认识的能动性看成是与实践无关的单一的精神能动性。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划时代变革,就是把认识置于实践的基础上,既高扬认识的能动性,从而与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从理论上科学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问题。毛泽东同志在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列宁曾经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1页)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一文中进一步指出:认识的辩证过程首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的认识,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之后,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理性认识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实现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6.
<正> 目前,哲学界对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飞跃有两种不同的表述:其一是把由实践到认识看做是第一个飞跃,比如《简明哲学原理》中说:“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认识只有经历这两个阶段,才能实现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着重号是引者所加,下同)其二是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看作是第一个飞跃,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中讲:“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系列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的能动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是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认识主体性主体性问题是当今认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什么是主体性?主体是实体范畴,它包括生理、社会心理、知识结构及思想体系等几个层次。主体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不是纯生物学范畴,而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所以,主体性就是主体在社会实践和认识中对客体的能动作用,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实践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主体的实践性和意识能动性,如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超越性等。主体是物质和意识  相似文献   

8.
胡潇 《学术研究》2001,(3):44-48
本文就意识自觉的问题,从心理机制方面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论述了意识之自主与自觉的相互联系与有机统一;说明了意识的自觉能动性不止于认识中的"两个飞跃",其最内在的方面应是由意识的自我觉知、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我设计、自我创造、自我超越所构成的那样一种精神自由;同时,还分析了认识活动中意识自觉得以具体表现的在知之知与所知之知及其相互转换的机理,力求把意识现象的研究推到一个新的深度.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流行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实践检验认识与认识指导实践是同一个过程。例如,有一本哲学教科书这样写道:“由认识到实践,就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检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还有一本哲学教科书说:“人的全部活动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或者说,一是在实践中形成思想,一是在实践中实现思想,第一次飞跃解决的是认识世界、形成思想的问题,第二次飞跃解决的是改造世界、实现思想的问题”,还说:“第一次飞跃与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10.
"阅听人"时常被理解为大致等同于"受众"的概念,但学术语境中"受众"之于"阅听人"仍有明显差异。源于"receiver"的"受众"与源于"audience"的"阅听人"之间,区别在于对媒介对象的认识上。"阅听人"概念强调了媒体信息受众主动寻找、理解、再造信息的能动性,意在将信息受众从相对被动和固定的结构位置上解放出来。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台湾地区率先开展"阅听人"理论的系统化研究,为当前研究的跟进与深化提供了丰富启示。  相似文献   

11.
关于认识的过程:过去人们比较重视对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向理性认识飞跃的研究,而比较忽视对认识到实践这一飞跃的研究。近年来,这种情况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其中仍有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仅就实验型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谈些看法。对于实践,可以从各种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如果是从直接的、主要的目的来看,可以把实践区分为实验型实践和实施型实践这两类。实验型实践的直接的、主要的目的是认识世界,是探索性、学习性、准备性的实践活动,是认识过程的深化和继续,是确定认识的真理性、排除谬误的过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们在实验室搞试验,在工厂的车间、在农村的田间搞试验等,都是属于这类实践。  相似文献   

12.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认识根源,源于认识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解决.解决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重要根源.解决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矛盾,自然要解决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的矛盾,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解决社会认识与个体认识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认识向个体认识的转化,这些都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深刻分析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根源,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性和实效性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要经过实用性认识这一中介环节的。其中,实用性认识又包括应用科学和实践观念这两个小环节。也就是说,理性认识首先要转化为应用科学,应用科学再转化为实践观念,才能完成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理性认识转化为应用科学和实践观念的过程,也就是理性认识不断趋近实践的过程,实践观念付诸实践并物化和对象化在实践结果中,就标志着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完成。  相似文献   

14.
从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作用来说,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从实践与认识的发展关系来看,既具有同步性,又具有不同步性。这种同步性与不同步性的发展,从认识角度来分析,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种类型: 其一,超前性认识。所谓超前性认识,主要是指认识走在实践的前面,超现实实践的认识。这种超前性认识是人类认识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和成果,它对未来实践起着先导作用或超前指导作用。超前性认识是否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  相似文献   

15.
方同义 《浙江社会科学》2001,23(Z1):108-112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也是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建立在认识、掌握运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的"历史自觉能动性",尤其是"社会主义历史自觉能动性",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并且也是二十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问题.因此,反思和总结二十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挫折及教训,应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的询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理性是实践的基础,它在政治、行政领域表现为各种组织和制度.协商的产生和广泛应用源于从实践理性到交往理性、选择理性到有限理性的两种修正,从这两种修正中可以得出认识协商有效性的程序与结果两个维度.基于这两个维度,我国的协商实践可以分为决策型协商、解压型协商、告示型协商、谏言型协商四类.在统一框架内把握每类协商的特征和问题,是增强协商有效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冯契认为毛泽东的主体能动性思想集中体现在“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两个‘决定作用’”中;冯契从三个方面阐发了毛泽东的主体能动性思想:一是认为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文化的创造;二是认为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认识的辩证运动;三是认为主体的能动性体现为精神在造就自我的过程中认识自我。  相似文献   

18.
1、我国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极大地调动了我国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大人民群众身上涣发的勃勃生机和活力,推动着我国社会迅速发展.这一现实,给哲学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在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主体能动性会受到压抑和限制,不能充分地表现和实现?为什么经济体制改革和新体制的建立,却能使主体能动性得以发挥和发展?经济体制与主体能动性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经济体制为什么能成为主体能力性的制约因素?它又是如何制约着主体能动性的?等等.研究这些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促进我国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具有实践意义.2、经济体制,按已被公认的定义,是指某一特定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制度和形式.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任何经济体制,都是主体经济活动的产物,是主体实践活动的结果.不仅经济体制的产生,而且它的发展、完善和变更,也离不开主体的活动,都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的推动或选择而实现的.那么,它何以成为主体能动性的制约因素呢?它又是如何制约着主体能动性的呢?深入地分析经济体制,对这些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认识.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提出的“两个飞跃”思想,是对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近百年认识及实践联结过程的总结和概括。“两个飞跃”思想揭示和整合着现阶段家庭与社会化、家庭二元化趋势与社会现代化、生产与消费、土地与劳动力、内部约束与外部约束、农村与城镇等六大主要矛盾。消解上述矛盾,就要深化对土地使用权的商品性的认识,提高土地商品率;推动“双层”经营向多层经营的发展,提高劳动力的商品率;抓住国家采取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推进从简单再生产到扩大再生产的飞跃,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一些论者在认识的本质的讨论中,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提出质疑,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被动的,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如果说有能动性,那也是分享着实践的能动性,因而能动性是从外部输入的;有的论者还说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主体是没有结构的,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论者批评反映论时往往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称之为“列宁的反映论”.这种提法,在理论界造成某些误解:其一,似乎在列宁之前,马克思恩格斯不曾把他们的认识论概括为反映论,不同意用反映来概括认识过程:其二,似乎列宁的反映论是违背马克思的思想的,有的甚至说列宁的反映论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上述种种看法,从根本上说,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