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老子》通行本第一章(《道可道》章)总论世界起源,但文义简古,论老者解说不一。兹就本章文义之可异议处并其道论逻辑,略陈拙见,以求教专家学者。“道可道”“名可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首二句通行本与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甲、乙本(下简称帛书本)文字基本相同。于字义有异议者唯“道名可常”四字。四字关涉道论逻辑处拟后文述及,此处讨论末道名二字。此二字论者皆以为言词文字之谓,清俞正燮更谓道特指言词,名特指文字之义。他说:  相似文献   

2.
在帛书本《老子》各单元甚或每章内都存在着"从形而上之道的认识到形而下之德的修行"的逻辑规律。这种从上到下(从知到行)、再从下到上的状态形成一种"波浪"状的递进结构(以下简称"波浪式结构"),说明《老子》是一本有逻辑思维一贯性、有内在中心思想或者说有"基本精神"的书,是一本完整的个人著作而非许多个人的箴言集。  相似文献   

3.
对于《老子》,学术界的意见并不一致。有的认为《老子》就是一部哲学书;有的认为《老子》是治世的书,是君人南面之术;有的认为《老子》是言兵事、言诡计的书。以上看法各有自己的根据和道理。整个一部《老子》,一言以蔽之,言“道”与“德”。道为“本”,德为“用”。“道”就是永远具有“虚”、“无”性,故恒、常;“德”就是循“道”(循着道的法则)而发“用”。道的法则就是自然、无为,故老子追求自然与无为。  相似文献   

4.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除了证明今本老子在文字上有不少篡改和差错外,还证明了在组成结构上的一些问题:①部份分章不妥;②帛书本德经居前道经在后,与今本相反;③在章次结构上,有四个章二百八十余字,有颠误或明显地看出被有意篡改了。这里仅就结构上的三个问题,剖述浅见,求教于同志。  相似文献   

5.
武汉大学博士后余元洲先生的新著《老子新编》,本人先睹为快,觉得很不错。说它不错,是因为通篇体现了一个“新”字———结构新奇、诠释新意、语言新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结构新奇合理《老子》通行本,又称《道德经》,有“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和“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两种体例。但是,无论是何者在前、何者在后,道经中都有许多德经的内容,德经中也有不少道经的内容。而且,所谓“德”者,在老子那里,是“得道之德”,这又由于“君王用之以治国,百姓用之以行事”而表现为不尽相同的标准或要求。今余元洲先生将其划为“社会之道”和“人生…  相似文献   

6.
《老子》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是谓《德道经》.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之帛书《老子》甲、乙本,其次第如此.韩非《解老》亦首及《德经》,似非偶然.今世所见传本,皆以《道经》居前,《德经》列后,通称《道德经》,此已非其本然.河上公分《老子》为八十一章.严遵《道德指归》分七十二章.王弼旧本分七十九章.各自以意为离合.一般多用河上公说.今据马王堆《老子》帛书之次第,与河上公所分章节对照,重新校定,撰为《老子韵读》.《老子韵读》共分四部分:一、原文,但录校定之文,作为定本.二、参校,记各本文字异同,并以案语别其是非.三、柬释,释字句大意.四、订韵,协韵之字悉以《广韵》标目.并以段氏《六书音均表》示其所隶之部.同部通协,概从段氏.一章有一韵到底者,不复分组.有换韵者,分第一组、第二组等,以区别之.全书待出专册.此处先抽印《〈德经〉柬释》之一部分,求正于同好.  相似文献   

7.
自从1973年帛书《老子》(甲乙本)出土之后,学术界对流传上千年深信不疑的《老子》道德篇前后顺序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帛书《老子》的道德顺序是古本的顺序呢.还是通行本道德顺序符合古本原貌?由于这个问题关系到对《老子》思想的正确把握,因此,围绕它,学术界开展了长期的讨论,但至今不能给人以可信的结论。据张学方先生归纳,这种不同的看法大致有四种(参见《〈老子〉古本道德顺序试探》,载《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二期)。第一种意见以严灵峰先生为代表,持“道”先“德”后的结构顺序。第二种意见以日本学者波多野太郎和徐复现…  相似文献   

8.
《郭店楚简》表明,《老子》有三个版本,即老聃著竹简本、太史儋著帛书本和今本。竹简本《老子》将“道”看成是混沌之气,并认为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性,具有朴素唯物的倾向。从竹简本到帛书本,反映了先秦道家学派从朴素唯物论向客观唯心论的转化。竹简本不否定人为,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也与帛书本不同。总之,有了竹简本《老子》,道家学派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就有轨迹可寻了。  相似文献   

9.
《老子》是我国先秦时代最为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深入而广远的影响。传世的《老子》碑刻、抄卷、版本,约有数百种之多。历世既久,其间的舛误夺讹自然难以避免,疑义歧见更是所在多有。所以历来研治《老子》的学者,大多以校订本文为首要之务。近代《老子》研究日益呈现出繁荣的景象。1973年又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更为当代学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因而有力地促进了《老子》研究的深入发展。帛书《老子》出土后,先后有许抗生、张舜徽、张松如、陈鼓应等海内外学者的著作问世,对帛书《老子》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91年10月由台湾学生书局出版、黄钊先生所著《帛书老子校注析》(以下简称《帛注》)一书,是这一领域的新成果。该著作资料收集之齐备、文字校正之谨严、词语诠释之细密、义理阐说之精微,以及善取众家之长的宽容态度,同流行诸家注本比起来,确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0.
关于《老子》哲学,近年来我国哲学史界多侧重于探究它的本体论,即作为《老子》哲学最高范畴的“道”,是精神性的本体,还是物质性的实体的问题。至于它的认识方法论问题,则由于持论较为一致——多认为它是辩证法的,甚且有指它为先秦辩证法杰作的——而未予以充分注意。而这个问题,对于判断《老子》哲学的基本属性却是至关重要的。管见认为,《老子》哲学是道一元论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体系。限于题旨,本文对它的唯心主义性质不作辨论。 一、《老子》的形而上学观 《老子》成书,约在战国中期,它基本上保留了老聃的思想,这是学术界颇具倾向性的意见。《老子》甲、乙两种帛书本的出土,亦可维持此说。 《老子》的主旨有二:其一是宣扬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那些被“降在皂隶”的奴隶主贵族的全生葆真之术,其二是对“人君南面之术”作经验总结。这是长期作周王室守藏之吏的老聃力所能及的。此外,《老子》中也掺杂了若于军事方略方面的论述,与战国兵书大同小异,但与老氏的恬淡无为哲学却存在明显的矛盾。而对治军的经验进行总结,却是老聃力不能企的。说《老子》是一部兵书,尚无确据。《老子》最后成书,取材很广,前人之说已备。故书中有关军事辩证法的论述,抑或承袭他书而未及消化也未可知,  相似文献   

11.
“德”之语义与老子的思想内核朱炳祥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于老子思想的研究尽管见解各异,但都认为“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然而,这些研究,皆以汉唐人修改过的通行本《老子》为依据。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据任继愈先生的研究,甲本的抄写年代...  相似文献   

12.
《老子》是我国先秦时代最为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深入而广远的影响。传世的《老子》碑刻、抄卷、版本,约有数百种之多。历世既久,其间的舛误夺讹自然难以避免,疑义歧见更是所在多有。所以历来研治《老子》的学者,大多以校订本文为首要之务。近代《老子》研究日益呈现出繁荣的景象。1973年又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更为当代学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因而有力地促进了《老子》研究的深入发展。帛书《老子》出土后,先后有许抗生、张舜徽、张松如、陈鼓应等海内外学者的著作问世,对帛书《老子》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91年10月由台湾学生书局出版、黄钊先生所著《帛书老子校注析》(以下简称《帛注》)一书,是这一领域的新成果。该著作资料收集之齐备、文字校正之谨严、词语诠释之细密、义理阐说之精微,以及善取众家之长的宽容态度,同流行诸家注本比起来,确有其独到之处。《帛注》所进行的大量繁复细密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文字校正,二是词语训诂,三是章旨解析。  相似文献   

13.
道法两家论人、论人性,实发源于老子的“多者不善”论。甚至荀子的性恶论的形成,也与“多者不善”论有关系。可惜后人竟悄然无迹地将其掩盖、篡改了。一时代最古、手迹最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下简称帛书《老子》),有两句醒目的文字:“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帛书老子44页)。  相似文献   

14.
道与德是《老子》一书的核心范畴,本文分别论述了道、德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道具有多义性,不能用“唯物”、“唯心”作约简化的判定,它的意蕴至少可以从四个层面来分折,这就是实体之道、生化之道、本体之道和规律之道。与之相应,德也有不同的层面和具体而丰富的内容。本文将道、德相比照,对这些一一做了简要的叙述。  相似文献   

15.
陆西星是明代著名的内丹家,所著《方壶外史》是道教内丹史影响颇大的宏篇巨著。本文着重探讨《方壶外史》之《老子玄览》的思想特色。陆西星站在内丹家的立场注解《老子》,对《老子》的“道”论、“观妙观徼”、“上德下德”、“有为无为”等等都从内丹炼养的角度进行诠释,旨在阐发其“玉炼金炼”、“炼己采药”的内丹双修理论。《老子玄览》还深受大乘佛教的影响,讲解内丹以无相为宗,此为其不同于以往丹经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6.
《老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认识思想,研究这一问题,对发掘《老子》一书有价值的成份,研究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都很有意义。然而许多研究《老子》者,往往拘泥于《老子》一书中“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绝圣弃智,绝学无忧”等片言只语,给《老子》的认识思想冠以“蒙昧主义”、“神秘主义”之名。我以为这都是因为没有触及  相似文献   

17.
关于《老子》哲学性质,历来有唯心和唯物的不同看法,现在仍然是评价《老子》的争论要点。胡曲园老师在《<老子>不是唯心论》(《复旦学报》1980年第4期)一文中,提出《老子》“精气说”,主张《老子》唯物论。其论据主要是:(一)“道”是“精”、“一”、“物”。根据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第二十五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的第二十一章、“道生一”的第四十二章。(二)“无”是“无名”。根据是“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一章、“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的第十四章。(三)“无”是辩证法的否定因素。根据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第四十章、“三十幅共一毂”的第十一章。作为刚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学生,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现提出商榷意见,切望得到胡老师的指点。  相似文献   

18.
《老子》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哲学名著。它的思想,在历史上曾有过重大影响。解放以来,也曾进行过讨论。自近年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问世以来,深受学术界重视。帛书《老子》为汉初珍本,较通行本《老子》、即今本《老子》为早,从两者内容方面分析,今本《老子》显然后人有过严重篡改。对此,近来已引起初步评议,对《老子》哲学思想的探讨,又呈现出活跃的气氛。在这种形势影响和一些学者论文启发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想以帛书《老子》为依据,对《老子》这部书的哲学基本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得到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朱恩田新著《重读老子》(以下简称《重读》)一书 ,已由辽宁大学出版社于世纪之交出版。捧卷重读之后 ,受益匪浅。全书资料丰富 ,融会古今研究成果 ,考辨精当 ,论述透辟 ,言之成理 ,持之有故 ,自成一家之言 ,堪称为研究老子及其学说的一部全新力作。全书以老子其人、再说老子其人、《老子》其书、老子哲学、“老学”的传授与演变、老子与道家道教、老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文化的精髓、道文化与养生、道家与企业文化等 10个专题 ,以及《老子》注译、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释文、简本《老子》及译文等三项内容 ,互相比勘参证 ,对老子的姓名…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道德思路是:因社会生活的失序即德的问题引发对道的思考;从道中寻找社会之德的根基,道的天性是“自然”,故人类社会的伦理规范或“德”就是“无为”;要体悟自然之道,达到无为之德,需要认识到道与世俗价值观念的相反性,即“反”,同时要做到“返”,即放下对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规范的操持,剥离社会习俗的痕迹,回复到一种无欲无知的纯朴。当然,老子论道既因德起,其目的也还是落实于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