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将乡村精英分为外出精英、回归精英和留守精英三类,探讨了乡村精英对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正负面影响,并就如何利用乡村精英的优势资源来建设民族地区的新农村提出三点建议:即提升乡村吸引力和凝聚力以吸引资金和精英的回归,改善村干部待遇以提高乡村精英的参政热情,整合精英与群众的力量以共建新农村。  相似文献   

2.
调查显示,乡村留守精英可分为三种类型: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文化精英,三种类型的精英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发挥不同作用。做好三方面的措施有利于其积极性继续发挥:创造良好环境吸引回流并稳住留守精英;加强“体制吸纳”;提高村干部待遇。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为农村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推动了乡村旅游进一步的发展。但在新农村建设中也存在认识的误区。例如黄山市黄山区乡村旅游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就存在着村庄建设千篇一律、乡村建设城镇化、追求形象工程和乡村建设空心化等问题。对影响乡村旅游深入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误区进行剖析,有助于探寻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共同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乡村图书馆的角色定位及作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百色市濑浩屯图书馆建设的田野调查,探讨了在目前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乡村图书馆建设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经济精英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其社会网络资本在创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河南省L县15位返乡创业精英案例,以社会网络为切入点剖析这些经济精英返乡后的成功要素。研究表明,经济精英的返乡创业行动受内在基因和外在契机的交织影响。创业初期以非正式网络为主导,直接影响行业选择、原始积累,且在运营模式上的人情倾向明显;在创业中期,正式关系效用逐渐凸显,形成契约关系推动资金积累、品牌打造与技术革新,由依赖传统人情运营模式转向实用为导向的规范经营;在创业后期,规模扩大使其具备政绩效应与社会效应,虹吸正式社会网络与非正式网络,深度融入和扎根于当地,成为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这一过程系经济精英与在地化社会网络、政策的深度互动,实现企业和产业与当地实际的深度融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可从经济精英个体的社会网络与乡土原生的社会网络形成资本互构耦合效应出发,助力返乡创业。  相似文献   

6.
乡土文化内涵丰富,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冲击下,虽然影响力遭到消减,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仍然有不容小觑的影响作用;同时新农村建设对乡土文化也具有或强化、或弱化的态势。鉴于乡土文化的根基较新农村建设更深厚、农民的观念意识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的关键作用,故将乡土文化作为自变量,科学辨析乡土文化的作用力,以客观地认识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为当地政府执政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2006—2010年昆明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访问等方式,对昆明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近5年来的实施情况、有益经验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并针对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更加科学合理,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县域整合论——以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县域,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同时又是城市与农村的衔接点、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因此,县域政治是安邦定国的根本之策,县域经济是安邦定国的经济支柱。武义县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体现了县域整合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不断地推动新农村建设逐步走向城乡融合,构建新乡土中国。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根本点在于农民富裕、农业发达、农村文明。社会和谐。在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而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需要大量的骨干农民从中发挥作用,需要“核心村屯”、“中心农户”和骨干农民的辐射和带动。田东县紧紧围绕”打造中国民族地区强县.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田东”的目标.深入开展“八桂先锋行”活动.实施以打造核心村屯、建设中心农户和培育骨干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先锋工程.实现了“固堡垒,强队伍.树旗帜.同进步”的目的。助推了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对湘西苗族地区省州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老洞村的旅游开发及新农村建设情况作了初步研究。通过介绍老洞村的成功经验,为其他民族地区建设新农村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的发展给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开发领域和发展途径,同时也为农村地区带来了全新的生产方式和服务理念。笔者在总结我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结合丹东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分析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论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可通过促进农村工业化、小城镇发展、培育新型农民及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新型生活观念等推进新农村建设。当前河南省产业集群规模小、数量少,产业类型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专业化和协作程度低,集群文化中小农文化突出,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效应较弱。因此,应调整招商引资政策,打破地方行政分割,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构建以政府、产、学、研为主体的集群创新体系,培育集群文化,促进产业集群的壮大与持续发展,以推动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杨进  高桂凤 《金陵瞭望》2007,(19):49-49
从2004年下半年起高淳县大力实施以“双培双创一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强基工程”,制定了三年推进计划。在近三年的“强基工程”实践中,高淳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主要成效和体会可归纳为“三个重在”:  相似文献   

14.
避免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绩工程”,首先基层领导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政绩观;其次,要恢复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话语权”,不要让农民“集体失语”;再次,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充分发挥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另外,还要改革基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科学设置考评内容,最大限度地扩大人民群众对基层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知情权、评价权、监督权。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文学创作主体因乡村逐渐被城市化进程裹挟,乡土本位意识呈现出紧张状态。对近年几部有代表性的乡土叙事作品的解读,可以看出这种紧张状态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创作主体对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困惑和焦虑;而缓解这种紧张状态最为典型的方式是在作品中强化乡村的生态意义,以"野地"与"城市"作直接对抗。  相似文献   

16.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协同治理是县域统筹目标下推进乡村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必然要求。基于江苏常熟“千村美居”工程的实地调查,通过对典型村的个案考察,认为重大工程项目牵引下的乡村建设具有有效凝聚资源要素、促进多元主体参与、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等突出优势。但乡村建设推进过程中仍会面临动力机制不足、保障机制不完善、空间联动受阻及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困境。结合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建设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从主体路径、价值路径、保障路径、长效路径及制度路径五个方面,优化设计乡村建设发展路径,并基于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宜昌新农村建设必须凸显农民的主体地位.而坚持以农民为主体首先必须解决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问题.因为分散的农民显然无法行使乡村治理主体的权利.重构农民互助组织是农民对接市场与社会的现实要求.美国发达的的农业互助组织及其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可以为我们所借鉴.着力构建农民互助组织在政策配套、信息化的扶持、金融支持以及信用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目前城乡经济发展上的极端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广大农村公共物品的极度匮乏上。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有利于启动农村的潜在的巨大的消费市场,消化我国目前过剩的工业生产能力。加快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进而打通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9.
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弱、生活设施基础较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难度相对加大,本文在对湖南双峰县新农村建设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提出:1)政策支持、舆论引导、整体部署;2)特色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3)切实改善农民生活;4)加强新农村民主管理  相似文献   

20.
回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回族社会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关注回族社会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与和谐,而且有利于我国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新农村政策的贯彻与落实。本文将从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对建设回族社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