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朱剑光 《南方论刊》2007,(9):104-105
语文教学必须带领学生进入美的殿堂,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去感知文章的美,引导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学会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美,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美。1.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要求语文教学必须进行审美教育。1990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和最新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都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  相似文献   

2.
彭正宏 《兰州学刊》2003,(4):192-193
美育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 ,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小学教育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同样 ,小学美育开展得如何 ,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从我国目前少儿审美发展的现状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多方面的需要来看 ,少儿的审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富有悲剧美的优秀之作 ,但小学生往往难以踏进悲剧美的审美领域。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实际情况与少儿审美心理特征 ,我知难而进 ,在提高学生感受悲剧美的能力方面 ,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与有益的探索。一、比较法为了突出审美客体的个性特…  相似文献   

3.
所谓审美教育,是指关于审美情感、审美观念、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的教育.学校的各门学科的教学,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中,语文教学由于教材内容和教学艺术都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和美学价值,因而对于审美教育可以起到特殊的突出的作用.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语文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又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观念,增强学生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加强对课文的赏析,发现美,欣赏美,接受美的熏陶语文课本中的许多优秀文章是作者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精神产品.我们注意加强对文章的赏析,就会发现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可说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涵,为我们提供了引导学生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好材料.由于各种原因,有些文章蕴含的深层次的美,要通过分析,才能让学生发现,给学生以美感.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接受美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具体的体现,通过对课文的赏析.感染着教  相似文献   

4.
林景红 《学术论坛》2012,35(10):226-229
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理论融人体科学和运动实践为一体,既包括人体结构、生理、运动基础理论,又渗透着人体美、运动美、体育美的基本内涵。在运动人体科学理论教学中注入审美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这一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认知美,感受美,体验美,化抽象的理论为审美鉴赏。通过培养学生对人体美、运动美和体育美的鉴赏力,达到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审美情趣培养相统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谷玉虹 《理论界》2001,(6):42-43
审美教育是建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方针中的一部分,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它是教育学生在政治上。思想上、情感上、道德上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之一。 高等师范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自然、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作品美的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的能力,以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声音陶冶学生的心灵与情操,使学生思想感情全面、健康发展,并以此去影响着未来所面对的下一代学生。因此,美育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6.
浅论素质教育中的美育与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素质教育中 ,美育和德育是不可分的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品德和审美共存于个体的心理结构之中。审美教育作为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审美教育进行品德教育 ,主要就是通过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典型影响人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校中的音乐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审美功能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提高发展全体学生的审美知识和审美修养为目的基本素质教育.审美是其他社会功能的基础.德国美学家席勒曾经说过:"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是审美教育的任务".能够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所凭借的就是审美能力,美学家认为审美能力主要表现在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体育运动中的形体美、动作美、造型美和协调美 ,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净化人的灵魂 ,可谓魅力无限。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美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所蕴涵的审美因素丰富着学生的审美想象 ,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地表现和创造美 ,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表现、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能力。体育课是进行审美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体育教师也应充分挖掘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让美育贯穿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始终。  相似文献   

9.
作为语文学科重要教学实践活动的汉语口语教育应该遵循审美规律来组织教学,以使其具备关的属性.汉语口语教育应遵循直感性原则、情感性原则、人文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再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同时,创造出美的普通话来.  相似文献   

10.
林靖 《兰州学刊》2008,(Z1):222-223
音乐教育在美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调动人的情感,启动人的创造力,通过音乐美的陶冶,逐步培养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素质教育。当前,要摈弃导致实践的盲目从而影响音乐美育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认识误区,在儿童音乐美育中应力求让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美、从教学中孕育美、从活动中体验美、从实践中表现美,不断提升审美素养,为完善人格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作为对审美意义和生存意义的揭示,“崇高”历来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当代电视剧对崇高美的追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崇高美的形式主要体现在悲剧性以及壮美式上。文章最后阐释了中国当代电视剧崇高美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洪翔  陈学宽 《理论界》2003,(4):109-110
一、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中学语文审美教育是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借助于各种审美媒介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阵地,其任务与作用是,按照美的规律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培养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品质,把握辨真伪,识善恶,分美丑的正确的审美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但毋庸讳言,较长时期以来,对于语文美育,中学语文教师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尚有老师认为:“一手难抓两条鱼”,强调审美教育,只能造成教育目标的多元化,顾此失彼,无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受这…  相似文献   

13.
辛毅 《理论界》2007,(2):239-240
审美引导,是培养学生对于艺术、自然及社会生活美的事物的感受、鉴赏和追求,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表演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可感的形象反映生活,具有强烈的形象性、感染性。它所唤起的美感比现实美更为强烈,对人的感染力最大。所以通过审美引导采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从而也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和鉴赏现实生活中的美。  相似文献   

14.
宿舍环境与高校育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教育是通过审美教育过程让学生产生共鸣,通过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染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之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宿舍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校风、学风建设和宿舍成员的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5.
由于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情感以及审美认识能力从而培养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表现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感知、想象、情感和理智诸心理功能要素的交融综合,是以一种形象的、整体性和跳跃式的方式,直接而迅速地产生思维成果,这就和审美教育的内容有了相通之处,也反映了美育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特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谈高等学校的美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伟 《理论界》2000,(4):49-50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历史使命。如何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是高等学校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近几年 ,随着教育思想的转变 ,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 ,但在素质教育中却往往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教育。实际上 ,加强美育教育 ,对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一、美育教育的重要性美育即审美教育 ,或美感教育。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 ;是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教育 ;是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 ,美化人们…  相似文献   

17.
康德美的特质与审美主体性论要温纯如康德美的特质在西方美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西方近代美学中对经验主义思潮和理性主义思潮关于美的特质对立性发展所作的统一性的总结。它融会各派美学特质,构成自身美学体系的基础。康德正是从美的特质出发,确立了审美的主体性,把...  相似文献   

18.
美学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传授理论,同时还要进行美的熏陶与审美教育,因此必须摈弃单纯的讲授法,而代之以多样化特别是生动、直观的形象化教学方法,融抽象于具象,变枯燥为兴趣,以形式促内容,通过教学方法创新改变美学课程因吸引力差、课堂效率低下的状况,使学生在学习美学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陶冶和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19.
"丑"的现象和问题贯穿于整个人类艺术史的创作表达,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从实践和理论层面对"丑"的艺术实践和"美的艺术"观念史进行历史梳理,可以发现,"丑"在摆脱美的依附性以及寻找自身独立性过程中形成自觉意识,最终成为一个特殊的审美范畴."丑"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表征,改变了原有以"美的艺术"为指归的艺术史格局.而面对"丑"的传播乱象问题,要正确适度地对其进行"三审".  相似文献   

20.
美是一种有价值的愉快对象。美所以是一种愉快对象,源于是一种适性对象。"美的规律"实际上乃是有价值的令人愉快的规律和法则。"美的规律"分为形式美规律与内涵美规律。其中,内涵美的规律体现为"理念的感性显现"(立象尽意)和"给自然灌注生气"。对于生理没有缺陷、身体没有毛病、排除一切主观情感的审美主体而言,任何事物只要符合上述规律,就被视为具有内涵美的事物。探讨"美的规律",对于指导人们"按照美的规律造型",从事积极的审美创造和健康的审美活动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