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基本的理论体系和指导思想。而“中体西用”的思想则渊源甚早,如早期改良派郑观应、冯桂芬等均说过类似的话,《盛世危言》中就说:“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不少文章都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词,是出于张之洞的《劝学篇》,其实《劝学篇》中虽有“中体西用”意思,但并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文。这点已经有人正确地指出过。还有的  相似文献   

2.
《格致古微》与晚清“西学中源”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国面临的是一个千古不遇的变局 ,西学在西方势力的裹挟之下 ,猛烈冲击中学。“西学中源”说曾是国人认识和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有力学说 ,《格致古微》作为晚清“西学中源”说的集大成者 ,其内容及论证都既继承前人又有发展创新。本文以《格致古微》为中心 ,力图通过对晚清“西学中源”说的流变、特征、功能的切实考察 ,并以此与“中体西用”作比照分析 ,从而寻绎出近代中国文化进步及社会进化迟缓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西学"存在论"与中学"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ntology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可称为西学“存在论”,“本体”则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有关“本体”的思想即是中学的“本体论”。以“本体论”译Ontology并不确切,但不能由于约定俗成的译名的不确切而否定中学“本体论”思想的存在。西方传统Ontology作为“是论”与中学精神比较隔膜,而西方哲学“传统本体论”向“现代存在论”的转换,则为西学“存在论”和中学“本体论”的深层次比较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4.
从鸦片战争到今天的一个半世纪里,中学与西学之争不断。文章以为,中学西学本身只是历史上一种方便的习惯提法,不能绕离当时的语境,中学西学的对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科学和民主是近代化的两个必要条件。近代化是一条普世的、共同的道路,尽管各民族带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用强调特殊性来否定普遍性,普遍性是第一位的,特殊性是第二位的。  相似文献   

5.
1864年,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清朝封建统治得到暂时的稳定.这时,中国社会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思想开始改变,看到了机器生产的优越性,也认识到某些新思想、新文化是可取的.在这种情况下,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把资本主义国家在武器制造、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果当作“强壮剂”,在其代表人物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举办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以兴学校、办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晚清教育的指导思想.这一教育思想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要正确地评价它,就应该根据当时社会的背景,从横向和纵向去评价.所谓横向评价是指“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对当时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影响,纵向的评价是指“中体西用”对当时教育的影响,对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影响.这样才能看出“中体西用”进步的一面和保守的一面,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论点.  相似文献   

6.
近现代中国古典医学的阐释与古典医学的本来面貌之间有一定差异.在西学东渐和科学主义深入人心背景下,即便是古典医学的拥护者也在不自觉中受到了西方医学的巨大影响,从而形成了如此的思维模式:在对西医强大压力进行反弹的时候,传统医界实际上是在照着西医的样式反复阐明自身的“科学性”,在站到西医对面的同时也成为其映像.对待所谓迷信问题时除了有简单的回避之外还有从心理学等角度出发所做的“科学解释”,讨论者即便意见完全相左也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以西医为标准衡量古典医学.民众心目中“西医治标,中医治本”的观念一方面是对西医快速疗效的承认,一方面是对中医价值的重新阐释.近百余年来国人对于中国古代手术的重新审视也可以反映这样的问题,面对西学的侵迫,中医界不仅有迎合或回避,也有信心的重建,一旦其中有与近代医学理念相契合的个案,往往就成为中国传统医学成就的象征和骄傲.由不相信其真实性到骄傲弘扬,国人近二千年来对待华佗外科手术的态度是一个典型例证.在医学分科、药典问题上也可看到西学影响的痕迹,无论是强调中国分科之古老,还是强调《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其实都在有意无意以西学为衡量标准,并且“套用”了西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7.
贵刊1982年刊登邬国义同志《孙家鼐最早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章,说孙家鼐于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在《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这一口号最早见于文字者。其实不然。据笔者所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西历1895年4月),在《万国公报》发表的《救时策》中,就已明确提出:“夫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者署名为南溪赘翁。(见《万国公报》第七十五卷,1895  相似文献   

8.
《文史哲》2020,(4)
"西学中源"说是甲午戊戌时期流行的一种讨论中西学关系的观点,王仁俊的《格致古微》即为其代表。该书以"表古籍之微,发西学之覆,将以严华洋之辨,大中外之防"为宗旨,既要沟通"古籍"和"西学",却又同时区分中西,本身即潜藏着悖论。从中西学异同的视角看,"西学中源"说不仅关涉促进或阻碍西学引进的问题,更是一种介于中西相通和中西相异之间的独特认知,既暗含着中西学本质上的贯通,又强调二者现象上的区别。在近代思想光谱中,"西学中源"说有其独特的位置,既不同于严复所主张的中西各有体用,也不同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证成"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学的尝试,还异于张之洞以中西之别为基础的"中体西用"之说。它反映了一种以中学为主的融通中西的努力,这种努力在中西竞争的一面日益彰显时逐渐退隐。  相似文献   

9.
戊戌维新时期,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突出地用“托古改制”论鼓吹维新变法。人们在探究“托古改制”论渊源时,较多地考察其与廖平等人的今文经学的关系,其实,“托古改制”论和今文经学仅为形似,和“西学中源”说的关系则甚为密切。对此,迄今几乎无人论及,本文拟对此兼及“托古改制”论的命运作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一、康有为曾经深受“西学中源”说影响人们熟知康有为是近代“托古改制”论的发明者,但很少人注意到他在发明这一理论以前,是“西学中源”论者。“西学中源”说先于“托古改制”论问世。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  相似文献   

10.
一   2 0世纪中国学术在很大程度上是西学冲击的产物 ,对西学的回应成为 2 0世纪中国学术的主要特征。这场冲击的影响之大 ,只要看一看下面这个简单的事实就足以明白了 ,那就是 :今天 ,我们早已完全习惯于用西方现代学术的范畴和标准来衡量一切学术 ,特别是中国古代学术。比如说 ,我们已经完全抛弃了“中学”中过去特有的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 ,而完全采用了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等一系列西方现代学科范畴。当我们谈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时候 ,常常使用的一些名词是“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11.
教师应充分调动和激发学习者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而网络英语学习环境便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12.
正确的理念是自觉行动的价值基础。要创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就必须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第一,在"学习是什么"的问题上,把"生存"和"发展"概念注入到学习的内涵中,倡导生存性学习和发展性学习理念;第二,在"学习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上,树立起终身学习、全员学习、组织学习、创新学习、深度学习的理念;第三,在"应当怎样学习"的问题上,强调学习与工作相融合、学习与生活相融合的理性的学习理念。  相似文献   

13.
移动学习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所受的时空约束,学生可随时随地随需获取知识、交流互动、融入学习情境,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为改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学习与发展不仅需要改进具体的方法与策略,更需要从深层次上揭示其内在的问题,并重建新的观念.当前教师学习实践中存在模仿与反省、个人经验积累与公共知识学习之间的割裂和对立,也存在忽视合作学习的现象.其背后所隐藏的是实体思维、静态思维和点状思维等简单化的思维倾向,不利于教师教育智慧的发展.需要从思考的起点、心智的认识、认知的理解和学习过程观等维度进行突破,以建立正确、有效的教师学习观.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学习与发展不仅需要改进具体的方法与策略,更需要从深层次上揭示其内在的问题,并重建新的观念。当前教师学习实践中存在模仿与反省、个人经验积累与公共知识学习之间的割裂和对立,也存在忽视合作学习的现象。其背后所隐藏的是实体思维、静态思维和点状思维等简单化的思维倾向,不利于教师教育智慧的发展。需要从思考的起点、心智的认识、认知的理解和学习过程观等维度进行突破,以建、立正确、有效的教师学习观。  相似文献   

16.
英语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为一个成功的学习者首先应该是个独立的学习者。文章分析了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阐述了自主学习的内涵,并且对自主学习的心理发展、动机、策略等内在条件和教育指导这一外在条件分别进行了论述。最后提出了如何通过学习者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在美国教育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从19世纪就已经开始实践合作学习,中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有必要对合作学习从理论层面到实践环节做一简介,以期促进合作学习的顺利展开,并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18.
<明代辞赋述略>为自标甚高的"静一学术论丛"系列专著之一.稍加检视.全书选题意义阙如,没有任何学术支点;文字竞六成属辞赋原作引文,近四成属作家生平和文意串释,学理逻辑空缺;全书没有一条注释,没有一处显示参考、吸收或驳正前人观点,参考书目中直接相关著述仅三又三分之一种,几自闭于学界视野之外;作者欠缺基本学殖素养,在句读辞赋原文时,不少地方破碎文本,错谬百出.如此"学术",犹欲垂范学界,令人警醒深思.  相似文献   

19.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混合学习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混和学习出现的背景及其内涵,并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估三个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混和学习模式进行分析,探讨该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面对阳明学发展的困境,胡直、孙应鳌等阳明后学以"孔学"树正鹄,以"学孔"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工夫",以密、勇、博、高、大且全为孔子画像。孔子的真精神在于"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孔学的诠释在于良知的推致与践行:孔子的真宗谱在于"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的精神传承;真年谱在于一生发愤志学,以复心体至贲。胡直绍续程颢之学,以觉言仁;独握虞廷心印,研透深微,居江右讲学,与孙应鳌主持的贵州"学孔书院"相呼应。从地方到政治中心北京,胡直、孙应鳌的后学邹元标主盟首善书院,以"愿学"孔子为标宗,推进"学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