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亦明 《南方论刊》2013,(8):91-91,110
一个成功的戏剧小品,不仅需要好的剧本,同样需要好的导演和演员。导演作为演剧活动的组织、指挥者和二度创作者,肩负着对戏剧的综合呈现进行全方位总体把握的职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工作实践,探讨了做好戏剧小品导演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2.
小剧场戏剧在新时期剧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中国戏剧家对小剧场戏剧的艺术特性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导演和舞美的艺术创造,着力于建构观演共创、共享的剧场空间和戏剧空间;演员与观众的观演关系,追求舞台假定性与表演真实性的结合,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进行心灵的对话和交流,以及观众参与所形成的观演互动;剧本创作贴近现实人生,在简练的剧情结构中,与观众心灵产生互动。小剧场戏剧也以其审美的独特性,从导演、表演、舞美设计、剧本创作等方面,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探索中的不足,也为今后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戏剧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戏剧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以“残酷戏剧”理论和“质朴戏剧”理论为其先导,其理论带有解构性、不确定性和反权威性。它鼓吹“非语言、非剧本”,视演员个人表演为艺术核心,主张以物质语言为戏剧的强力表现手段,强调表演要在冈观众的交流中实现。文章通过对具有仪表性剧作家和作品的介绍分析,将后现代主义戏剧的特征归纳为:发初期呈现的精神分裂症;同其它艺术品种的融汇和混合;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通过即兴、偶发、随机的表演,将生活在接搬上舞台;变革戏剧表演空间,打破戏剧演出场地界限;加强戏剧的行动性、参与性和政治性;取消剧本、摒弃语言,强调肢体语言动作;以及从题材内容到结构表现出的混杂与拼贴等等。作者认为,针对过去我们对后现代主义戏剧所知不多,时有误解,当前首要的是先从翻译、介绍与研究做起,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对后现代主义戏剧及其思潮有所辨识、有所选择、有所扬弃与吸收。  相似文献   

4.
郑素华 《阴山学刊》2004,17(3):33-37
李渔戏曲导演理论的鲜明特色在于其系统性,他从剧本的选取原则、剧本的改编艺术及导演对演员的指导三个方面详尽地论述了戏曲导演艺术。强烈的时代感、对戏曲接受者的重视、戏曲的实践意识贯穿其理论始终。  相似文献   

5.
陈爱国 《天府新论》2007,(4):139-142
针对具体的剧目剧本、演员表演、观众层次等条件,艺术生产者必须善于设计、创造一定的演出空间。从总体上看,戏剧元素无论如何增减,戏剧演出总得需要一个物质载体系统,包括表演场地、观看区、上下场通道、基本道具、布景、灯光、音响、舞台机械、肢体表演技巧和调度方法等部分和层次。随着舞台艺术的综合发展,这些空间性载体分支系统越来越细密化、精致化,各部分以“有用”、“美化”的名义,在戏剧演出中承担不同的职责和功能。戏剧生产者所能做的,是针对具体情形和资源,对这些空间元素进行加减、改换、变异、组接,通过一些具有生活阐释力和视觉吸引力的形式手段,复现所设定的意态性演出空间。  相似文献   

6.
80年代探索戏剧的语言,通过自我独白达到自我交流、演员舞台叙述达到观演交流、角色对话达到舞台人物交流。三种交流方式最终都有助于加强观众和演员的交流。本文通过对80年代探索戏剧文本语言的细读,以抓住探索戏剧文本语言的交流形式和策略,把握文本语言的“渴望交流”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西方有些戏剧理论家认为,戏剧仿佛一条“双行线”街道:一方面是戏剧的创造者——剧作家、导演、演员,另一方面是戏剧的欣赏者——观众。化妆、舞台布景、灯光效果等等,都不能决定戏剧的本质;但是,如果没有观众,没有剧作家(通过导演、演员)与观众之间感性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交流,戏剧就会丧失它的生命。因此,研究观众审美心理的观众心理学,便成了戏剧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戏曲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观众心理学遗产,可惜很少有人加以系统的发掘和研究。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初步探索。古代曲论对观众心理的重视是建立在对戏剧特质的把握上的。戏剧特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舞台性。黑格尔在《美学》第三卷中说,在一定意义上看来,“舞台表演确实就是作品好坏的试金石”。李渔早就清楚地说过;“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正是从剧本要演给观众看这一点出发,李渔强调剧本创作应当“设身处地,既以口代优人,复以耳当听者,心口相维,询其好说不好说,中听不中听”,“手则握笔,口却登场。全以身代梨园,复以神魂四绕,考其关目,试其声音,好则直书,否则搁笔”。这就是说,剧作家在进行一度创造(剧本创作)时,就尽可能把二度创造(导演的处理与演员的排演)和三度创造(演员与观众共同完成的演出——欣赏过程)都考虑进去,这是戏曲艺术争取观众、吸引观众的秘诀。那么,古代曲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认识、把握观众心理的呢?我认为,在感知、注意、想象等几种心理机制方面,古代曲论较好地处理了真与幻、常与奇、一与变、有与无等辩证关系,从而在剧作者与观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心理桥梁。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古代曲论中的观众心理学,不仅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成就,而且是我国古代心理学的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8.
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不可分离,文字触碰人性与灵魂,光影呈现世间喧嚣与静默。“复调叙事”原是巴赫金用以分析小说的文学研究术语,近年来愈来愈多的研究将其用于电影叙事学理论当中。英国导演崔佛·纳恩于1996年执导的电影《第十二夜》被誉为最优秀的莎士比亚戏剧的影视改编之一,该片充分使用复调结构中“对话性”的叙事手法,以多元的电影语言结构对莎士比亚原剧进行了意义再创造,成功探索了电影与文学之间相通的美学实质。以本片为例,戏剧文本和电影艺术原生和内在的互动关联得以印证:戏剧为电影提供了蓝本和灵感;电影藉由复调叙事和多元结构的现代杂糅,拓宽了文本的多重解读和接受视角,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后现代戏剧的发展,体现了年轻一代戏剧家反叛与创新的实验姿态。其基本倾向是,90年代前半期偏向解构传统与反叛经典,剧本与文学的意义被解构,强调剧场演戏的感性直接性,乃至朝着排斥语言的形体演技、舞台综合发展,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呈现出缺乏深度的“平面感”和“零散化”;90年代后半期主要走向大众文化和左派政治,其叙事、人物、语言等似乎在向传统回归,但实际上,后现代解构传统、反叛经典而重表演、轻文本的倾向仍然存在,又因为它将自己定位于“政治”或“娱乐”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人学”内涵,在相当程度上排斥了戏剧精神的现代性创造。后现代戏剧在某些方面丰富了中国戏剧艺术的可能性,然而,它强调剧场性和表演性而排斥文学、忽视人学,演剧流于叙事的表象化,则又突出地体现了它亟须以现代性为根本,从“人的戏剧”出发去建构其戏剧美学。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探索戏剧的语言 ,通过自我独白达到自我交流、演员舞台叙述达到观演交流、角色对话达到舞台人物交流。三种交流方式最终都有助于加强观众和演员的交流。本文通过对80年代探索戏剧文本语言的细读 ,以抓住探索戏剧文本语言的交流形式和策略 ,把握文本语言的“渴望交流”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当时代有更多、更重要的“热点”吸引着民众的视线时,作为组成整个社会文化构架的某个部件——戏剧的暗淡和颓败,似乎是无足轻重的。无论你痛心疾首也好、大声疾呼也好,都没法迅速引起社会整体的关注,反之需要的倒是戏剧界自己奋起拯救戏剧艺术的切实行动。  相似文献   

12.
熊佛西是中国话剧的拓荒者之一,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戏剧活动家、剧作家、导演和戏剧教育家,同时也是颇有建树的戏剧理论家。他在实践和理论上的开拓,不仅在当时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今日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也同样具有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熊佛西戏剧理论的核心是:戏剧是大众的艺术。围绕这个核心,他对戏剧作出全面考察,在戏剧本体上强调动作,在戏剧美学特征上倚重“趣味”和“单纯”,在戏剧功能上致力于社会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熊佛西的戏剧理论具有视野开阔、重实践、社会时代感强等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3.
角色就是一个人的社会身份。社会角色不仅说明了一个人在组织系统中的社会地位,同时也说明了他在组织活动中的行为功能和对社会的作用。人生是一个大舞台,但却没有剧本,更不能彩排。可铁人王进喜却用终生实践把他所担当的角色,“扮演”得那样出色、完美,他树立的光辉形象将永远留存在人们心中。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程中,需要我们像铁人那样去担当,让自己的社会角色丰满、纯粹、无瑕。适应社会需要,推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略论《空山灵雨》与印度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度佛学的佛义是许地山创作《空山灵雨》选择性接受的第一个对象,是他探索生命、思考人生的一个工具。“多苦”、“虚空”使他试图从佛教信仰中推演出一套立身处世之道。他想通过佛教研究而找到人生希望。《空山灵雨》是许地山对人生进行探索而写下的一份独特的答卷,它的文本充满了许地山研究佛学而不迷信佛学的质疑,在质疑中,他由“谈佛”走向了“反佛”之路,由信士而斗士。  相似文献   

15.
:《西厢记》不仅抒情时善用具象的景物表现抽象的情思 ,就是营造戏剧时空也常用写意性艺术手法 ,通过演员程式化的虚拟表演和观众观赏时的想象与联想 ,使观众对作者设置的剧情和演员虚拟的表演得以确认 ,与演员进而与作者的主观愿望得以沟通 ,把生活中客观的现实时空化作咫尺舞台上的主观的流动的心理时空 ,不但是活化并再造了戏剧的时空 ,更升华了戏剧的优美意境  相似文献   

16.
曹禺的戏剧创作从一开始就力图体现出与一般剧本迥然不同的展开方式和叙述方式,这种展开方式和叙述方式与其说是戏剧的不如说是小说的。曹禺是用小说叙述的方式来建构其独特的戏剧体格,戏剧之“体”与表现之“式”的错落参差,是曹禺戏剧的艺术特色和风格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他的剧作长久地保持现代性魅力的奥秘之所在。曹禺耽溺于刻画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揭示复式的主题,自身主体意识在人物刻画中时显突破欲望,剧情交待常用第三人称策略。这种小说方式的展开使得曹禺戏剧走上了符合现代艺术规律的路径,同时也是他在新中国历史条件下总是进入不了状态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17.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去进入批评主体和鉴赏主体审美视野的大后方戏剧,都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一种特殊而又璀璨的戏剧美学现象。中国话剧艺术,从这时迅速地进入成熟,在这里艰难地走向世界。话剧在战时大后方所获得的不仅是社会价值的实现,而且是审美价值的实现,是戏剧艺术美在某种程度上的总体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究竟应当如何估价大后方戏剧的这种实现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话剧史必须回答的问题。一、大忧患时代审美体验的物化那是一个大忧患的时代。异族的入侵与本民族统治的黑暗,使所有跳荡着、奔腾着的生命感到极度压抑、痛苦、窒息。于是,作为一种历史精神的积淀,中国人传统的忧患意识异  相似文献   

18.
论新月派戏剧创作──以《兵变》《一只马蜂》为例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博 《齐鲁学刊》2001,(5):132-135
新月派剧作家以提倡“国剧”,以艺术地反映社会人生为己任,善于运用成熟的戏剧语言和戏剧技巧对戏剧主题进行完满的诠释,避免了社会问题剧直露地宣扬社会意识的弊病,从而为中国现代戏剧注入了艺术的新质,并由此获得了独立的戏剧品格和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9.
悲剧的历险——论曹禺悲剧艺术的发展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邃的悲剧意识铸就了曹禺悲剧艺术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这种独特性和丰富性同样表现在曹禺悲剧文本的艺术范式与美学风格上。曹禺“人样生活”理想追求使其确立了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两种主视角 ,其悲剧艺术发展表现为 :从内在冲突向外在冲突转化 ,从“高调悲剧”走向“低调悲剧” ,从悲剧向喜剧偏移 ;从灵魂的戏剧走向生活的戏剧 ,由激越走向哀静  相似文献   

20.
戏剧冲突是戏剧区别于其他文学艺术样式的最基本的特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正通俗地说明了冲突在戏剧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戏剧冲突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刻划人物性格、揭示剧本主题的必要途径。而戏剧冲突如何发挥这些作用,关键又在剧作家如何结构、组织戏剧冲突,构成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在这方面,从来没有什么刻板规定与固定程式。即使是描写同一种生活,表现同一个主题,不同的剧作家在组织戏剧冲突时也往往会意趣各异、姿态纷呈。这个领域确是剧作家们驰骋自己的艺术才华,向生活进行深入开掘的广阔天地。正是在这一点上,《雷雨》戏剧冲突的结构艺术,相当突出地表现了作者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