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泽厚先生曾指出:“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①这一观点对我们全面认识我国诗歌美学,无疑是有指导性意义的。但就古典抒情诗而言,在抒情性方面所表现出的道家美学思想则更加浓厚。从整体上看,古典抒情诗歌在虚静、自然、空灵、含蓄、模糊等方面表现出的艺术美,更能见出中国古典美学特色。正如叶朗先生所说:“老子提出的一系列范畴,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②本文试从老庄美学思想对古典抒情诗歌的具体影响,选其一二来谈谈古典抒情性诗歌的审美特点。一、意象的平…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诗歌意象艺术的探索,经历了一个与古代诗歌的意象传统纠结,从传统意象体系中突破,重新审视回应传统的过程.30年代诗歌意象艺术,体现了对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艺术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意象艺术的自觉兼容,体现了意象本体建构更全面、更自觉的意识.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意象感性形态向智性形态的现代性变革、意象视域的日常性、都市化的关注、意象思维的现代性生成等方面,全面推进了意象艺术现代化的深层发展.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在化用民族传统与西方现代艺术中形成了民族化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3.
唐善林 《社会科学辑刊》2024,(1):191-200+239+24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不仅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美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且彰显了意蕴丰富的中华美学精神。通过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审美内涵与品格特质的考察可知,在“美学大讨论”中,无论是对美的本质、自然美等美学基本问题的探讨,还是对审美意象、艺术意境等艺术实践范畴的阐发,均表现出了一种接受、传承与创化中华美学精神的致思理路。此外,巩固新生政权,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领导权,也为“美学大讨论”的发展和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提供了现实动因。总之,“美学大讨论”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诗美学当以剖析意象为逻辑起点。从意象出发的诗学,不仅要关注意象发生学,而旦要建构意象符号学。在我看来,意象审美的心态恰恰展示了抒情诗意在言外的美感特质,由符号学入手审视这种特质,非但有助于诗学美学化,还有可能更推进一步——即通过对符号信息的计量处理,将系统论落实到诗的计量性分析——使诗学逐步科学化。 一、感知转换  相似文献   

5.
"政治抒情诗"作为一种诗歌形态,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和中国文人的济世情怀密切相关。作为一种显著的当代诗歌创作现象,又有着独特的表现,是当代社会政治生活的艺术反映。可以说,文学与政治的结合是一种必然,它们不可能分离,也无法分离。但是当诗歌创作过于追求社会效应、政治效应,远离心灵感应和精神震撼时,其艺术生命力就会受到影响,当代"政治抒情诗"创作就表现出了这样的遗憾。  相似文献   

6.
本文立足中国大陆诗歌发展史,主要研究了当代政治抒情诗的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60年前后,潮头诗人为郭小川;而文革期间知青诗人和“作家”诗人创作的最具思想价值和美好精神的作品,则显示了诗美的永恒。第二次浪潮发生在1980年前后,艾青创作道路的轨迹,告诉我们当代政治抒情诗模式的终结;另一类具有现代意识、审美感十分鲜明的“有意味的”政治抒情诗闪耀着人道的理性光辉,表现出现代人对宇宙真善美的追求,成为80年代最为耀眼的一道霞光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个重要元素,从意象及其审美特性入手是解读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当代藏族诗人的诗歌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相同的意象,这些意象往往具有相同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这可以说是当代藏族诗歌的一个共同特点。从分析诗歌意象入手,并由此深入当代藏族诗歌,我们不难从一个侧面了解当代藏族诗歌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意象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英语抒情诗歌中经常为诗人所使用。意象的使用成为诗人抒发情感、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艺术手法。文章通过对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两首诗歌的分析,揭示了意象所表达的意蕴以及和诗歌内容与主题的密切关系,同时还提示读者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要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深层内涵,需要首先领悟诗歌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在50年代,中国诗歌观念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反映了当代意识形态在构想现代性方案上的矛盾:既渴望通过城市化的途径尽快使中国实现现代化,又希望能够避免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问题和精神危机。这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变,以往基于城市文明背景的诗歌观点和语言策略不适用了,这不仅表现在抒情观点,也表现在表现形式技巧方面,因此使许多老诗人陷入了创作危机。这次转变经历了从贴近新生活表象、强化诗歌叙述功能、到诗歌意象与情境的抽象化过程,并实现了诗人身份和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重新定位,改变了“新诗”的思想趣味和艺术背景。而这种转变最具特色的成果,是政治抒情诗和新民歌的兴盛。  相似文献   

10.
杜明甫 《学术探索》2013,(3):108-111
狄金森诗歌的想象艺术极具个性,富有“惊奇”特质,其想象艺术绚丽多彩。狄金森诗歌想象艺术包含了真与美的丰厚蕴涵。她的想象艺术的成功在于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诗歌想象艺术这一美学宗旨,并以此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揭示生活的真谛。  相似文献   

11.
诗意空间灵动中的审美蕴藉——再说诗歌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诗歌意象的研究源远流长,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纵观这些研究成果,多是注重在“作者——作品”的封闭模式中完成对诗歌的鉴赏和对作者的研究。然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诗歌在“意”与“象”中实现诗境的同构;意象的多重审美蕴藉开拓着读者的想象空间;意象的图式化框架又生成待读者具化的召唤结构。三者的共同作用,使诗歌文本成为敞开的自在体,为读者的多样化、个性化应答与阐释创造了条件。从这个角度分析,将会为诗歌意象的研究和鉴赏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诗歌走过一条由“政治附属物”而“回到人自身”,再由“回到人自身”而“回到诗本身”的发展道路。当诗歌被当作政治工具时,它失去了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回到人自身,是诗歌对其作为政治工具的反动,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诗歌自身的特点,表现出诗人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激情。但“回到人自身”,只是揭示了诗歌描写的题材内容,部分地反映出诗歌的本质内涵,并且这种反映是模糊不确定的。诗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诗歌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由  相似文献   

13.
陈娟 《船山学刊》2022,(5):52-62
叶朗将古代美学资源的现代转化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的创新相结合,发展出独特的意象美学理论体系。其中,叶朗对王夫之诗学意象思想的阐释具有独特性,集中体现了他的阐释方法。叶朗将王夫之的诗学思想放在古代诗学的发展脉络中看待,认为“意象”是王夫之诗学思想的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对王夫之的诗学思想进行体系化。叶朗对王夫之诗学思想的这种阐释,是一种重构式阐释。重构式阐释在较大限度上打通了当代美学语境与古代美学思想之间的隔阂,使得古代美学资源在当代重新焕发出理论活力,是古代美学思想实现现代转化和当代美学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起点的摆荡:胡适对古典诗歌意象的继承与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丽芳  张淼 《晋阳学刊》2004,1(6):93-95
古典诗歌意象的高度纯熟化从文化上钳制与扼杀了思想的自由发展,从诗歌艺术层面也使注重意象营造的古典诗歌基本丧失了诗歌应有的审美感受性,并危及到诗歌本身的存在。“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为突破口,而早期白话诗以胡适的《尝试集》为代表,胡适通过在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对古典诗歌意象的继承与创造,凸现了其在诗歌由旧到新发展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乡土诗歌是在80年代先锋艺术“去政治化”、“去意象化”的背景下涌现出的,其自身也经历一个由陌生化逐渐到亲切化的言说过程。90年代乡土诗歌有几个明晰的特点:从90年代初的家园回望血亲指认,90年代中期逐渐形成了地域性抒情史诗的谱系和意象体系的建构,由此拉开了地域特色、异域情调的序幕;90年代乡土诗歌还有一种致力于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的审美追求,以“隐现”的艺术方法加入隐含寄寓,体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最后,从90年代中期到后期,乡土真实时弊的一面浮现出来,乡土不再缄默,乡土诗人终于找到了自我的角色定位,以愤怒和挣扎抒写乡土的真实境遇,完成了乡土诗歌厚重悲凉的美学风格,也完成了乡土诗歌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6.
浪仙是中唐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长江集》对后代的诗歌创作影响较大,其诗歌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折射出特殊的美感。本文着重从作者的审美态度、诗歌的意象特质、作品的艺术旨归等方面对他苦吟诗的美学意蕴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从早期白话诗至今,中国新诗的探索进入了新的时代.回顾百年新诗的发展轨迹,起伏与转折常令人始料不及;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新诗的百年探索,充分认识和分析不同诗歌文体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就要重新审视和把握这其间发生的、容易被忽略的重要的文化现象.政治抒情诗对新诗发展的贡献在于建立一种相对规范的文体,并且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能够进行持续的创作,这种文化现象对于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在新诗百年探索的大背景下,考察作为政治抒情诗的代表性人物贺敬之及其艺术情怀,认识政治抒情诗的成就和历史价值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股艺术变革力量,朦胧诗伴随“人”的觉醒,断然与陈腐、僵硬的美学范式决裂,逐渐萌生具有现代意味的审美意识和诗歌观念。正是由于这种深度裂变催生出的“新质”,呈现出当代诗歌创作不断追求艺术新变的特色,从而使中国当代诗歌从总体上告别了五六十年代已趋于定型的“古典加民歌”的抒情言志模式,开创出一条不断追求艺术革新与诗歌现代化的通道。  相似文献   

19.
小说的诗化现象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中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小说诗化不仅有小说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 ,而且和中国文化艺术传统密切相关。本文以诗化小说为例 ,从哲学精神、美学观念两个方面探讨小说的诗化与我国文化艺术传统之间的关系 ,以揭示小说诗化的哲学基础和美学渊源。诗化小说不仅以诗意照亮人生 ,也以诗意的方式观照自然 ,这与中国哲学很大程度上是诗化哲学息息相通 ;在审美特质上 ,诗化小说与我国抒情诗的传统密切相关 ,诗化小说重视物我交融的主观体验 ,追求和谐含蓄的美感体验 ,讲究“言外之意 ,韵外之旨”的语言表达效果 ,切合我国古代诗歌美学的主要精神  相似文献   

20.
意象与意象派 最早把意与象组合成一个词,并构成美学概念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了“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虽然“意象”作为美学的概念最早被中国人提出,但使“意象“焕发出独特的艺术光彩并成为一种美学原则的却是现代英美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