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首次报导南黄大麦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基本正常,但有少数细胞出现落后染色体、微核等.四分孢子基本正常。小孢子较少,但能育,其原因与南黄大麦叶黄化带来的营养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2.
甘蓝型油菜NCa雄性不育系和其保持系的花粉发育的研究指出:其花粉发育受阻发生在孢原细胞分化期,没有花粉囊的分化,有少量花粉发育受阻发生在四分体和单核花粉粒阶段,小孢子难以从四分体中释放出来,并且小孢子开始液泡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锦橙胚胎发育过程包括大、小孢子的发生、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胚及胚乳的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正常锦橙花药四室、初生造孢细胞分裂形成花粉母细胞,四分体为四面体型,花药开裂时散发的花粉为二核花粉;胚珠倒生型,双珠被,厚珠心,胚囊发育为蓼型,开花时以四核胚囊为主,也发现有异常重迭和并列双生胚珠,胚乳属核型;合子休眠约7~8周开始分裂;花后4~5周开始发现珠心胚原始细胞,一至多个,主要在珠孔端,导致种子多胚,成熟种子内成熟胚仅为1~2个,其余胚的分化不完全.本文还对异常胚珠及珠心胚原始细胞在同一胚囊中多次发生现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测定了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不同发育时期过氧化物酶活性 ,结果表示 :在花药败育之前 ,不育系叶片、花药过氧化物酶活性与保持系无明显差异 ;在花药败育之后 ,不育系花药过氧化物酶活性则明显高出保持系 .花药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显著提高可能是导致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原因之一 .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近两年来引进的几个水稻光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表现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双8—2S和农垦58S对温度不敏感,在9月4日以前抽穗的均表现为不育,花粉不育度≥99.8%;几个籼型光敏核不育系对温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敏感性,随温度的变化均不同程度表现育性波动;初步探讨了育性和温度、育性和播期的关系以及水稻光敏核不育系在生产上利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 3个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油菜品种和 1个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油菜品种F1代不育株与正常株的产量性状调查 ,结果表明 :有 2个三系杂交种F1代不育株与正常株的有效分枝数、全株有效角果数、每果粒数、单株粒重等的差异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 ,有 1个三系杂交种F1代不育株与正常株的每果粒数和单株粒重差异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 ,其余性状差异不显著 ;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种F1代不育株与正常株的产量性状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以5个两系杂交稻及相应的两用系为材料,在自然温度条件下进行长日(15:00小时)和短日(10:00小时)处理,结果再次表明,两用核不育系的不育性属隐性核遗传,在杂种F1代不表达。两用系的可恢性及父本的恢复力、亲和力是影响两系杂交稻结实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绵 7AB -3中成对兄妹交不育株后代的不育率与相对应可育株自交后代的不育率相关分析表明 :不育株的不育率随相对应可育株自交后代的不育率高低而变化 ,可育株不育率高者相对应的不育株的不育率也高 ,反之则低 ,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对(亚洲棉×异常棉)F1、(亚洲棉×司笃克氏棉)F1和(亚洲棉×三裂棉)F1三个种间杂种一代性状遗传表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花粉粒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种一代的性状表现为完全或不完全的显隐性关系,有的属于中间型,还有的非亲或超亲,同一性状因亲本组合不同其遗传表现也有差异.杂种一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不正常,导致雄配子体高度或完全不育.双亲的亲缘关系越远,其杂种一代雄配子体不育程度越大.同亚洲棉的关系,以异常棉的关系较近,其次是司笃克氏棉,再次是三裂棉.  相似文献   

10.
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法设计对粳高粱不育系Tx623A、营4党、232EA和糯高粱恢复系4R、21R、35K、40R、58R进行了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不育系间株高、穗长、生育日数、千粒重、穗粒数的配合力差异不显著;恢复系间所有性状的配合力差异显著;组合间特殊配合力除穗粒重不显著外,其余性状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筛选出了粳不育系Tx623A和糯恢复系35K。  相似文献   

11.
细胞质对杂交水稻的性状表显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二汕 A、八仙 A、京朝 A 是用秈型品种或光稻的细胞培育而成的新质源不育系,不具有普通野生稻的不育胞质,与野败型不育系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育性稳定,异交习性好,杂交优势强,产量高,抗性较好,适应性广。丰富了杂交水稻的质源宝库,有利于调系改组,延长优良恢复系的使用寿命,也可配制新的杂交组合,以缓和当前杂交水稻质源和组合单一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初步观察了12 种小麦不同类型胞质不育系花药和花粉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由于细胞质类型不同,其不育系花药和花粉形态也表现出一定差异.不育系花药形态有短柱形、箭形、扁平形以及雄蕊退化和雄蕊心皮化多种情况,花粉形态异常、败育,有以典败为主、以圆败为主和典败圆败比例大致相等3 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法设计对糯高粱不育系32A、72A、张2A、永2A和糯恢复系35R、天杂6—3,湘九、张糯恢1号进行了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不育系和恢复系全部观察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差异达极显著水准,特殊配合力差异除株高和生育日数不显著外,其余性状也达到极显著水准。筛选出优良糯不育系32A、72A和糯恢复系35R。  相似文献   

14.
应用光镜、电镜和细胞计数技术对胚胎发育期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tigrina)胸腺内淋巴细胞的发育分化进行了研究.在胚胎发育11期,胸腺原基内出现淋巴干细胞.从胚胎发育11期至出生前(16期),淋巴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小淋巴细胞逐渐增多,而大淋巴细胞和中淋巴细胞逐渐减少.超微结构观察表明,前淋巴细胞和淋巴母细胞具有两种不同的形态结构.这一点和B淋巴细胞的发育分化相同,反映了细胞功能状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远远的,朦朦胧胧的一片绿色。闭起眼睛,他也能看见向上簇拥着叶子、一蔸挨着一蔸齐整的秧苗。跨进水田,他会兴奋地舒一口气。他来自大别山脉的罗田县。中学时每到暑假,他都要到田里插秧、割谷。也许,正是在经历了那一次又一次春荒秋荒(断粮)之后,他才知道,他的根就在这里,在广袤无垠的绿色之中。1964年,朱英国从武大生物系本科毕业,立刻踏进了绿色跑道。1972年,他南下海南岛,埋头进行雄性不育杂交稻的研究。十年动乱平息后,他和张壁、邓海铭育成红莲型不育系;南方各省纷纷引种,广东省转育成青四矮、从广41等不育系配组的十余种优质高产杂交稻新组合。青绿肥硕的秧苗,成熟期结出颗粒饱满的金黄稻穗,增产效果明显。红莲型不育系是他们为三系杂交稻奉献的一颗明珠。1978年,他们的课题《水稻早稻三系选育和杂种优势利用》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这时,一个叫石明松的名字,还有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在绿色上空升起。方兴未艾的三系杂交稻育种立刻让位于一场新的绿色革命。1980年4月,石明松送来自己培育的新材料,朱英  相似文献   

16.
采用沙保弱氏培养法(Sabourord cultivation),从四川某县黄羊种畜场128只南江黄羊中所患癣病,取皮屑、被毛。经过分离培养、真菌学鉴定,系石膏样小孢子菌(Microsporum gypseum)、羊毛状小孢子菌(Microsporum lauosunl).上述真菌均对皮康圣、三酸合剂敏感。其发病率高达68.75%。  相似文献   

17.
良种介绍     
新两优6号新两优6号是安徽荃银农业高科技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高产、抗病籼型两系杂交稻新品种其母本新安s是外观具有明显的浅褐稃色标记、育性稳定的优质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父本安选6号为安徽农业大学选育的优质常规中籼。2005年被安徽省农委选定为安徽省杂交水稻主推品种。  相似文献   

18.
3 球虫抗原研究 球虫抗原是球虫免疫机理和球虫疫苗研究的关键部分,由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免疫原性存在差异,人们将球虫抗原分为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抗原。3.1 无性生殖阶段抗原 Rose(1971),Rose和Hosketh(1976)一致指出E·maxima的早期内性发育引起宿主很强的免疫,而其他阶段则很弱。Jenkin(1991)的试验也得出结论:球虫的早期侵入阶段能引起宿主的保护性免疫。3.1.1 卵囊及子孢子抗原考虑到子孢子最先识别宿主细胞,所以球虫抗原的许多研究都集中在这一个阶段上。E.tenella的子孢子有三种以上的多肽,分子量大小在8—200KD_a,主  相似文献   

19.
绵油7号是利用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绵1AB-5和绵恢1号配制而成的早熟杂交种,具有高产、优质(高油分)、抗(耐)菌核病和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在10000hm2大田生产示范中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0.
经检测,在正常的一粒小麦(Triticum monococumL.)中有细胞并合发生.细胞并合仅存在于减数分裂的凝线期,核物质从一个花粉母细胞到邻近花粉母细胞的转移是通过胞质通道进行的.细胞并合的发生是自发的,且在花粉母细胞中有方向性本次调查中未观察到花粉败育现象,具细胞并合的植株结实也未受影响.中期Ⅰ一些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有变化,这造成一些花粉母细胞在后期Ⅰ时出现非正常分离.由于异常花粉母细胞很少,孟德尔分离比例仍然成立.这被认为是在常规遗传分析中不能检测出细胞并合的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