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设是语言表达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对预设的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实际的应用价值,预设分析是语言分析一个不可少的方面,现代汉语的研究中应充分利用预设分析这个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
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05,26(3):119-121
预设是语言学界研究得较多的问题。语义预设通常与逻辑学联系起来,研究语句的真值情况。语用预设通常与说话者、话语、命题及语境联系起来研究,语用预设是那些与语境敏感,而且与发话人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预设是一种语用现象,并且将语义预设包括在内,两者是兼容的,互不抵触的。  相似文献   

3.
篇章语法与汉语篇章语法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一、研究理念篇章语言学是以语言运用为导向的研究,关注交际—社会因素对言谈过程的制约和对语言产品的影响。关注交际—社会因素对言谈过程的制约,形成自身独立的一个门类———会话分析(ConversationAnalysis),关注交际—社会因素对语言产品产生的影响,形成自身独立的一个门类———篇章语法(Discourse Grammar)。篇章语法分析是以语法范畴为出发点的、针对跨句语篇的语法现象的分析。它关注不同语法范畴和语法手段在语篇当中的地位和功能,关注交际互动因素对语言表达方式乃至语法手段的塑造。在一些文献中,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文…  相似文献   

4.
预设研究二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泽洪 《学术研究》2006,6(11):13-17
本文就预设研究中的两个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一是从命题或语句是否具有真假值的角度来定义和考察预设,这种意义上的预设我们谓之语义预设。语义预设是保证一个句子取得真值的必要条件,满足语义预设,是一个句子成为命题的必要条件。一些学者对语义预设的诘难,是可以反驳的。二是不满足于静态地、抽象地从命题与命题之间的语义或逻辑关系研究预设,要求联系具体的交际语境,联系具体的交际者的信念、背景知识来动态地研究预设现象,这就是中外学者关于语用预设研究的实质。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对预设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研究层面不一样,但它们双方并非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相似文献   

5.
规定语法和描写语法在英语语言研究与教学中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文章从规定语法和描写语法的历史及发 展,及两种语法学家间存在的分歧,和应对两种语法持正确的态度等方面对这两种语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语法与语义的关系问题是语言学界讨论的核心问题。任何语言学流派都不可避免地在其语言学理论中涉及语法与语义的关系问题,并明确其立场。本文比较了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和认知语法学派,在简要介绍了两种语法的基本理论之后,比较了两者在语言研究上的本质和语法的本质,并且着重比较了两种语法在语义理论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汉语语法专题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是高更生教授的《汉语语法问题试说》(以下简称《试说》,1981年出版)的姐妹作。《试说》就汉语语法教学中四十个疑难问题侧重于运用语法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研究》则针对九个语法专题,侧重于从实际问题出发来拓展语法理论。二者各有所重,互相补充,皆是近年国内语法研究的力作。  相似文献   

8.
自从《马氏文通》问世以来,我国开始了对语法的系统研究。时间虽然不长,但各种研究著作,各种语法体系已经相当可观。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语言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语法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研究的课题上,有“析句方法”、“句型系统”、“语序变化”等;在研究的方向上,有“口语语法”、“方言语法”、“语法比较”、“语法与语义相结合”等;在研究的特点上,表现为“把语法与逻辑”、“语法与修辞”、“语法与心理学”、“语法与社会学”、“语法与计算机科学”结合起来研究,等等。语法的研究在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展开了,这无疑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总的来说,语法的功用问题仍未根本解决,“语法无用”的局面仍未彻  相似文献   

9.
语法与文章     
前 言 一提到语法,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名词动词,单句复句,单句成分和复句层次等。我们不否认,这是语法。但我们还要说,这不是语法的全部。我们在这里说的题目是“语法与文章”,要在文章中研究语法,用语法分析文章,把语法与文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这样做是否太牵强了呢?不是。 语法是什么?语法是语言结构规律。文章呢?文章是各级语言结构的有机组合。张寿康先生在《文章学说略》中说,“汉语是组装型的”,文章是语素、词、词组、句子、句群、  相似文献   

10.
文章探讨了学者们普遍关注的与预设相关的问题,并重点讨论了盖士达的潜预设理论,即潜预设理论的形式化定义及系统定义,从形式化角度重新审视预设理论的发展.最后本文指出了该理论的优势与不足,希冀引起人们对该理论更深层次的思考,为预设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建设性思路.  相似文献   

11.
预设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论题,它具有极为广泛的内涵.预设与认知语境具有密切的关系,预设是认知语境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受认知语境的制约.认知语境为预设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新视角,它对预设的触发、过滤、动态变化、转移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2.
机智口才与语用预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语用预设是关于言语活动的预设 ,是交际者对自己所说话语的预设 ,常常带有幽默和睿智的色彩。试图从故意误置语用预设、更换语用预设、接用语用预设三方面解释机智口才形成的原因 ,并由此提出一些可行的交际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13.
语用预设与刑事讯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玉景 《理论界》2008,(10):97-98
学术界对于语用预设含义的认识存在纷争,但是就其基本特征已经达成共识,即共知性、隐蔽性和可撤销性,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分析会话。刑事讯问,是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的一种独特的交际会话过程。本文从语用预设的三个基本特征出发,分析它们对讯问的作用,并指出其对司法实践活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人性预设与法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政法文化史上的一个因果逻辑 考察中西政治法律文化史,可见到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的文化事实:凡强调法的重要性的思想家大都把法同人性恶联系起来,以论证法的存在基础和必要性,承认人性恶与肯定法的地位之间成为一种必  相似文献   

15.
缪鑫平 《云梦学刊》2003,24(2):113-114
从语用学的观点来看,预设不但涉及到语言,而且涉及到使用语言的人,从理解的角度看,预设是从谈话的语句中析出的;而从表达的角度看,预设是谈话的基础,也是谈话的起点。预设是由说话人单方面作出的,它不仅是某一语句的,更是某一个人的,因而往往带有主观性。因此,有效地利用语用预设来构建谈话的框架,可以使谈话更有策略、更富技巧  相似文献   

16.
生成语法认为语言是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之外的一种任意的、自治的形式系统;认知语法则认为语言就是认知的表现,所有的语言表达方式都可以从认知层面上找到解释。在对语言组成与机制上,生成语法是从简的;认知语法则是从繁的。语言研究中生成语法主张语法模块化;认知语法认为语言涉及到其他认知系统。生成语法强调表层结构是由各种看不见的层次按照一定规则生成的;认知语法认为语言是单层的。生成语法倡导从人类的心智内部来解释语言;认知语法不仅要解释语言现象、阐述语言与认知的关系,而且要尽力作出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提出回族伦理文化研究的视角与理论预设.强调把回族伦理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中的内在机理和本质精神的特征,可以更加接近历史原本的文化丰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回族伦理文化的四个理论预设,旨在建立研究回族伦理文化的新的理论方法框架,从而有助于加强对回族文化价值问题和社会认知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语法化理论是对语言演变现象的研究,语法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语义、语用变化.语法化的研究对象从最初的词向句子、篇章拓展,同时,语法化机制主要包括语义演变机制和句法演变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化研究在四个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即历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语法化与语言类型学研究相结合,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化研究相结合的思路以及语义地图模型的运用,但是,汉语语法化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系统性不强和理论研究滞后等问题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符号结构与语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符号是解释者用物质载体表示所指对象形成的结构.解释者一方是符号的语用维度,所指对象一方是符号的语义维度;二者合称意义.符号在言语表达中组合.语法问题须从符号结构要素之间的关联把握.所指对象相互关联形成事件结构,解释者相互关联形成指示结构.事件结构只是一种抽象的语义内容,指示结构只是一种空的指向性,前者定位于后者而形成具体语法结构.  相似文献   

20.
方言幽默话语解读中的预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预设理论是语言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言语交际活动中。作为特殊的言语交际形式,方言幽默又与普通幽默不同,它更多地与本土文化相联系,具有地域性特点。因此,预设理论的应用相应地更加复杂。文章将以方言幽默为素材,深入分析预设理论的应用,并在理解预设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方言幽默话语生成原因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