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孝是中国家庭养老的内在动力传统中国社会是乡土社会,是人们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老人是集经验、知识与权力为一体的权威形象,他们居于村内及村际社会网络的关键位置并占有大量社会资源,在村庄公共秩序的维持、大事小情的处理等方面居于核心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相对剥夺地位与阶层认知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一、引  言打破大锅饭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可以说既是中国改革的现实经历 ,也是改革进程中居于支配地位的一种意识形态。中国在传统社会主义时期 ,特别是在 1 0年文革时期 ,社会结构呈现出一种“非阶层化”(destratification)的趋势 (Parish ,1 984)。在社会结构趋于非阶层化 ,平均主义的意识形态占据统治地位的情况下 ,人们的阶层意识是十分弱化的。即使是在 1 991年 ,在经历了近 1 0年的改革 ,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地位有了相当程度的分化之后 ,中国城市居民仍然认为人们之间并无阶层差别 (卢汉龙 ,1 993 )。然…  相似文献   

3.
在迈向21世纪之际,天津能否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舆论界持有不同的看法,肯定者有之,否定者亦有之。持后者意见的同志的主要依据是,天津目前的某些经济总量,如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全市流动人口和交通客流量以及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都低于北京的水平,经济规模和经济流量在北方也不是居于榜首。  相似文献   

4.
哑铃型社会在人类文明史上,中产阶级呈现出由弱变强的趋势。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兴起以前的传统社会,主要表现为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社会,即社会的一端是少数权贵,社会的另一端是劳苦大众,居于其间的中产阶级人数少、地位低、影响小。  相似文献   

5.
回来吧!父亲     
男孩身陷危机,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毕竟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然而,一些男人登上社会顶层或居于领导地位,并不能掩盖男孩和男性逐渐被弱化的事实。其中以学生危机、心理危机、体制危机和社会危机表现的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人类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指出: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当代美学家马尔库塞强调:“审美之维可以作为一种自由社会的尺度。”德国文学大师、美育家席勒认为:“惟有美才会使全人类幸福。”中国近代美学开拓者王国维尊奉“天下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是也。”在社会急剧进步的千年之交,美学将凸显出更加令人神往的前沿地位。是何圣物,是何动因使看似无足轻重的美在人类思想史、文明史居于如此  相似文献   

7.
周晓虹 《社会学研究》2012,(3):1-22,242
作为20世纪上半叶居于主流地位的社会学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孙本文在其从事研究的近30年间对中国社会学的早期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经历直接影响到他从文化和心理因素入手,建构社会学综合学派的学术努力,这使他的学说带有鲜明的文化决定论和心理还原主义的色彩。在社会动荡、战争频仍的年代,孙本文充当了中国社会学建设者和评论者的双重角色,最早尝试用社会学理论来推动苦难中国的社会建设,并致力于创建一种中国化的社会学理论体系。这些努力,既反映了知识分子面对危机时的天真与无奈,也反映了社会学家介入现实时的执拗与不甘。而1949年革命胜利之前由他个人写成的《当代中国社会学》,庶几也就成了即将黯然退场的旧中国社会学家们的集体谢幕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大型跨国商业资本竞相加大了对中国的投资力度。其中,规模居于世界第二的法国家乐福成为中国国内第一家大规模收购本土企业并获得扩张的外资零售企业。据有关部门统计,国际上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有三分之二进入中国。与此相对应的是国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系列复杂的深层社会问题凸显: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家庭亲子沟通障碍以及由于父母离异等原因造成的儿童心理疾病等,这—切都逼迫政府着手进行“社会管理服务”的改革,“社工热”随之掀起。然而即使在社工发展水平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的广东,专业社工人员的储备不足和大量流失,专业社工组织的蹒跚起步,使“社工辫正遭遇着“社工荒”。  相似文献   

10.
灰领--高技能人才的最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灰领(Grey collar)群体是劳动力结构中居于决策管理层(白领)和操作执行层(蓝领)之间的中间层的最新称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个承上启下的高技能群体广泛包含了技术型技能、知识型技能和复合型多技能的人才,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社会财富的依托,社会稳定的中坚。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位,许多学者将中国的成功经验归纳为"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有一条特别重要的经验,即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转型剧烈,但政治社会却相对稳定.一般来讲,考察宏观上结构稳定的方式是到微观经济社会运行领域中去寻找答案.贺雪峰新著《小农立场》提供的就是这样一种考察. 既有的研究对于当前农民家庭微观经济运行逻辑揭示不足.贺雪峰依靠常年不断反复调研,发现了农户微观经济运作的逻辑,从而揭示了这一机制——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理解了这一机制,就能够对基本经济制度如何促进农村稳定有序提供了一个有质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提出了一个以公共权力、资产控制权和技术资本为基础的中国城市阶层地位划分的理论模式,进而建构了一个由社会上层、中产上层、中产下层、技术工人及小职员、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5阶层构成的阶层结构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阶层地位是制度化的、由资源占有关系所规定的社会位置;居于这些位置上的人们是这一阶层的成员,他们享有相应的生活机遇,甚至在主观上认同这一社会身份。对中产阶层的界定应置于社会整体阶层结构中进行;中产阶层地位是位于基本阶层地位之间的阶层地位。据作者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2003年中国全国综合调查"(CGSS2003)资料所作的分析显示,中国城市的社会上层占大约0.6%,中产上层占7.6%,中产下层占22.8%,技术工人及小职员占25.7%,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占43.4%;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是较典型的"金字塔"形结构。统计结果还显示,这一阶层框架对收入、家庭住房面积、阶层地位认同、幸福感等生活机遇和主观社会态度变量的方差的消减,具有高度的统计显著性。这些结果表明,作者所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而言,是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3.
张景云 《公关世界》2016,(23):106-113
中华老字号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化积淀和经营智慧的凝结.这些老字号经过百余年的匠心打造和苦心经营,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和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他们当中,有的是拥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上市公司,有的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海外经营,有的还居于小城一隅,维持小作坊式的手工经营;有的活跃在市场上,紧跟社会变化节奏和消费者的变化不断创新经营,业绩日新月异;有的则停产歇业,只保留着"字号",待时机成熟重返市场.  相似文献   

14.
市场转型与民众的分配公平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将中国民众的分配公平观置于市场转型的背景中进行考察,以2005年中国综合调查资料为依据,探讨分配制度的市场化和个人理性因素对民众分配公平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分配制度的建立,使人们树立了应得原则的分配公平观,同时这种分配公平观也获得了合法性的社会基础;而平均原则的分配公平观却得到了社会底层的支持,构成了居于主导地位的分配公平观的"分裂意识",并对应得原则的公平观以及市场分配制度的合法性形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15.
在CPI居于高位的同时,中国的其他经济数据,包括GDP、投资、出口顺差、外汇储备、银行贷款以及房价、股价,等等,也都在“房顶上跳舞”。  相似文献   

16.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三社互动”的核心 在“三社”建设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看起来与社区管理、社会组织管理体系“三分天下”,但在“三社”互动中,社工人才建设却居于更主动的地位,发挥着更多的效能,它为社区与社会组织的创新提供着强劲的人才支撑,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亮点所在。  相似文献   

17.
卞文志 《职业》2007,(25):24
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内企业中目前员工跳槽的频率和数量居于世界第一,有74% 的人才在选择热门专业和高收入高风险的专业,不到一半的人对工作较为满意,而大部分人是30 岁以下且是主动跳槽的.就庞大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来说,中国的人力资源无疑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然而,这么丰富的人力资源却令众多企业在管理上面临着诸多窘境.其主要原因在于,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正在日益影响着每个职场人士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从而使整个社会都面临着挑战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尤其是传统行业和处于转型期的企业,其生存环境的日益复杂、竞争激烈,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目前正处于风口浪尖的前沿之中.  相似文献   

18.
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内企业中目前员工跳槽的频率和数量居于世界第一,有74%的人才在选择热门专业和高收入高风险的专业,不到一半的人对工作较为满意,而大部分人是30岁以下且是主动跳槽的。就庞大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来说,中国的人力资源无疑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然而,这么丰富的人力资源却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控制是通过社会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本文对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探索,逐项评说了乡遂制、保甲制、宗法制、乡约制等传统的社会控制制度,分析研究了礼与法在乡村社会控制中的作用,指出礼法并施、各用其长是中国乡村数千年社会控制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并认为这种有中国特色的控制手段对我们构想今后的乡村社会控制制度极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社会危害性是我国刑法学中独有的概念,它的出现是与犯罪概念中犯罪的本质特征密切相关。长期以来,社会危害性理论在我国刑法学中居于核心地位,从应然和实然的不同层面对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都起着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的功能。然而,随着罪刑法定原则在97年刑法典中的确立,社会危害性理论在刑法中的核心地位遭到了部分学者的质疑。我们是应当继续维护社会危害性理论的核心地位,还是应当抛弃社会危害性理论?对此疑问,笔者浅显的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