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提出了“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目标,“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重视和关心每一个少年,给大墙内的失足少年送去党和政府的关心,以真情呼唤浪子早日回归社会,既是大墙内特殊园丁的职责,更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经常性工作。  相似文献   

2.
少年,是祖国的花朵、初生的太阳、人类的希望。然而,令人吃惊的是一些被人们捧为“小太阳”的少男少女,却一步一步滑向了犯罪的深渊。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令人震惊的社会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3.
是她宣判他入狱,也是她用爱心唤醒他并鼓励他走上自新之路。面对这位亲人般的法官,曾经失足的少年发自肺腑地喊出“妈妈……”  相似文献   

4.
从失足青少年的犯罪原因、帮扶教育、再犯罪预防等方面对国内关于失足青少年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同时从利用成熟的理论及其理论假设分析青少年犯罪成因、利用风险因子及其评估工具进行重新犯罪评估、国外犯罪青少年帮教工作的模式等方面对国外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5.
2007年6月8日的《人民法院报》报,道了题为《一个决定与众多少年犯的命运》的文章,一名从小酷爱枪支、抱有“军人梦”的17岁少年,自己改造出两支具有杀伤力的火药枪,因为犯非法制造枪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尽管他还是青春少年,但是按照我国相关制度,曾受刑事处罚的“污点”将伴随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6.
2006年3月3日,16岁的王小鹏因与同伙偷窃一辆摩托车被北京东城区人民法院判定为盗窃罪,判处罚金2000元。你也许无法想象,这个小小少年之所以走上失足之路,只是为了赢得父亲多一眼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家庭的崩溃被认为是少年犯罪高发率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过程,美国家庭日趋瓦解,缺陷家庭数量骤增,传统家庭在管理教育青少年、预防少年犯罪方面的作用大大减弱,少年犯罪突出,因而缺陷家庭与少年犯罪之间的联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三十多年前,社会学家埃莉诺和谢尔登·格卢克发现,少年犯罪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它随着家庭的稳定性和父母的慈爱或惩诫程度而起变化。最近的研究资料作出了相同的结论。埃利奥特·柯丽在1982年7—8月《工人报》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审判机关,既要坚持以审判为中心,又要强调参与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如何抓住两者的结合点,继而对犯罪少年进行矫治。我院少年法庭近年米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摸索、尝试,取得一些效果:1.试行暂缓判决。有了暂缓判决,少年法庭的审判人员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和适用自由刑。少年法庭除了要达到刑罚保卫社会这一总的目的之外。还要追求少年法庭判决的特定目的即矫治犯罪少年,消除其犯罪意识,使审判人员通过考察和矫治,帮助少年走出犯罪的泥潭,做出既能保护社会又能保护犯罪少年健康成长的刑罚决定。2.建立考察基地。我院与上海…  相似文献   

9.
在社区里,像小柯一样的青年还有很多,他们被贴上“失学”、”失业”、“失足”的标签,隐蔽在家里。他们失落、迷茫,需要你我的鼓励、引导与接纳。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我们在教育、感化、挽救违法犯罪少年的工作中,摸索分类矫治的方法,在转变违法犯罪少年思想及行为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分类矫治是教育感化实践提出的新课题。1984年,我所收容的女犯罪少年中犯性罪错的达90%,这些人留恋犯罪生活,有的在所内搞同性犯罪活动,屡屡违纪。虽经批评、教育乃至处分,但收效不大。于是,我们认真研究了她们由受骗失身到堕落犯罪的特点,觉得应该对她们在教育上要开小灶,对症下药,“四自”(即自尊、自爱、自重、自强)教育应运而生。由于针对性强,“四自”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绝大多数女犯罪少年开始认识罪错,懂得了保持人格的重要,有的还主动揭发检举了他人的犯罪活动。“四自”教育的成功实践,使我们从中受到启迪:分类矫治打破粗放型的传统模式,有利于提高教育效采,是较为科学的方法,从而坚定了我们探索分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信心。一、深入调查研究,确立矫治目标根据矫治犯罪少年思想和行为的需要,首先对他们实行分类编队;其次对犯流氓、盗窃  相似文献   

11.
李文晋  曾钊 《现代妇女》2014,(7):196-196
考试作弊是各高校突出而且又难根治的顽疾。近年来,考试作弊现象日益突出,各高校的管理力度也越来越大。除了加强日常诚信教育、严格风外,处分也越来越严厉,少数院校甚至不惜让当事者“一失足而成千古恨”,一旦被抓,就会被勒令退学,有的学校一次性就开除了十多人。  相似文献   

12.
夫妻老来宜相伴丁声时下,常见到不少的年老夫妻被自己的儿女拆开。究其原因,有的是因儿女“承包”单个赡养,有的是因儿女之家需要老人照顾。所以,相德以沫的老夫老妻不得不分居两地,过起牛郎织女的日子来。常言道:“少年夫妻老来伴,一时不见心牵连。”人到老来,最...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在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犯罪这一社会现象会发生哪些变化?出现哪些情况?根据对上海市少年管教所85年6月至86年5月一年内新收少年的犯罪情况调查,本文试对当前犯罪少年的观念变化作一初略分析。一、对金钱的异常追求,使犯罪少年在价值观上表现出金钱化的倾向。首先,从少年犯罪的案由来看,盗窃、扒窃,偷窃等经济犯罪已占诸类犯罪的首位,成为主要的犯罪形态。对少管所近年来新收犯罪少年情况分析表明,经济犯罪在整个犯罪中所占的比例在逐年上升。83年严打前后为33.8%,到84年底为48.32%,到今年第一季度为59,97%。青少年  相似文献   

14.
《老人世界》2010,(7):52-53
年已古稀的王居安是唐山市丰润区丰润镇芦各庄村人,1990年退休后,他十几年如一日,一心扑在关心下一代事业上,在提高青少年素质、挽救失足青少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先后28次被铁道部、河北省委省政府、唐山市委市政府等部门授予“老有所为精英奖”“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新华社等多家新闻媒体多次报道过他的事迹。  相似文献   

15.
少年豁然开朗,不再在乎那“一朵玫瑰”的去向和结果,开始勤奋地写作,播种更多的“花朵”.他相信:他一定会被不同的人所接受、喜爱. 一少年写了篇文章,自己十分满意,就将文章寄到晚报社,并告诉家里人,要给他们一个惊喜. 很长时间过去了,没有任何消息.少年很沮丧,母亲见状,乐呵呵地抚摸着少年说:“孩子,那篇文章写得很美,是我见过的最好作品.”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空余时间多,二是精力充沛。这是引起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对此,各国采取了许多措施控制青少年业余时间来预防犯罪。(1)利用多种形式引导广大青少年正确使用业余时间。在日本各地普遍建有“博物馆”、“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之类的设施。这些设施既富有趣味性、又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互助友爱的精神,广大青少年可以将自己的业余时间在各类不同的设施中度过,对于预防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各方面的配合下,青少年犯罪的问题已出现了稳步好转的局面。但是,在失足青少年中,犯两性罪错的比例却明显增多。其中失足女青少年表现得更为严重。陆朝钦、刘明芳、王汝椿、刘金才对上海市闸北区工读学校所作的调查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在做个案督导时,我请同事总结自己做个案的一点心得。其中甲社工说,她最近的一个个案是一位离开学校后便失去联络的失足青少年,后来甲社工通过网络再次联系到他时,他正因触犯法律而陷入官司。那位青少年表示,他出事时很想找甲社工商量,但因自己中途“溜号”又不好意思,而这时甲社工主动联系到他,令他非常感动,他感谢甲社工的关心,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在的困境。于是甲社工便觉得做社工最重要是“有心”,只有“有心”才可打动案主,令案主得到关怀及支持。  相似文献   

19.
心理、生理、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30例犯罪少年的调查分析张炳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相当复杂,有个体心理、生理的关系,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行为科学学会医学行为科学学会1990年组织上海市少年管教所、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市心理学会一些专家、学...  相似文献   

20.
张前 《老人世界》2014,(10):28-29
2002年秋日的一个午后,几个巴西少年悄悄爬上一辆火车的顶部,他们几个都是“滑板高手”。他们之所以冒险爬上火车顶部,是要在行驶的火车上练习平衡,以便让自己的滑板技艺更进一步。在这群少年当中,有一个13岁的巴西少年罗马诺,他是第一次玩儿这种致命游戏,因此,当火车开动的一刹那,他感到有些紧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