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互斥事件和独立事件是高中数学概丰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互斥事件与相互独立事件有如下关系:对事件A、B,若P(A)、P(B)都不为0,若A,B相互独立,则A、B一定不互斥;若A、B互斥,则A、B一定不相互独立;若A,B不相互独立,则A、B可能互斥也可能不互斥;若A、B不互斥,则A、B可能独立也可能不独立.对于事件A、B,若A、B至少有一个为不可能事件,则A、B也一定互斥,也一定独立.  相似文献   

2.
依照Bohnemeyer等(2007)宏事件特征构式应遵循四条原则:双向唯一性原则,宏事件关系原则,指称唯一性原则和单一向量原则。该理论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响。在介绍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宏事件特征理论可以作为英汉位移运动事件切分与表征对比分析的理论框架,在英汉位移运动事件的切分、表征、宏事件特征的取得、各构件的组合等方面的对比分析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鼓峰事件是1938年日苏两国军队围绕"满苏边境"军事要点的控制和边界走向归属问题在吉林珲春界山张鼓峰发生的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由于长期受到苏联史学观念的影响,以往我国学术界对这一事件的研究,大多是在预设框架和结论的基础上,以肯定苏军、批判日军为重心的战事史实介绍为主,很少有严格意义上的实证性研究。笔者以为,这场由日苏两国地方军队贸然发动,以争夺图们江地区战略制高点为目标,以打击对方局域军事攻击能力为核心的局部有限战争,在整体性质上体现出的是民族扩张主义、民族复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4.
依据系统功能语法定义的六种过程类型和“过程函数”(过程=限定+事件),过程的核心构件就是事件,因而存在六种过程(物质和意识、言语和行为、存在和关系)就会存在六种事件(物理和心理、言语和行为、存在和关系)。在复合过程中,一种事件构成另一事件的事态,引起事态化现象。事态化的结果形成两种类型的实际事件使用角色,即过程事件和事态事件。研究过程,事件是焦点;研究事件,事件之间的事态化组合是焦点。本研究聚焦物质事件的事态组合,分析物质事件内部的分化和重组,并且采用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作为语料来源,以BEGIN为例进行实证演示。希望借此更加深入地探究事件的功能语义研究。   相似文献   

5.
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是九一八事变前在东北发生的两起严重的国际事件,在由两事件引起的中日交涉中,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当局对日本采取隐忍退让、力避冲突的方针。张学良之所以采取如此方针,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国内内争未消的局面及其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所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张学良本人对日本和当时的国际格局的错误判断造成。这一方针不仅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加速了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力避冲突"最终也发展成为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不抵抗主义"。  相似文献   

6.
解析“媒介事件”的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界使用频率较高的“媒介事件”、“伪事件”、“奇观”和“新闻策划”等概念的内涵及其使用进行学理的梳理和辨析,认为这些概念之间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可以从两种理论范式的角度来理解:(一)真实事件→媒介化→媒介事件;(二)媒介化的动机→导演事件→媒介化→媒介事件。  相似文献   

7.
“帕内号(Panay)事件”是“珍珠港事件”发生前美日在华的一次最大冲突,这是美国对日本长期实行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美国对日本的退让妥协,决定了它在以后的美日交涉中处处被动,最终损害了美国自身利益与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8.
基于日本大地震后核电事故引发的抢盐事件,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突发性危机事件中社会群体轻信传言和恐慌的心理危机,并从政府、传媒等角度提出提升社会公信力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福泽谕吉与金玉均早有接触,并对金氏所主导的开化运动提供过支持,因此当金氏因甲申政变失败亡日时福泽对其提供了帮助的同时也表现出同情.金玉均被害事件发生后,对该事件福泽从最初推测为中朝所共谋转变为认定为朝鲜所为,同时以国际惯例为辞,对中朝两国对该事件的处理方法表现出不满.并且,福泽又将对该事件的评论延伸到了日本对朝、对华政策上,建议日本政府制定朝鲜政略与中国政略,并依此处理与中朝之间的事务.福泽对该事件的评论也从侧面印证了该事件与日本出兵朝鲜以及进而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并无实质上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美日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机制关系到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的公共安全、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对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相关法律机制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我国建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为阻止日本吞并辽东半岛,联合法德两国出面干涉。日本知难而退,放弃辽东半岛。这一事件反映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侵略中国问题上的斗争趋于激烈,同时也给远东国际关系带来了深刻变化,日俄争夺东北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冷战后,非洲国家的军费开支逐年增长,其常规武器的进口额也日益扩大,并在地区武装冲突中起了重要作用。美国和俄罗斯是非洲国家主要的武器来源国,其武器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非洲地区长期的战乱与冲突。美俄对非军售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及后金融危机时期,美俄为了拉动本国经济,积极拓展非洲军火市场。军售对军火出口国和军火进口国有着不同的意义。对美俄来说,对非军售既意味着丰厚的经济利润,又可谋求对非政治影响力。对非洲国家而言,美俄军售带来的并非和平、安全及经济发展,更多的是无尽的灾难和战争。中国对非军售以加强非洲国家国防,促进非洲国家与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为主要目的,但因种种因素的制约,中国对非军售仍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3.
美国为扩张远东势力,支持日本对俄战争,以打开俄国的"满洲""门户关闭"政策,乘机将其势力伸人中国东北.日、俄谈判期间,美国仍支持日本,以赢得日本的"好感",换取日本在"满洲"的利益.当<朴茨茅斯条约>尚未签订之际,美国便迫不及待地插手日本的"满洲"利益,实施购买南满铁路计划.当此计划遭到日本的阻挠后,美国转而在中国东北实施投资修筑锦瑷铁路、策划"满洲铁路中立化"等计划.为此,日、美双方在"满洲"利益的问题上产生了对立与冲突,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从而也充分暴露了美国称霸世界和日本独霸"满洲"的野心.  相似文献   

14.
巨文岛事件发生前,面对英俄在东北亚的争夺,福泽谕吉在对日本所面临的国际局势表现出危机感的同时,将朝鲜喻为夹在日本和外国间之"蒲团"。事后,他认为朝鲜应"联英防俄",将俄国看作是朝鲜、中国以及日本的最大威胁。并且,他还认为朝鲜的灭亡难以避免,表达了为了朝鲜人民可以"祝贺朝鲜之灭亡"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自由知识分子大都认为“西安事变”是“叛乱”,要求武力“勘平叛乱”。“九一八”以来,知识分子对国事的基本态度是,对日本的入侵要求和平谈判方式解决,对内部的军阀“兵变”却要求武力镇压。同“福建事变”时相比,国民党在1936年中,已经逐渐得到知识分子的普遍支持。他们认为中国政治秩序基本稳定,因此张学良以“逼蒋抗日”为由发动的“西安事变”,破坏了知识界所看重的“统一”局面。  相似文献   

16.
在俄欧能源贸易过程中,能源冲突与摩擦在所难免。俄欧在能源投资、能源过境运输、能源合同价格和能源市场开放等领域都有冲突或摩擦。俄罗斯与乌克兰能源问题是折射俄欧能源冲突的棱镜。俄欧能源冲突应对机制包括启动能源对话、利用能源危机预警机制、求诸《欧洲能源宪章》、提交仲裁委员会、诉诸国际法院等。建设俄欧共同能源空间是解决俄罗斯与欧盟能源冲突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沉默作为非语言传播符号具有依附性和多义性的特点,它使得沉默天然具备规避冲突的特质。危机事件的巨大破坏性使各种冲突在短时间内变得集中而剧烈,作为策略性的沉默在危机事件管理中形成了诸如背离、辩护、强化等有利于冲突规避的机制。但同时,沉默的管理策略因危机事件的特殊性会导致一些风险的存在,诸如相关人物和政府部门之间的神秘性和对事件处置的不确定性,在公众中形成被动的人物和政府部门形象,导致危机事件管理过程中的错误决策。  相似文献   

18.
徐世昌与清末东北军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世昌主持东北军事事宜两年间,采取了组建新式编制军队、建立近代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边务巩固国防等一系列措施,对三省军事进行了全面改革。凡所举措,虽然推动了东北近代军事和教育的发展,且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日俄的侵略,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东北地区军事上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19.
1968-1972年的国际大环境依然是美苏冷战在继续。在远东,1968年1月,苏联坦克部队进驻蒙古。1969年3月,苏军入侵中国珍宝岛。苏、日继续为“北方领土”问题争执,苏联称日、苏“领土问题已经解决”,但日本的当权者一再要求苏联归还“北方领土”。影响日苏关系的因素错综复杂,1972年1月,苏联外长访日表现出的对日友善是为了在外交上牵制中国,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1972.2)与日中关系正常化(1972.9)表明苏联未达到联日孤立中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中国积极倡导新型的合作安全观,并与俄罗斯、东盟积极构建地区多边合作机制。与此同时,美国也分别与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加强或保持了双边军事同盟关系。由此,东亚地区至少在战略形势上出现了以中、俄、东盟与美、日、韩为主要力量的地缘政治权力分配格局,这种结构性权力分配模式是导向均势还是霸权,决定了东亚地缘政治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