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民族,在今天炎黄子孙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这一方面表现在中华民族母体——中国大陆民族团结,政治、社会秩序稳定,人心思治,正为祖国的富强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另一方面表现在分离母体的民族支裔——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对大陆向心力的增强.现在中华民族已形成了一个以大陆为轴心,具有极大聚合力的民族大家庭.这无疑是依托于祖国改革开放政策、现代化建设成就和综合国力的上升;但是,民族凝聚力反映的是一定时期中民族内部的结合状态,是民族主体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激荡的产物,而民族主体因素的核心是民族文化精神.因此,中华当代凝聚力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现实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当从民族文化特征与社会条件的相互关系中来分析和观照中华当代凝聚力.  相似文献   

2.
国家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任何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都必须增强国家凝聚力。在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主要是由三种力量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整体合力,即中国共产党的聚合力、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力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中国共产党的聚合力是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形成和发展的坚强核心;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力是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是当代中国国家凝聚力形成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3.
由张磊、孔庆榕主编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学》这部佳作的问世,是对一门正在兴起的新学科的可贵探索,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新硕果,极为值得祝贺和赞赏!这部佳作在理论建树和学科创新方面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自从广东郑群先生首倡研究中华民族凝聚力以来,已有十年之久的历程,除了发表了一大批研究论文,还出版了有较大影响的《中华民族凝聚力论纲》和《当代中华凝聚力》等专著。相较而言,这部《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更具有新学科的本色。主要表现在:一是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地提出和分析了中华民族凝…  相似文献   

4.
由广东学者发起并在全国产生巨大反响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系列研讨,取得了许多个人瞩目的成果。肖君和先生撰写的论著《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是其中的力作之一。该书作为探寻中华民族灵魂的王卷本大型学术专著《华魂》第一卷,共24万字,已于今年5月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肖著的最大特色,在于运用系统论、协同论等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深层结构作了系统的探索。作者在“序”中提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实体”,是一个“个别事物”,这一观点是深刻而有独到之处的。因为,把中华民族凝聚力认定为一个“实体”和“个别…  相似文献   

5.
弘扬中华和合文化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基础和思想基础。弘扬和合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脉和灵魂,更加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更加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新表达,中华优秀法律文化为建设法治国家奠定坚实法律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奠立在深厚文化自信基础之上的,蕴含着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神特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文化强国,需要在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下,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悠久的中华文明是独具特色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中华法律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创新发展之源,“和而不同”的中华文明涵养人类文明形态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由孔庆港、李权时任主编、集广东众多学者之力而成的《中华民族凝聚力论纲》(以下简称《论纲》),是一部很有学术理论价值的著作。它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对象、古代一近代一现代的历史发展过程、与社会结构诸因素的关系、它的内容、作用、功能以及未来走向等方面,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很有说服力的新观点。就一个民族而言,在她存在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一定受到过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解释民族凝聚力,是学术界众说纷法、歧异颇大的一个问题。《论纲》的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中华民…  相似文献   

8.
中华元典重史传统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将《诗》、《书》、《礼》、《易》、《春秋)等原创性典籍称之“中华元典”,试图探讨中华元典所包蕴的基本精神之一——迫先祖,重史范的传统。在中华元典系统中,其本根性不亚于“尊天”观念,而与人文传统密切相连的,是“敬祖”意识,以及由此推演出来的“重史”传统。尊天、法祖,尚人文、重史乘,构成中华元典精神的主动脉,显示了中国式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华传统文化“和合”理念是关于世界“和合”生存发展的理论、规律、原则和方法的知识系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中华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域和全部历程,包含世界“多样性统一”和“冲突与融合”基本存在方式,以及系统构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合”理念的形成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生产方式、文化传统、时代使命和杰出人物等深层原因。“和合”理念无论对新时代中国还是世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中国创造了继承和创新“和合”理念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0.
<正>探讨中国道德建设,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这不仅关涉到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传承问题,更关涉到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发展的方向问题。面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现实需要,近期天津市伦理学学会召开"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转换与创新"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就此主题进行了探讨,现综述如下。一、传统美德的现代转换与创新是时代需求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漫长发展涵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既造就了中国灿烂的物  相似文献   

11.
符倩 《南方论刊》2022,(4):32-3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要求,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论述指出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这既是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守正创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为新时代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之“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国内理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致认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经典文献。笔者近来结合国内理论界发表的大量论文,反复学习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思想的论述,认为“三个代表”不仅仅是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大思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保持先进性和不断巩固执政地位的纲领性文献;同时也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和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全面振兴的实质所在。首先,“三个代表”使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建构性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世界性视野、进步史观、主体观等方面高度契合,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提供了思维通道。提出“两个结合”,强调“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原创性贡献。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是广义的历史、文化与文明观的解放,其意义在于:建立自塑的历史、文化与文明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性、结构性、建构性元素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塑造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一步树立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再次确立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世界地位。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华民族凝聚力,以及如何增强这种凝聚力,涉及一系列的基础理论问题、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它包罗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的范围很广。但我们既然立意要开拓这个新的学术领域,就势必要逐步明确其特定的对象和范围,明确其研究方向。这次会议,我们提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主题,就试图从长远出发,从根本出发,揭示今后研讨的基本线索和主攻方向。下面,我谈一些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 (1)这是一个具有内在因果联系和完整统一性的主题。“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这一完整主题的出发点和前提,“振奋民族精神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则是基本的落脚点和归宿。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凝聚力赖以生发形成的最重要的基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以血缘、地缘为依托,以优秀文化为纽带,在为共同利益的斗争中形成的对民族整体的吸引力、向心力以及民族个体成员之间亲和力的综合反映。对中华民族凝聚力作深入探讨,对于增强民族团结、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从98’抗洪看中华民族凝聚力98’抗洪抢险波澜壮阔,气吞山河。其规模之大、险恶之峻、牵动面之广、动用人力财力物力之多、耗时之长,均为人类抗灾史上所罕见。它展现了中华儿女不畏艰险、奋力拼搏的英雄气概,将中华…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本观、人类命运观以及辩证法思想等方面有着天然的文化亲和性,这种亲和性为二者的紧密结合创造了前提条件。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牢固树立正确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理论凝聚力是在对当代中国的思想整合过程中形成并强大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在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同时 ,也继承了它的凝聚力 ;邓小平同志的人格影响力是其理论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有一个自觉、完整、系统追求的理想人格,这个理想人格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要求的统一中去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重视与追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共产党人理想人格的认识与揭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魂”;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共产党人的政治要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体”。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体”只有在“根”与“魂”统一的人生实践之中才能真正立起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两个相结合”之间的相结合,为塑造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与转化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这是继党的二十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新的价值判断,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文化使命的清醒认识和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规律性把握,内蕴深刻的认识论、方法论思想,具有独特的实践价值。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党的创新理论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革命性品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贯通;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自信思想基础,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赖以立足的实践场域;在深化践行“双创”思想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易》、《诗》、《书》、《礼》、《春秋》等“五经”称为“中华文化元典”,其间包蕴的精神内核可称为“元典精神”。中华元典精神有多方面表现,笔者以为,“循天道,尚人文”是其基本路向。特论述如次。人类在跨入文明门槛的初级阶段,还保持着对自然母体的直接依附,从而形成起源决定论的哲学思考,正是在这种“推原思维”发达的时段,世界各主要文明民族纷纷制作的文化元典,提出了各自的宇宙生成模式和人类起源模式,而在这种模式中,透露出各民族运思方式的特征和走向。中华元典提出了卓尔不群的宇宙生成模式,显示了中华先民深邃而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宇宙生成模式的显著特色便是:既不否定神创说,而神创说又没有获得充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