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网络时代学校法制教育:挑战、机遇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网络给高校法制教育的模式、内容和形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做好网络时代的高校法制教育,必须把传统法制教育体系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加强网络法律与网络道德建设,开发有中国特色的法制教育软件与网站,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法制教育队伍。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工作者要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为实现这一目标,艺术类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目前,艺术类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着校方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学生自身对法制教育兴趣不大等问题,教育部门应从提高管理层的认识、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以吸引学生等几方面着手,改进艺术类高校法制教育状况。  相似文献   

3.
高校日常法制教育,既影响着"总体性的人"的培育,又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法治精神基础的奠定。探讨日常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是要超越传统法制教育的知性化、工具化模式,找寻日常法制教育的自省与变革之路径。而以法治文化教化与文化启蒙作为日常法制教育的核心价值,将日常法制教育的生活化品性作为其内容要旨,注重与日常道德教育相融合,日常法制教育才可能充分展示其素质教育内涵,承载起促动社会文化转型和培育具有现代法治精神的"总体性的人"的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高校法制教育现状及原因的分析,指出了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拓宽高校法制教育的渠道以及改革高校法制教育的具体措施和考核方法.  相似文献   

5.
自1986年以来,中国便已开始实施全国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经过27年的法制宣传和教育,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又因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是国家人才储备的重要来源,所以对大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分析高校法制教育的意义和现状入手,进而探究高校法制教育当前的困境和原因;并从高校行政管理、教师、就业和法制教育载体的创新等角度提出对策。高校开展法制教育意义非凡,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传统道德“整体性”与现代道德“个性性”的价值观 ,并提出了当前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文化素质教育 ,观实的舆论导向 ,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小说人物的伦理道德考察,是建立在道德与伦理相区别的理论前提之下的。伦理是民族意识中的主要构成因素,而道德却是指个体对伦理普遍原则的主观的、自觉的行为或意识。新时期小说人物伦理与道德的复杂关系,表现为道德的多向性。就表层次考察,主要有向传统伦理观念贴近、认同以及与传统伦理观念相冲突两大倾向,在每一倾向之中,又有深层次的极其复杂的文学思潮动因和道德评价的多向性。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大持点是对道德的关注。五四时期文学的道德关注主要体现了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全盘否定;救亡时期文学弘扬了民族优良道德;新中国成立后,对无产阶级革命道德的弘扬和对社会主义道德的倡扬成为文学的主流;新时期文学的道德关注既体现为对传统道德观念的重新审视,又体现为对多元文化碰撞中现代道德的探索和建构;后新时期文学则出现了躲避崇高、道德保守主义、世纪末情绪和寻找精神家园现象。  相似文献   

9.
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法制教育的论述,首创性地将公民守法的法律义务转化为道德义务,这是我党对法制教育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法定义务既具有法律性,也具有道德性,成为道德义务;法定义务的自觉履行是守法的道德要求,在我国有其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建设的背景与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公民的守法精神。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指明了方向。新时期的青少年法制教育要增强紧迫性,明确总体要求和实施步骤,强化综合保障措施建设,不断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1.
"德治"和"法治"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新时期在进行"依法治国"的同时强调"以德治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一方面要正确对待传统的"德治",需对之进行"扬弃";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以德治国"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和领导干部,道德建设需从之着手.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儿童价值观教育历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内容体系。这一体系中有积极、合理的成份,也存在消极、糟粕的东西,这为清末民初中小学传统价值观教育的传承与变革创造了重要的文化条件。清末民初中小学价值观教育在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背景下,传承了“以孝为先”“忠恕之道”及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的传统价值观教育优良传统,也摒弃了愚忠、愚孝的腐朽教育内容,同时吸收了西方近代公义、公德、权利平等、遵守法律等德育元素。清末民初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传承与变革一方面深受儒家道德与教育传统的影响,当新的价值观教育思想与实践产生时,传统儒家道德与教育传统依然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引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动,而文化异动与价值观变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传承与变革。此外,近代先进思想家、教育家对中国传统道德和文化理念的反思以及对西方道德与文化的审视也推动了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相似文献   

13.
"德刑并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当前我国的治国方略,应当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德治的紧密结合.道德建设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社会成员,在治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德治是完全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既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又继承和发扬了我党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优良传统.实施"以德治国"不会影响"依法治国",也不会导向"人治".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中国传统法律时,应基于整体性法学观,正确认识德、礼、法三者的关系,把握中国传统法律之伦理本质。中国传统法律伦理化,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促进了古代中国的国家统一与政治稳定,但因与现代政治所追求的正义、权利、自由、自治、民主、平等、宽容等价值格格不入,客观上阻碍了中国的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行政腐败日趋蔓延。因为"权力"与"市场"存在利益交换的空间而法制又不完善,同时又放松了对掌权者的思想道德教育。要防止行政腐败,单纯依靠法律是不充分的。道德是法律产生的基础和价值评价坐标,在道德天平失衡的情况下,法律将形同虚设。因此,"依法行政"绝不能取代"以德行政"。建设现代中国的行政伦理,有必要借鉴我国古代丰富的"伦理政治"思想以及西方国家的行政伦理建设思想与经验。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要注意区分只有代表进步生产力的法律和道德才能作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依据 ;防止以德代法或以法代德 ;当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时 ,要以法律为主。要进一步完善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 ,创造良好的法治和德治环境 ,加强对公民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历史,总结每一阶段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与不足;分析了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与当前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提出今后的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应结合时代发展,围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目标构建课程内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时事政治、法律基础等课程。  相似文献   

18.
民族特性与德育——德国、日本德育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德国、日本德育共性研究看 :一方面 ,德育体现出本民族的特性 ;另一方面 ,本民族的特性通过德育而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认为二者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这既是对历史上人治的否定,也是对西方法治缺陷的克服.是在继承人类历史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德治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治国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20.
道德的法律化是中华法系一个重要特征,其实质是通过儒者的活动把儒家的伦理道德转变为法官审判的依据或法律条文。从零星记载的汉律条文中可以窥见:在汉代,这一现象已经渗透到立法、司法中。立法方面表现为对"孝"、"尊老爱幼"及家庭伦理等基本原则的维护;司法方面,表现为"春秋决狱"。此后,在汉律影响下,传统道德继续其法律化进程,至《唐律疏议》的出现,则标志着这一过程的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