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近代经济伦理思想的转型及其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经济伦理思想既受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影响,使之带有特殊社会形态的印记。同时又受到近代西方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说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的经济伦理思想里带有西方资产阶级经济伦理的范畴和命题。在德、利关系问题上,一改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以“主、从”关系来看待德与利关系,而主张德、利一致。在“仁”与“人”关系上强调民众是经济的根本目的,反对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只主张“仁义”反对“人欲”的观点。认为权利平等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封建礼教则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经济伦理思想还坚持管理与伦理融通一起来管理天下,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日本觊觎的对象。"满洲问题"或"满蒙问题"作为日本"大陆政策"的重要一环,不仅成为日本制定国防方针的议论对象,而且学术界、知识界也展开了对这一地区的研究和宣传。在经过日本军国主义意识形态的洗礼之后,占领中国东北在日本完全变成"正义"之举,侵华战争也变成了"圣战"。学界对近代日本"满蒙问题"的发展线索及"满蒙观"的形态与变化虽然有一些研究,但是中日双方就这一问题的相互论争,还有许多史料可以挖掘。通过研究和分析双方相互论争,可以看清中国学者在主权问题上的一贯坚持和日本御用学者如何歪曲事实、变本加厉的变化过程,有利于我们认清近代日本的政治生态与学术生态的复杂关系,加深对内藤湖南、尾崎行雄等历史人物的多面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天皇主权说"与"天皇机关说"是近代日本为了解决具有浓厚封建性、宗教性的天皇制政权与近代以民主主义、自由平等为标榜的国家主权理念之间的矛盾出现的两种理论倾向。尽管双方在主权所在等问题上的观点截然对立,但对国家人格、国体特别是日本国体精华等问题的态度基本一致。在这两种学说的激烈论争中酝酿产生的西田哲学国家观试图以"矛盾的自己同一"的辩证法和"历史的世界的自己形成"原理消弭天皇与国家在法理上的概念区分。从"天皇机关说"论争双方和西田哲学国家观的理论解构入手,可以总结出日本近代国家思想具有的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关于淝水之战性质的论争,近年来为学术界瞩目。本文作者认为这次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北方的前秦封建王朝对南方的东晋封建王朝进行的一次兼并统一战争,而不是氐族对汉族进行的“民族征服战争”或“民族侵略战争”。作者不以东晋为“正朔”之所在,也不以前秦为“僭伪”、“异族”和“外国”。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作者给苻坚以肯定的评价,认为他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作者认为把中国古代历史范围内前秦对东晋的兼并统一战争和近代世界史上帝国主义瓜分掠夺殖民地的兼并战争相提并论是不正确的。对于淝水之战的讨论,究其实质是如何正确处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但讨论的意义却超出了它本身的范围。因此,学术界对之予以重视就不是偶然的了。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军事史上,近代日本军队以野蛮强悍著称,这其中封建武士道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把封建武士道改造为近代军人意识构成了近代日本军事史上的重要内容.《军人训诫》和《军人敕谕》的制定与颁布,使传统武士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为近代军人意识,最终成为支持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政策的精神支柱和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6.
明治维新之后,在建立健全近代资产阶级法制的过程中,围绕着民法的制定与实施,在日本法学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史称“民法典论争”。这场以维护封建家族制度的保守势力最终取胜为结局的论战将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性暴露无遗,清楚地告诉人们,明治政府的官员们大部分是改良者而不是革命者,他们并不想摧毁日本的社会结构,而宁愿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封建的、落后的家族制度不仅不能破,还要巩固、加强,这就是民法典论争的耐人寻味的结局。本文试通过对民法典论争的阐述,揭示日本近代家族制度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中西伦理思想比较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是个热门话题,其中包括中西伦理思想比较研究。这种研究首先有个如何比较的问题,因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属于封建社会形态的伦理思想,而西方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三种社会形态及其相应的伦理思想。因此,比较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欧洲中世纪伦理思想比较,这是同一社会形态下的伦理思想比较研究,也可以把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欧洲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伦理思想比较,这是不同社会形态伦理思想比较研究。本文着重这种比较研究,在必要时涉及古希腊奴隶社会的伦理思想,作为四方近代伦理思潮的渊源而提及,之所以这样做,是由于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潮对中国影响最大和最直接。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手工业一直是中国农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但近代以后,在机器工业产品的冲击下,一些手工业开始解体乃至消亡。如何看待家庭手工业的现状和前途,始终是社会各界非常纠结的一个问题。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争论最为激烈。大致说来,主要有四种意见。只有第一种意见主张手工业必然解体,发展机器工业才是正道,而其他三种虽然也认为家庭手工业很难与机器工业相竞争,但仍主张予以保留,只是这三种意见又各有侧重的角度。以上各家的学术背景、政治观点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是相反的,但对家庭手工业的看法却与此并无必然的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学者与非马克思主义学者既有不一致的地方,也存在着共识,那种以政治意识来划分阵线的做法,在此问题上并不完全见效。这一时期的论争,具有重要的经济思想史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史学》等著述,高呼"史界革命",随即兴起"新史学"思潮,推动中国史学向近代化转型,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新史学"思潮形成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背景下,以历史进化论为思想基础,以批判传统史学而破旧立新,不可避免地带有理念上的局限性,对传统旧史学的批判也有偏激的一面,但不应据此加以全盘否定,更不能因此一味攻击《新史学》的理论基础——历史进化论,从而否定近代新史学取得的超越古代的进步成就。评析梁启超及其《新史学》,是关系到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学的大问题,应当引起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0.
以戏剧为方法:身份的重建与呈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在此前的半个世纪中,日本人以"圣战"、"大东亚共荣圈"等名义,向中国输送了大批移民和军人。日本投降后,约300万日侨日俘从中国回到日本。[1]在后方看似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如何使日俘的内心从恐惧猜疑转变为信任感激,并为和平作出贡献,成为中国军民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戏剧/表演不仅仅是一种隐喻,也包括对于人类情绪的重建与整合,戏剧思维和戏剧功能对身份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60年代之后,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成为当代伦理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在德性伦理思想的复兴中,主张理论化的德性伦理思想与早期反理论化的伦理思想有着重要的区别.努斯鲍姆等人认为,自近代以来,德性的失落与现代道德哲学中理性没有真正地充分发挥其本来作用直接相关.他们就此批判功利主义,力主伦理理论化的思想,开创了理论化的德性伦理思想的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一九二八年,我国曾发生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如何看待与估价这场重要论争,历来见解不一。尤其是在“四人帮”肆虐时期,更把这场论争搞得面目全非。本文着重就鲁迅与这场论争的关系,谈些不成熟的看法。一这场论争是从一九二八年正式展开的。但早在一九二三,二四年间,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等早期共产党人就提出了“革命文学”主张,指出作家应投身革命实践,“做脚踏实地的革命家”,培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文化论争,随“西学东渐”而发生。自近代以来,这场文化论争更是高潮叠起,热闹非常,它伴随着中国走过了上百年的历程,其漫长、深刻、复杂和激烈为中国文化史上所仅见。时至今日,这场论争仍为学界乃至社会各界所关注。 决不要误以为这种文化论争仅仅发生在中国这块历史文化悠久的土壤上。如果借助世界历史的宏观视角我们便可以发现,同类性质的文化论争与冲突实际上在世界的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的发生过。日本,早在开埠之前就有兰学与官学之争,开门论者与后期水户学派的分歧。明治维新后又有主张“脱亚”论的欧化派与强调民族本位的政教派的对抗。在印度,类似的论争也很激烈,泰戈尔与甘地对西方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学术界长期存在着一种对民族与国家概念及两者之间关系的论争。通常认为民族是"国家存续之唯一合法基础",并由此衍生出"各民族有自决建国之权"。正因为"民族"与"国家"的概念紧紧相连,因而"民族主义"作为现代国家理论的基础备受追捧。尤其是一些非西方国家,更因民族主义提倡"各民族有自决建国之权",而将其作为摆脱西方国家殖民统治、追求独立建国的理论依据。然而"民族主义"终究只是西方学者结合本地区情况提出的一种理论,如果一味将其照搬到东方世界的具体环境下,是否会出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情况?该文从历史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5.
讨论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前提是确认前近代中国的社会形态.近大半个世纪以来的流行说将中国前近代认定为"封建社会",此说不符"封建"的古义("封土建国"),也不符"封建"(feudalism)的西义(封土封臣、人身依附),并且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封建观相悖反.中国前近代社会形态的表述应为"宗法专制杜会".中国杜会的近代转型所立足的历史前提为此,而不同于西欧、日本的"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6.
道家伦理思想的精神实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家伦理思想是不是一种非道德主义或道德虚无主义,涉及到对道家伦理思想基本特征和精神实质的认识与把握。深入研究道家伦理思想,人们会发现,道家的伦理思想并不是一种非道德主义或道德虚无主义,而是一种主张“道法自然”并将自然界定为素朴率真和少私寡欲的特殊的自然主义伦理思想,一种强调尊道贵德,崇尚为而不恃、功成弗居的真正的道义论伦理思想,一种反对道德形式主义、主张纯化道德动机的深邃的实质主义伦理思想。道家伦理思想包含着不少可供我们批判继承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地方主义·军事主义———近代中国军阀政治探源高海燕对于中国近代军阀政治形成的原因,至今仍有两个问题存在争议。其一,为什么民国初年会建立军人政权;其二,为什么中国的军人政权是由许多军阀分别控制的,而不是像亚洲、非洲、南美等一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  相似文献   

18.
近代日本伦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以批判日本封建社会末期即德川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伦理思想为其理论前提的。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将军家康祖孙三代都大力扶持林罗山(1583—1657)的朱子学派。他们把一些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规范合而为一,如用天地上下的关系证明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主张以“五伦道德为贯通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永恒不变的真理,从而把当时的封建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加以绝对化。”儒家伦理思  相似文献   

19.
蒋洁 《广西社会科学》2007,(12):189-192
西方科技伦理思想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西方古代科技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肯定科学技术的价值,重视科学技术的功能;初步探讨科技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提出科技道德准则;重视科学家自身的道德修养。西方近代科技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强调科技道德并非起源于宗教道德;剖析科技与道德的关系,提出统一、对立、分离三种观点;提出求实精神、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等科学精神;进一步校准科学道德准则。西方现代科技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探讨科学家应肩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规定科学技术领域的道德要求。西方科技伦理思想的特点是:较早提出科技人员的道德问题;十分注重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特别强调价值中立的科技伦理观。  相似文献   

20.
王船山政治伦理思想是明清之际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思想发展的新成果。在治理思想上,王船山创举式地体贴出"治统"范畴,以"治统"和"道统"的辩证关系,解决了政权"合法性"问题;在政治理念上,王船山从儒家德治传统出发,大胆地呼吁"许之以民主可也",开创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之先河;在治理形式上,王船山反思了君主专制的弊端,提出了"环相为治"的权力平衡机制,"虚君"、均权、监督的思想也成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源泉。王船山的政治伦理思想,以其特有的理论光芒,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思想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