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P2P技术的基本特点及其网络结构进行了介绍,对P2P技术的业务模式和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张楠 《决策与信息》2009,(11):78-79
近年P2P技术发展迅猛,打破了传统的以服务器为中心的互联网格局,在知识产权领域也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侵权与反侵权的较量。本文分析了P2P网络技术的特点,用户和服务商的行为,概括了国内的侵权理论和立法状况,对P2P技术的发展和知识产权的保护突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P2P已经彻底统治了当今的Internet,然而,P2P病毒防御技术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如果P2P网络病毒大规模暴发,其影响和破坏将是巨大的。本文针对病毒文件的传播,充分考虑网络的诸多因素,如用户到达率、在线(共享)时间、网络节点免疫力等对病毒文件传播的影响,并通过P2P网络仿真工具——PeerSim进行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4.
姜锐 《管理科学文摘》2009,(22):114-114
本文主要介绍了P2P实时流媒体分发系统实现过程。在分析了流媒体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对影响P2P流媒体系统性能的关键技术和实现P2P实时流媒体分发系统面临的挑战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电子商务目前已成为一种广泛采用的交易方式,但是日益增加的服务器性能难以满足运行要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来,P2P电子商务正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子商务模式发展起来。伴随着其日益发展,信任安全问题也逐渐显露。这一点不论是于电子商务,还是于P2P技术本身都是亟待解决的。  相似文献   

6.
浅谈P2P网络技术的典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2P或称为对等联网.目前人们认为其在加强网络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换、分布计算等方面大有用途.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P2P网络技术的典型应用.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的P2P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难免存在种种问题,应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和监管方法,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作者在借鉴美国P2P发展模式与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协同理论对P2P借贷进行了系统分析,讨论了P2P借贷系统中借款者市场系统,出借者市场系统,P2P借贷平台系统以及监管系统四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论证了P2P借贷系统协同发展的基础,证明了中国P2P借贷的生存之道便是协同论下加强监管,最后针对中国P2P借贷缺乏监管提出了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当前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对网络借贷平台所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阐述,每种类型的风险及风险规避进行了具体和详细的分析,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与其风险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P2P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已经开始受到重视,有许多专家和技术开发组织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目前基于P2P的电子商务的信任模型不断涌现,各个专家学者所提出的信任模型的不仅角度各不相同,而且模型所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和丰富。本文选取了基于群组的P2P电子商务信任模型进行研究,通过理论分析,笔者发现基于组群的P2P电子商务信任模型在信任值的量化的准确性、信任值维护的安全性以及模型实施的复杂程度、对恶意行为的危害范围和抑制程度等方面都优于其他常见的P2P电子商务信任模型,笔者建议应该尽快地将其应用到现实的电子商务中去。  相似文献   

10.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运营模式及风险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产物,P2P网络借贷平台以其独特的优势满足民间借贷需求,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呈现“爆炸式”增长。此文在介绍国外P2P网贷平台运营模式的基础上,对国内众多P2P网贷平台进行探究和分类介绍;分析了国内P2P行业存在的风险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P2P平台为研究对象,对目前行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要多层次安全监管,紧扼行业要道,运用全面安全管理的方法,保证P2P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冯博  叶绮文  陈冬宇 《管理科学》2017,20(4):113-126
P2P ( 个人对个人) 网络借贷是指通过网络借贷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个人与个人或小微企业间的小额信用借贷交易. P2P 网络借贷作为全新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受到商业界的高度关注,而且发展成为学术研究的国际前沿领域. 对 P2P 网络借贷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具体从影响借贷交易的信息因素、羊群效应以及社交网络等 3 个方面分析了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脉络. 因为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 P2P 网络借贷交易市场,所以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境和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P2P(个人对个人)网络借贷是指通过网络借贷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个人与个人或小微企业间的小额信用借贷交易.P2P网络借贷作为全新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受到商业界的高度关注,而且发展成为学术研究的国际前沿领域.对P2P网络借贷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具体从影响借贷交易的信息因素、羊群效应以及社交网络等3个方面分析了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脉络.因为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P2P网络借贷交易市场,所以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境和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P2P网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模式之一,是一种网络化、突破门槛和地域限制的投融资活动。然而,P2P网贷行业在经历了疯狂的扩张之后,风险和弊端开始显露。该文立足于P2P网贷平台,研究网贷行业目前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而对我国P2P网贷平台及相关监管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杨丹 《科学咨询》2007,(15):37-38
本文对P2P技术的基本特点及其网络结构进行了介绍,对P2P技术的业务模式和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互联网P2P平台公司的健康经营模式,通过查阅文献等方法,对"拍拍贷"、"人人贷"、"陆金所"等较成熟的公司经营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拍拍贷"平台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对其经营模式及特点进行研究,并从完善借入者信息、加强对借入者的信用约束等方面为如何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邓春生 《中国管理科学》2021,29(11):134-145
由于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监管措施缺位、制度设计不完善等问题,近年来我国P2P借贷违约事件频繁发生。为了挖掘P2P网贷行业问题产生的本质机理,并考虑到P2P网贷行业运行是一个多参与主体的博弈过程,本文建立了监管机构、P2P平台和借款人之间的三方博弈复制动态模型。然后,我们将该复制动态模型的演化稳定策略分析问题,转化成一个非线性系统关于平衡点的稳定性分析问题。接着,基于非线性系统稳定性理论,我们首先发现对于三方博弈模型不能简单运用雅可比矩阵的迹和行列式来判断稳定性;然后,对不同情况下的演化稳定策略进行了详细讨论,并得出结论:如果违约借款人在面对合规经营的P2P平台时收益为零、监管支出小于监管收益以及监管机构对违规经营P2P平台的惩罚力度足够,则监管机构、P2P平台和借款人100%都会收敛于监管、合规经营和守约的策略。另外,本文给出了确保期望演化稳定策略的惩罚力度下限的具体值。根据该数据,监管机构可以设定一个相对温和的惩罚力度,让作为金融创新模式的P2P网络借贷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最后,根据相关的假设和得出的结论,完善P2P网络借贷监管制度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①违约借款人在面对合规经营的P2P平台时收益为零;②降低监管成本;③增加监管收益;④加大对违规经营P2P平台的惩罚力度;⑤降低违规经营P2P平台的额外收益;⑥降低合规经营P2P平台的运营成本;⑦提高P2P平台长期合规经营所获得的额外收益。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一种组合式建造P2P系统的方法,并详细描述该方法的六个步骤。是在P2P系统应用向更广泛领域伸展的形势下,实现P2P系统的高稳定性、高扩展性、高适应性。可以应用于多类较大规模的复杂对等网络。有助于扩展P2P系统应用范围、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时大规模文件共享系统,对我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各类应急系统与决笺系统建设、老的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扩充将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程灿 《经营管理者》2015,(9):32+397
进入2015年,一方面是要求政府对P2P平台加强监管的声音呼声四起,另一方面提现困难、平台跑路的报道不绝于耳。P2P平台在号称“监管元年”的头三个月里,依然延续着混乱与无序的生存方式。本文从资金流向出发着重分析P2P平台的资金池风险和假标风险,从目的、原因和防范等方面对困扰投资者的资金池问题和假标问题加以剖析,揭示P2P风险控制的死结所在。  相似文献   

20.
李四杰  郑斌 《管理科学》2022,25(7):29-40
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本文以实现可持续供应链为目标,在考虑消费者细分的情形下研究P2P二手产品市场(即个人二手产品市场)存在时的以旧换新策略,并探讨了交易费率对企业开通P2P二手产品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P2P二手产品市场出现后,企业的市场销售策略受到市场客户比例和老客户复购率的影响,企业并非一定降低新产品价格和以旧换新折扣;但是,新产品的需求总是减少,以旧换新需求受到旧产品残值的影响.此外,当老客户复购率较低(或者复购率较高且旧产品残值较大)时,P2P二手产品市场总会损害企业收益;但当老客户复购率较高且旧产品残值较小时,P2P二手产品市场反而对企业有利.最后,通过数值分析,当P2P二手产品市场存在交易费时,是否收取交易费以及交易费率受到老客户复购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