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史上,由"现收现付"的旧体制向结合"统账结合"的新体制转变过程中,出现了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首先简单讲述了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含义及形成背景,紧接着分析了解决隐性债务问题的必要性,并着重对我国养老保险隐性问题的解决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出通过多种渠道补偿养老保险隐性债务。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形成、规模及补偿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当前化解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合理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形成、规模及补偿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当前化解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合理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我国养老保险近几年来当期收入不抵支出,"空帐"问题严重.同时,由于从现收现付制转向部分基金积累制,又产生了巨额的隐性债务,且两者都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本文从"空帐"与隐性债务产生的背景出发,结合一定的数据,分析了当前两者的现状及关系,并提出了解决"空帐"与隐性债务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养老保险近几年来当期收入不抵支出,"空帐"问题严重。同时,由于从现收现付制转向部分基金积累制,又产生了巨额的隐性债务,且两者都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本文从"空帐"与隐性债务产生的背景出发,结合一定的数据,分析了当前两者的现状及关系,并提出了解决"空帐"与隐性债务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隐性债务问题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前人精算测算模型基础上,指出其在数据选取、参数设定、最新制度应用等方面的不足,从三个方面扩展了精算测算研究:结合最新法规对测算模型进行完善,考虑了未来工资增长率与历史工资增长率的区别,修改了养老金调整系数;在测算模型中考虑了过渡性养老金与基础性养老金领取特点的区别;利用最新、最合理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研究本文发现,保持合理的工资增长率水平与利率水平可以保证隐性负债规模实际可控,确保隐性负债占财政收入和GDP比例在安全线以内。为此,本文建议:维持温和的工资增长,保证隐性债务不过高的同时兼顾社会福利的提高;尽量提高社会养老金运作的投资收益率,但同时应当权衡提高收益率的成本与其降低的隐性债务之间的利弊。  相似文献   

7.
张晶 《科学咨询》2008,(23):16-16
本文追溯了隐性债务形成的历史缘由,分析了隐性债务的涵义,给出了其规模测算的精算模型,并探究了影响测算结果的因素,为隐性债务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祝昕 《经营管理者》2013,(29):91-91
我国地方政府负债不可避免,而隐性负债又极易引发财政风险,本文在基于我国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严峻态势的基础上,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种类进行了阐述,审计署统计数字分析了当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否能缓解地方隐性债务发生,文章以2013—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地方隐性债务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与地方隐性债务风险呈倒U型关系,且这种倒U型关系在东部地区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在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双重倒逼及地方政府官员机会主义的驱动下,地方政府官员通过融资平台、PPP"马甲"等形式进行违规举债,造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不断提升。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难以治理,就在于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隐匿性,而区块链技术公开、透明的特征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治理提供了积极的技术支撑。应增强预算部门数据统计能力,有效控制隐性债务规模;强化监督部门财政监督能力,促进多元监督局面形成;优化政府与社会合作,保持社会资本的良性运转;提升地方政府税收征管能力,完善地方政府财政体量。  相似文献   

11.
为了应付人口老龄化可能引发的养老保险支付危机,并充分发挥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各自所具有的优点,我国养老保险从现收现付制向统帐结合制转轨,这就意味着政府率先单方面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隐性契约,打破了传统体制下职工投入——收益模式,导致"老人"个人账户无资金积累,"中人"个人账户资金积累严重不足。而这部分由隐性契约所形成的政府隐性负债现实地构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转制成本,本文拟从转制成本的概念、规模、产生原因、以及解决方式来做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分为隐性债务风险、专项债务风险、债务置换风险三类。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可从缓解财政压力、防范道德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大审计力度等方面入手。化解专项债务风险,可从扩大发行规模、促进权责统一、改进定价机制、完善披露机制等方面入手。化解债务置换风险,要做到加强宣传引导,推行市场化定价;治理财税源头,控制发行闸门;改革发行制度,推进发行正规化;把握有利时机,积极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成晨 《经营管理者》2013,(26):69+397-69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正处于剧烈的转型期,原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在被改革。本文在此前提下来研究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根据实地调查遵义市某企业养老保险政策,具体分析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问题较多,养老基金缺口较大,企业负担沉重,历史债务巨额。相关法律缺失,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本文剖析了我国养老保险改革问题的现状、面临的困境,并进而提出若干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近年来实施政府会计改革的8个国家的经验,探究改革对政府债务规模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制度会显著提升政府债务规模,有助于披露隐性债务,防范债务风险,对我国未来如何借助政府会计改革促进政府债务核算和披露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徐峰  高岚 《经理人》2014,(5):36-38
借壳上市的公司,除了承担被收购公司的显性债务,还必须知晓其包括股民索赔在内的隐性债务,并针对性地做好风险控制。在赔付股民时,也可以利用相关法律手段,合理降低赔付成本。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实证检验了所有权性质对会计信息债务契约有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有企业的会计信息在债务契约中的作用要低于私有企业。本文对两类公司事后违约概率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检验结果说明,公有企业较低的会计信息债务契约有用性主要源于政府对公有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实质上起到了为公司贷款提供隐性担保的作用,而非政府直接干预银行贷款决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金融契约与管理者激励——实验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的框架下分析了3种金融契约的激励约束功能.首先,根据金融契约内涵的现金流和控制权两种权利属性及其体现方式将金融契约激励约束效应划分为两类:即通过现金流权利属性体现的显性激励约束效应和通过控制权属性体现的隐性激励约束效应,在此基础上构建模型并运用实验研究方法实证检验了3种典型金融契约的激励约束效应及其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权益契约的显性激励约束效应显著高于债务契约;相反,债务契约下通过控制权转移产生的隐性激励约束效应则显著高于权益契约;而可转债契约,则既能引发很高的投资者监督显性激励,又能对经营者产生很强的隐性激励约束效应.  相似文献   

18.
政府债务:风险状况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本文的分析没有考虑经济规模及其变化对政府债务的影响 ,主要是从政府资产存量和收支流量两个方面来分析政府债务的风险状况。就债务论债务 ,意义不大 ,更无法说明其风险的大小 ,把政府债务和政府可支配的资源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就可大致判处出政府财政风险的状况。这里的分析包含了政府的双重主体假定:既把政府视为一个普通的经济主体 ,与企业等经济主体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 ,又把政府视为一个特定的公共主体 ,具有法律上的推定义务和道义责任。所谓的隐性债务问题多是与后一层意义上的主体假定有关。一、政府债务状况分析按照HanaPo…  相似文献   

19.
“中人”历史债务的双随机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寿保险和年金保险中,死亡率和利息率是两个极为重要的随机因素。传统的精算理论假定利率为确定而仅讨论死亡率为随机的情形。然而事实上,利息率具有随机性。本文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转轨过程中的"中人"历史债务建立双随机模型(死亡率和利息率均为随机),得到了"中人"历史债务现值的期望值,并对息力累积函数以Wiener过程和O U过程建模得到了期望值的具体表达式。最后做了一个实例,以浙江省某市的实际数据,估算了该市的"中人"历史债务额。  相似文献   

20.
<正>相比于2020年,2021年中国经历了一轮债务退潮,赤字下调、抗疫特别国债不再发行,2021年的财政政策被认为不够积极。2022年,形势似乎正在发生逆转,在“稳增长”的压力下,“稳投资”被给予厚望,其实在中国当下的经济增长模式上,两者堪称一体两面。外界在期盼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撑“稳增长”时也有所担心,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以及由此而来的债务风险会不会在2022年形成新一轮的积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