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学人类学教程》的意义大大地超出了教材的范畴,是一部奠定文学人类学学科基础的著作;《文学人类学教程》最突出的创新和主要建树,就是文学人类学新研究范式的建构.百年来,虽然有不少近现代学者探索文化人类学方法的文学研究,但是明确作为一种整体新研究范式的提出,确实是由叶舒宪完成并由《文学人类学教程》集中体现出来的.对什么是“文学”本体论的反思和建构,是继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后最重要的文学思想.从对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继承到“四重证据法”的提出,叶舒宪以他倡导的新兴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完成了一种对国学传统方法的现代衔接与更新.从这些角度看,《文学人类学教程》无疑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相似文献   

2.
60万字的报告文学《8.23炮击金门》,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反映40年前炮击金门的纪实文学作品。“炮击金门”——中国当代史上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在书中得到全景式、大跨度和多角度的真实再现。驾驭这部大作的是一位自称好钻“牛角尖”的中年人——北京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沈卫平。他以注重现实、着眼未来的眼光审  相似文献   

3.
金门在海峡两岸关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至今尚未有一部令人满意的史志著作。谢重光、杨彦杰、汪毅夫三位先生都以治福建历史文化见长,又都是在闽南成长的学者,适应时代的需要,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23.5万字的《金门史稿》,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金门史稿》的成功之处,首先是体例颇具特色。《金门史稿》不是志书,也不是一般专著,而是熔志书与专著的特点于一炉。全书共九章:引言、建制沿革、政治军事斗争、移民与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财政收支、科举和教育、语言和文学、民间信仰与民间习俗。从章节设置,可以看出有别…  相似文献   

4.
<正>“京派”之称是一种沿用。1927年前后现代文学中心南移上海,但仍有一批已知名的作家如周作人、杨振声、俞干伯、沈从文、废名、凌叔华、林徽因等人继续留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形成一个作家群落。当时也有称之为“北方作家派”,或“平津作家群”。它是当时“左联”(含“北平左联”)之外的一个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他们没有正式结社,主要由几所大学的师生聚合为一个松散的群落,逐渐形成大体共同的文学思想及审美旨趣。他们出版的《络驼草》、《文学月刊》、《水星》等刊物带有明确的流派意识以致形成京派雏形。特别是1933年沈从文执掌主编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可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文学”义指“文章博学”,近代以后成为学术分科的一支,用于指以语言为表达方式的艺术。清民之际,西方“纯文学”史观输入中国,逐渐成为中国文学史建构的理论基础。考析林传甲、黄人的《中国文学史》,可以对清民之际“文学”概念的转换有更具体的认识。林传甲《中国文学史》以传统“文学”概念为理论基点,是非关史体的“讲义”;黄人《中国文学史》汲纳西方“文学”概念的内涵,可说是近代意义文学史的发端。  相似文献   

6.
《苻子》是堪与《世说新语》相比美的北朝氐族文学的代表作品,却长期被忽略在文学史的叙述之中。文章对《苻子》的文学价值作了初步探讨,认为《苻子》以“传神”之笔塑造人物,充满“玄韵”,是对《庄子》“写意精神”的回应;《苻子》突显了北朝士人风神闪现的“耀眼的片刻”;《苻子》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往往用一言一行即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彰显出审美叙事的魅力,在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而且,《苻子》产生于向来被认为文学无甚可观的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作家之手,更有其珍贵的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先秦文学有四大构成元素:其一,神话.图腾文化和神话对文学的影响巨大,它们是“文学”之“文”的来源,它们对文学的积淀会产生世代影响,甚至无处不在.其二,卜筮.甲骨龟卜文字往往是远古文学的雏形,叙事“癸卯卜”一段,故事性很强;《周易》经文和卦爻辞不乏文学的“在场”,战国楚竹简一抢婚制字形可与《周易》相关文字互补,楚竹简可扩大我们对先秦文学的视域.其三,爱欲.爱欲是文学的必备,楚竹简《孔子诗论》“《关雎》以色俞(喻)于礼”是对爱欲的经典表述,孔子评《诗》71处,多从美、善,并由观民风民俗而深入至于“民性”.其四,文化.南北文化交流,造成共同的体认和语言表达;楚简中丰富多元的“性”“气”“礼”论,既是文论规范,也是文学对象.  相似文献   

8.
以色列学者埃文 -佐哈尔在文学翻译理论中首次引进了“多元系统论”,并把翻译文学纳入特定的译入语文化/文学多元系统中来考察 ,强调翻译文学的重要性并探讨其在“多元系统”中的“中心—边缘”地位 ,概括了使翻译文学处于中心地位的“三种情形”。我们认为“多元系统论”与许渊冲教授的“竞赛论”有相似之处 ,并以《呼啸山庄》的重译“竞赛”现象和庞德《神州集》为例来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学术园地中的两朵奇葩——《南都学坛》特色栏目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南都学坛》是南阳师范学院主办的人文社科学报,原名《南阳师专学报》,1981年创刊,1989年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辟有“汉代文化研究”、“红楼梦研究”、“文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法律学研究”等栏目,在汉代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南都学坛》曾获河  相似文献   

10.
受实用学术思潮的影响,明清之际兴起一种文学诠释《诗经》社会功能的现象。诠释者褒扬《诗经》“直道而行”的“美”、“刺”精神,阐述“变风”、“变雅”以情感人的教化方式,肯定《诗经》绞迫直露的审美风格,探寻《诗》“可以观”的原因,并指出《诗经》与应用文发挥社会作用时有“虚用”与“实用”之别。诠释者诠释《诗经》的社会功能时,注意了“《诗》之为诗”的文学属性,是对《诗经》社会功能的文学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