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外来词是不同文化接触的产物,是民族关系的见证,是文化渗透的结果。一种语言对外来成分的接受方式和程度的不同,一方面反映出该语言的特征,另一方面更折射出以该语言为母语的民族的语言的文化心理。本文主要从引进外来词的历史及其吸收方式方面来探讨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从而得出对外来词、外来文化我们应持有何种态度。  相似文献   

2.
分析在外来词翻译过程中体现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现象及其发展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得出民族文化心理对翻译外来词的启示,阐述外来词当顺应汉民族文化心理和时代变化来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源自英语外来词的文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语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而作为语言最敏感、最活跃因素的词汇 ,则是观察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个窗口。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 ,来自英语的外来词 (借词 )日益增多 ,特别是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中外文化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为词语的借用提供了多种条件。文章通过对中文中英语外来词所涉及的内容、借用方式的详细归纳 ,探讨了这些外来词对我们民族传统观念和文化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而作为语言最敏感、最活跃因素的词汇,则是观察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个窗口,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来自英语的外来词(借词)日益增多,特别是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外文化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为词语的借用提供了多种条件,文章通过对中文中英语外来词所涉及的内容,借用方式的详细归纳,探讨了这些外来词对我们民族传统观念和文化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化心理因素可制约也可推动民族语言对外来词的使用,汉、英语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对词的借用均受制于各自的文化心理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加强,不同语言之间词汇相互借用的情况将越来越多。对文化心理作用的分析将有利于我们正确看待当代外来词对汉语的影响,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外来词是一种语言与异域文化交往时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一种语言吸收外来词时主要采取音译、意译、音意译结合、原词移植等方法.外来词在其译介和使用过程中,将受到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制约.从当代汉语吸收英语外来词的方法、领域,分析其所蕴含的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对我们了解域外文化,促进中西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外来词是汉语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译名深受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文中拟通过分析汉民族认知心理探究外来词的汉化途径,指出汉民族根据本民族的文化心理,通过音译、音义译以及音义译兼创译等途径对外来词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如此极大提高了外来词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中外来词的研究,强调外来词的语言文化色彩,分析外来词在中英语言文化中的作用,追寻中英语言文化接触的历史痕迹。  相似文献   

9.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社会逐渐发展进步,民族、国家之间交往频繁,产生大量的外来词,外来词成为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讽刺小说经典的《儒林外史》就是诞生在这个文化碰撞、思想变革的时期。对本书中的外来词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近代汉语外来词的发展,也有利于加深对汉语词汇发展的认识。因此,本文在对外来词的研究现状、产生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儒林外史》中的外来词进行了举例分析,并指出了汉语中引进外来词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汉语外来词在汉语言文字中产生的符合汉民族语言文化心理的联想意义和交际功能及文化差异对外来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化 建筑文化 传统建筑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基本内涵 ,分析了传统建筑文化的优秀成分和局限性 ,阐明了对待传统建筑文化的正确态度。这对于弘扬建筑文化 ,繁荣建筑创作 ,推动“建筑文化学”的创立和建筑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探讨了语言教学中如何导入文化的诸多问题,从而指出,教材应该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作有机的结合,这样学生才可以既学到语言知识也学到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3.
从本质意义来说 ,文化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是确定主体的符号。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分野 ,是以文化样式对接收者发生作用的范围大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距离远近来衡量的。正如许多大众文化逐渐变成了精英文化一样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蒙昧的洞开 ,使精英文化跟大众文化的距离已经消弥殆尽  相似文献   

14.
略论巴渝文化与蜀文化、楚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渝文化与蜀文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文化。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导致了巴文化与蜀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不同的特色。巴渝文化与楚文化有紧密的渊源关系 ,这主要是由地域的相接 ,族属的渊源 ,文化基底相同及历史上交融互渗这些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虽然具有明显的大众性,却与延安文艺以来的“大众文艺”大相径庭,既不是大众的文化,也不是文化的大众化,而是与西方“文化工业”同质的商业文化。电视大众文化正是这种商业文化与大众传媒、技术传播共同制造的“神话”。  相似文献   

16.
草遭践踏、火烧、吃食和刈割仍生生不息,这既是生命卑微的象征,又是生命力强的典范。草是人类利用历史最悠久的生活资料与生存环境,常用于形容原始的生活状态与低级的生存质量,也用于形容粗俗的行为或态度,因此常用于谦辞。绿草能造就赏心悦目的景色,但萋萋绿草能强化离愁,映衬出破败凄凉。人们从草的生态习性上领悟出"寸草春晖"等哲理,也在草身上寄予各种美好的希望,包括驻颜、益寿延年、长生不老等人生终极希望。  相似文献   

17.
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文化的划分因其角度不同而被分为不同的文化体系,其中较为直接的一种划分是将世界文化分为东方文化体系与西方文化体系,这是因为东、西方之间存在着根本的文化差异——东方属于耻感文化而西方属于罪感文化。究其原因,这两种文化的差异主要在于东方耻感文化根源于儒家思想而西方罪感文化根源于基督教之“原罪说”。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大众文化研究已提升到了美学的高度。大众文化的审美特性对现有美学理论提出了有力挑战,而现有美学理论是把大众文化的审美诉求排斥在外的。在融入大众文化的美学视域下,美学理论也面临着理论重构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从"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各自概念的产生、多种界定以及性质的多种理解上,分析比较了二者的关系,为"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理解理清了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20.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之需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两个层面来讨论与指陈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之需要:一是外在的需要,可以说是为了世界与人类的动态平衡、和谐发展引起的需要;一是内在的需要,可以说是为了解决现代西方思想内在矛盾的多元性引起的需要.关于前一需要,拟从亨廷顿的观点说起,而后一需要则从当代数种西方思想的根本形态说起.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文化如要成功应对这两项挑战也需要自身的提升和创造,即实现自我的世界化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