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前人把宋明道学划分为理学与心学,加上后人进一步区分的性学与气学,他们的基本差异在什么地方呢?基本点就在于他们对"性道"--即宇宙本原与人的本质的不同诠释.宋明新儒学在传统中被称为性道之学或性理之学,表明"性"这个概念在道学中的核心地位.它构建了宋明道学以人生哲学为核心,以伦理道德研究为框架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2.
刘明武 《中州学刊》2003,(1):142-147
做人必须遵守一定的规矩。制定这个规矩到底应该以什么为参照坐标 ?《周易》与其他几部重要经典有个一致的结论 ,即价值标准应该以生生之源为参照坐标。生生之源 ,在《周易》里被表述为自然存在的道。道在《周易》《论语》《道德经》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天地万物从这里发源 ,人的价值标准从这里诞生。老子主张“人法道” ;孔子说“朝闻道 ,夕死可矣” ,价值至境与宇宙本体在《周易》与儒、道两家的文化里是统一的。如何做人有一个价值判断问题 ,如何做事也有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内 ,同样有一个“该不该”的价值判断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 关于墨子的思想,我已在《墨子思想体系》中论述过,现在再来概括地说一说,并且指出其在社会主义的今天,也比儒家等更能起些积极作用。一、墨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价值最高的是墨家而不是儒、道、名、法、佛等家,墨子也是最先反儒的一家,首先引起战国百家争鸣的一家。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同为“显学”,在学术思想上孔墨二人的地位是不相上下的。姓氏。墨也许是姓,也可能含有色黑、瘠墨(俭薄)、绳墨、墨刑等的意义,而以因多“形劳”而致色黑,与其实行俭薄,以绳墨自矫为近是。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源流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对先秦儒、道、墨、法四家的思想家关于“诚”、“信”及“诚信”的论述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概括出他们论述的主要特点,以加深对传统诚信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历来注重对人生问题的探讨。就先秦哲学来说,诸子百家对人生问题极为关切,无论是儒、墨,还是道家,都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在先秦诸子百家之中,儒、虽同为显学,但自汉代起,儒术独尊,儒家的伦理价值观逐渐主导了中国人的社会伦理生活,而皇学则渐渐沦为绝学,鲜有人问津。但是,通过比较研究,可以看到,墨家与儒道诸家一样,也从特定的视野道出了人生真谛,其中不乏极具价值而又为先秦诸子所不及的真知与洞见,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发扬。一、“兼相爱”的人生理想,“交相利”的价值取向“兼相爱”是墨家人生论的最高人生理想。他…  相似文献   

6.
儒、道、墨德性观之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性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范畴,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史可以说是一部德性史。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思想——儒、墨、道,其德性的探讨更是贯穿了始终。本文主要从三家各自的立足基础、群己关系、最终目的来讨论其差别所在。理论探讨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现实,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和谐社会”的创建中相信能够发挥它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绚丽之美是美的一种特殊的形态,它既不属于优美,也不属于壮美,而是一种独立的美学形态。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刚柔观念的影响,现代美学研究只承认美的两种形态,而贬抑甚至排斥这种美的独立的地位和价值。这是因为受到儒、道、墨、法等思想派别影响的结果。对绚丽之美的追求,渗透在宗教、伦理和日常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心理和习惯。  相似文献   

8.
赵馥洁 《人文杂志》2003,2(3):41-45
"节欲"是中国传统修养论的基础,儒、墨、道、法都主张节欲.节欲修养观的价值论意义在于,它通过对主体需要的调适、对评价标准的矫正、对价值取向的引导、对人格价值的升华和对理想社会价值的建构,确立和提升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在物欲横流的现代,"节欲"观仍有其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9.
张湛,东晋后期的著名思想家,既是魏晋玄学的殿军,同时又是儒、释、道三教互补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属于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张湛的政治思想甚有特色,其中最明显的标志是其它的政治思想如何晏、王弼的“道本儒末”理论,向秀、郭象的“内圣外王”理论等等,都是在尽力抹煞道儒两家学说的区别,予以合而为一,而张湛则不同,他根据自己二元论的哲学理论,设计了一个道儒二家圆通互补的政治思想。在这一思想里,张湛非但不抹煞道儒二家理论的区别,反而明确地承认、肯定它们各自的特点及合理性,主张根据不同的政治局势而…  相似文献   

10.
儒道价值观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儒道两家在价值观方面的实际影响最大。儒道两家有许多分歧 ,但也有一些共识。儒道两家都把“道”看成价值的本体论依据 ,儒家侧重“道之诚” ,以“诚”为终极价值目标 ,道家侧重“道之真” ,以“真”为终极价值目标。由此出发 ,儒家承认形式美 ,讲究尽善尽美、文质彬彬、以美比德、以德统美 ,追求中和之美、道德之美 :道家不承认形式美 ,也不承认道德规范的有用性 ,讲究返璞归真、与道为一 ,追求纯朴之美、内秀之美。儒家所说的圣人以诚为本 ,主张超凡入圣 ;道家所说的圣人以真为本 ,主张超凡脱俗。儒家提出“大同之世”和“小康之世” ,大力倡导合群观念 ;道家提出“小国寡民”和“至德之世” ,反对危害群体。在价值观方面 ,儒道两家相互补充 ,共同引导着中国人的总体价值取向。相对而言 ,道家的影响不如儒家大。  相似文献   

11.
管子哲学不离时代精神的核心话题——道德之意,这是对殷周以来天命话题的哲学度越。道德之意在西周侧重于以德配天的德,春秋战国侧重于道。《管子》打破道家强调天道自然、儒家突出人道有为的局限,讲道是天、地、人三道的和合,又是无始终、大小、内外、形为的和合,道的核心特性是虚无无形谓之道。道虚无无形有其可能世界的理想价值,也有其生存世界的效用价值。道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与别上下、明礼义的和合,以礼义廉耻四维为立国之本。四维作为伦理价值的道德行为规范与道德意识的准则、外在的礼义之行与内在的廉耻之心,是互渗、互补、互济、互涵的。《管子》书融突儒、墨、道、法思想而和合为管子学派独特的思维逻辑,又与此四家异,如管子尊四维而不轻法治、与儒家分别等。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调,杂取儒、法、兵、墨等诸家言论,故而此书既反儒,又拥儒,还有中和儒、道两家的主张,显得比较复杂。就其反儒言论来看,《淮南子》批判儒学的力度还是很大的。刘安和他的宾客们认为儒学是大道沦丧之物,为衰世所造;儒学是一曲之学,并非治道之本;儒学背离人的性命之情,是舍本逐末;儒学顽固守旧,不能与推移。《淮南子》批儒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显示了学术独立的可贵,同时也宣告了一个学术时代的终结。  相似文献   

13.
还没有人区分楚辞注释为道注与儒注。本文认为,屈骚原本是道家的文学经典,刘安《离骚传》即为道注。王逸《楚辞章句》为儒注。王船山以道注骚,实际上是杂儒道二家之注。  相似文献   

14.
叶平 《中州学刊》2015,(2):112-116
西汉初年,董仲舒首先把道家阴阳观念与儒家的伦理道德结合起来,建立了儒家的禀气人性论。其后,道家、道教也提出了自己的禀气人性论。禀气人性论在发展中呈现出强烈的儒道互补的特征,儒、道的人性论都分别引入了对方的话语范式,互含对方的某种理论特质。儒家学者以道家、道教的中性价值话语(即物理属性的阴阳、有无、明暗、厚薄、多少)为形式,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话语(善恶、正邪、贤愚)为内容,论证其禀气人性论;道家、道教也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赋予阴阳二气以道德意义,不但将传统的"道性"观念伦理化,而且承认了儒家禀气论中人性差异的主张。唐末到宋代,儒道互动的趋势更为明显,经过张伯端、张载、朱熹等人的努力,儒、道禀气人性论不但义理相通,而且在话语范式上实现了完全的圆融。  相似文献   

15.
日本中世“和歌”理论与我国儒、道、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民族诗歌(“和歌”简称“歌”,包括连歌及俳谐)经纪贯之(868?—945?)、藤原公任(966—1041)等人的努力,建立起自己民族的诗歌理论框架。此间,他们在借鉴我国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成就中,曾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影响,而以儒家的影响较为显著。历史进入中世,即镰仓室町时期(1192—1600),歌论的发展,仍然受到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影响,而以佛(禅)家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个体性思想在中西哲学源流处均确切存在.先秦时期个体性思想具体呈现为个体与群体间之辩证关系,儒、墨、法等家力主以群体为主导,以群体价值居先为优.道家主张应把个体价值置于首位,只有个体价值得到高扬,个体生存得以保障,群体价值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以彰显.先秦诸子所论之相同点在于均站在价值论视域中力主研究世界对于人的意义,目的是促使人能够不断认识、反思自我,以创造更为和谐之社会.  相似文献   

17.
孟子自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当弟子问:“何谓浩然之气”时,孟子回答中有“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一语。“配义与道”当作何解释?自汉代至今,注家均无例外把“浩然之气”同“义”与“道”相配,赵歧、朱熹、毛奇龄等甚至干脆把“义”与“道”合而为“道义”一词,以与“浩然之气”相应,这似乎已成千年定论。然而问题正出在这千年定论上。“道”虽是道家学派的核心范畴,但并非是道家的专利,儒有儒道,墨有墨道,诸子百家莫不如此,只不过含义不同于道家之“道”而已,在儒家学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从《原道》篇开始的一部《文心雕龙》,力图通过美学来贯通儒、道、佛,或者说使儒、道、佛三家在审美层面上统一起来,在审美活动中沟通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多重关系。因此,刘勰之道,不仅综合儒、道、佛之道,而且这种道是通过审美——文学艺术之道映射出来的。换言之,表层的审美——艺术之道整合着深层的文化哲学之道。这样,原道有两层含义,表层是原文学艺术之道,深层是原文艺之道所包含的文化哲学之道。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综合先秦道儒法诸子思想,以天人合一为纲领,强调以人法天、人道合于天道,在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使人的活动顺应自然,建立自然生态伦理模式。依据道生万物、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基础以及因顺自然、取法天道的生态价值原则,《淮南子》把以人法天的基本思想落实到实践层面,以“因”、“利”、“节”三个关键概念为核心,阐释了系统...  相似文献   

20.
不少研究者常常把孔(儒)墨学说描写成为两个严重对立的学派,过分地强调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差异,而忽略其共同点与相互吸收,致使人们对儒、墨两家学说得不到正确而完整的理解。有鉴于此,笔者仅就孔墨学说的异同,略陈所见,藉以请学术界同仁们教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