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经》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天人合一"整体思想、"损有余而补不足"的生态平衡思想、"知止知足"的生态保护思想及"贵身、爱身"的热爱生命思想。这些建筑在自然规律上的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思想与现代生态学观点有着深刻的相通相容性,是建设现代生态文明与低碳社会的可资借鉴的重要思想资源和进一步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道教是中国传统的宗教 ,道教文化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保护之“道”。其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对于我们认识和顺应自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道教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道教的生态之“道” ,“道”与天、地、人的关系 ,生态生命之“道” ,生态保护之“道”等方面。因此 ,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道教文化的生态思想 ,使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3.
《共产党宣言》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其体系以人、社会、自然整体为背景,其核心观点认为生态问题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起的.马克思在唯物史观视野下,科学论证了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历史发展逻辑,廓清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双重和解的演化路径.其中关于科技提升、市场拓展、交通和通信发展等引起世界市场“生态扩张”的思想,对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境况下“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对生态问题进行专门的论述,但在他们的一些著作中包含深刻而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在人与自然、实践与自然、社会制度与自然等方面的科学论述中无不包含生态思想.挖掘、整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对"生态乌托邦"主义,切实解决现实面临的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伦理学的使命。西方生态伦理学无法走出主客二分的逻辑困境。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整体性视角恰恰可以弥补西学的不足。《诗经》“顺应天时,合乎地宜”的“时禁”生态敬畏观、“仁及草木,德及昆虫”的“同情”生态保护观、“乐山乐水,师法自然”的“自然”生态审美观,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肇端,是中国传统儒家生态思想的起点。它对于当代中国生态伦理学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前提性界定是其生态思想的鲜明特征。通过人向自然、自然向人历史生成的探究,彰显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同共生性以及人类历史发展的生态进化视野。马克思立足于人类发展的历史维度,准确把握劳动本质和辩证法的深刻内涵,坚持从现实出发的实践生成论路向,阐释了“两个完成”和“两个和解”的辩证关系以及人类全面发展趋向的多维视角。挖掘其深刻生态思想对当下中国生态文明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赫德逊的四部代表性散文作品所体现的生态意蕴主要有:消解人类中心主义,力主生物中心主义;强调大自然中的共生现象,倡导人类尊重自然,以审美的方式对待大自然,与非人类自然万物和谐相处;重视生态公正,积极推动生态保护。这些生态意蕴以清新、自然、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出来,既富于创新性和辩证性,又深刻、具体、立足于实践,这在英国自然散文史上可谓“空前绝后”。  相似文献   

8.
“道法自然”是老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结晶.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要求人类体验生成力的神妙,让大自然在自然而然中呈现出自身的真正价值.在当代美学视野中,“道法自然”的思想能让人体会到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化合,并拓展到对自然内在价值的体认.“道法自然”的思想为后现代哲学与美学,尤其是生态、环境哲学与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人合一”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思想原则。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资源 ,其中最有价值的思想成果就是主张人可以“裁成”、“辅相”、“参赞”天地之化育的天人协调说。在这种天人观指导下 ,我们的先哲提出了许多善待自然、保护生物资源的朴素生态智慧 ,对于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着的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不无启发意义。但中国古代并未能在理论和实践上真正解决发展生产力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特 《文史哲》2022,(3):96-104+167
惠特曼的城市想象颠覆了城市作为自然对立面的扁平化形象,指出城市文本并非以人类声音为单一主调而构成的平面图景。惠特曼笔下的城市是打破自然沉默的“怒者”,能够激起城市空间中的多维声音,使之交织成城市生态复调。惠特曼建构的生态环境没有延续以自然/人文为双圆心的椭圆范式,而是转“一分为二”为“合二为一”,构成了自然环境与人造空间相杂糅的同心圆结构的生态网络。惠特曼的城市生态思想与中国古典道家的哲学思想相契合,彰显出深刻的生态整体观。  相似文献   

11.
生态价值观与人类现有生存方式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提出 ,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 ,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而生态价值观是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理论根基。只有在生态价值观的正确指导下 ,全民环保意识才能是内在的、持久的 ,生态保护和建设才能是自然、和谐的 ,然而生态价值观的确立离不开人类现有生存方式的改变。一、生态价值观是人类改变现有生存方式的理论先导  人与自然的冲突早在 19世纪后半期就已暴露 ,并被当时杰出的思想家所认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不仅描绘了当时人与自然相冲突的景象 ,而且还深刻地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学家》2003,(1):7-8
为了响应联合国关于确定2002年为“国际生态旅游年”的决定,我们会聚北京,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02·中国生态旅游论坛”,就世界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多方对话和深入讨论,对生态旅游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尽管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在我国部分地区业已得到不同程度的遏止,但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丰富而广博,其中就蕴涵有诸多富含哲理的生态思想。以适时节用的生态原则、中庸之道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的生态追求为核心意蕴的儒家生态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后世。当今的世界,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千百年来,以儒家为代表的古圣先贤们关涉生态保护与治理的传统智慧,以恩泽广被,惠泽后世。  相似文献   

14.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一直为新闻传播学界、业界所重视,“生态关怀”却少有提及和研究.生态关怀强调的是对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关爱之情,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现有很多新闻报道在充分展现人文关怀的同时,却忽略了生态关怀,在无意中加剧了对环境的伤害和生态的破坏.重视和加强新闻报道中的生态关怀,可以从树立生态整体主义的报道思想、培养热爱与尊重自然生命的情感、避免对自然的“敌对”语言、增加生态损失及原因的报道内容、重视生态知识与生态反思报道等五方面进行着手.  相似文献   

15.
陈兆金 《学术界》2007,42(1):224-228
本文围绕着老庄哲学思想的核心命题“道法自然”,揭示蕴含其中的当代生态美学思想的智慧:人类必须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反对过度地开发自然,要求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非万物的主人,人与万物都是平等的;生态平衡的和谐美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的自身关系的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16.
儒家生态思想的特点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生态思想的重要特点主要表现为"天人合一"整体自然观,仁民爱物、和谐共存的生态伦理.保护自然、生态消费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在历史上,它对我国先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领域和对环境、资源等的保护上.今天,儒家生态思想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因为它有助于消除当前的生态危机,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类--自然"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步提高.新世纪、新阶段,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基于中国发展的要求,中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在十八大上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被中共十八大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对中国古代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观“天人合一”及朴素的自然伦理“仁民爱物”论等传统生态文化的扬弃和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的传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中共指导思想之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人民至上”价值理念蕴含生态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责任四个维度,承载“确保人民生活更可持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引领人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增强人民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的人民至上根本立场。应以此为指引,通过强化宣传教育、坚持“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方式、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夯实生态文明主体责任等举措,切实将“人民至上”价值理念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生态危机”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程度?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文追求中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也蕴含着化解“生态危机”的重要思想,其求真的生态科学维度,把实证科学的求真性运用于对社会历史发展与现实的社会研究,并形成整体性的系统研究,合理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有效地化解生态危机;求善的生态伦理维度,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以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合规律性与自身利益的合目的性统一要求出发,建立生态道德机制和共产主义生态道德信念;求美的生态美学维度,在不断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审美判断和创造美的内在尺度?这些维度不仅给予现实人以“激励?导向和规范”,更以培育“社会生态人”?担当协调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关系为历史使命,从中体现出对人类与生存环境的伙伴关系,其人文关怀的深刻意蕴对于化解当下的生态危机有重要的价值旨向?  相似文献   

20.
李桃 《贵州社会科学》2021,381(9):99-10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给出了明确指引.生态文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根基,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民族生态智慧的结晶,有着深厚的生态思想资源与生态制度文化内涵,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等生态文化意蕴和取向,与当代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目标有着相通相承的价值诉求.在生态文化多元性基础上深入解读贵州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特征、内涵和价值,挖掘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发挥其内生性作用,对于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