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月怡自述: 父亲是个音乐迷,出于对艺术的钟爱吧,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拿着家里的全部积蓄,为我买了一架钢琴,很快,我就能在那架比我还要高出一个头的钢琴上,弹出几首简单的乐曲了。 转眼间,我到了该上小学的年纪。学习音乐课时,为了炫耀,我对老师说:"我也会弹这个。"老师自然是不相信,在那个年代,会弹钢琴的小孩子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2.
人在难处     
人生在世,谁没有在难处的时候呢? 我们家最难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父亲被关进监狱,母亲没有工作,家里彻底断绝了经济来源。我如今每每在已经变得繁华起来的城市给女儿指出当年自己挖野菜、拣煤核的地方,女儿怀疑我那是天方夜谭般的故事,或索性问我:“你那是旧社会吧?”那时,母亲到处求人,揽来了钉纽扣、锁扣眼的加工活儿。一件上衣五分钱,一条裤子三分钱。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勉强糊口。我永远记得母亲眯了眼,凑到灯下纫针的情景。不到40岁,母亲早早就花了眼。  相似文献   

3.
徐庆友 《老年世界》2013,(10):22-23
1945年,我十三岁,在巴林左旗林东镇启文小学念五年级。暑假的一天吃早饭的时候,父亲很严肃地对哥哥和我说:“庆来、庆友,你们俩这几天不要上街。日本投降了,街面上很乱。别惹事,在家待着,听见了吗?”父亲一双眼睛紧盯着我们,看得我们直点头,他似乎才放心下来。父亲吃完饭匆忙上柜去了,我家在林东街有个比较大的店面,叫“恒兴德”,经营布匹绸缎的买卖,父亲是大掌柜,怕买卖出事,所以这几天净在柜上守着。  相似文献   

4.
张颖 《现代妇女》2005,(2):43-43
最近,当医生的爸爸有点不平常。按时回家的他,现在总要11点才回家;一到周末也不陪我和妈妈进行惯常的散步了,老说自己有工作要做…… 直到有一天,我在抽屉里发现了一本父亲的记事簿。随手一翻,一行小字跃入眼帘:"菲菲生日,9月6日。"旁边有这样一个名字:"李菲倩"。那一定是个女性!她是  相似文献   

5.
小时候,有几个“功成名就”的长辈常会拿他们的人生经历教导我。在长篇大论的开头,总有这么一句:“当年,我刚工作的时候,条件很艰苦……”接下来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困难-努力-成功”。二十年后,我做了老师,发现自己也会故作深沉地向学生讲述我的“奋斗”史。  相似文献   

6.
洋跟班桑迪     
江帆 《中外书摘》2000,(4):36-39
按照联合国的编制,我这个首席联络官属下除若干联络官外,只有一个秘书和一名翻译,既无助理更无随从副官,没想到后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身边添了个助理——“跟班”,居然还是个挂中校肩章的。  相似文献   

7.
李升平 《老年人》2006,(3):25-25
我曾经对一位采访我的作家开玩笑说:“上帝派我到这世上来,也许就是当记者的。”人老了,喜怀旧。我常常回忆自己这一生颇有点传奇意味的记者生涯。记得读高小时,寄住在一位亲戚家,他家订有一份《大公报》,我常常被报上那遍访天下、非议时政、指斥高官、忧国忧民等内容的文字所打动,心想长大后也能当个记者就好了。解放初,我在区政府当秘书,区长是一位南下干部,最喜欢宣传好人好事,天天催着我写报道稿。很快,《衡阳新闻》《(衡阳日报》前身)聘我为通讯员,不久又要调我到报社。然而,区长死活不肯,说我“这支笔杆子用得着”,但终究敌不住地委的…  相似文献   

8.
邹彦 《老年世界》2007,(22):20-21
1933年,我出生在吉林白城。父亲是个开明的商人,把我送进了学堂。伴着隆隆炮声,东北解放了,我们迎来了一个新世界。我和同学们扭着秧歌,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相似文献   

9.
沈伯伯的信     
我们家很富有,拥有许多沈伯伯——沈从文先生写给我们的信。我很小时,见到他写给母亲的,随后又看到写给父亲的。就连“文革”中我在新疆的时候,也和他通过不少信。这些信大部分还保留着,其中这封影印在后面的,还编进了《沈从文全集》。  相似文献   

10.
王新 《现代交际》2003,(10):31-31
台湾著名作家林青玄出身于农民家庭,对于他的父亲来说,只要儿子能像他一样长得结结实实,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在田地里刨食养活自己,还能把这么多孩子养活大,这就是一个奇迹了。 有一天,林青玄和父亲在地里干活,忽然听到从头顶传来一阵“嗡嗡”的声音,他抬头一看,一架飞机正从头顶飞过。他出神地看着飞机渐去渐远,然后对父亲说:“我长大了要到台北去,而且要坐着飞机去。”父亲一巴掌打在他的屁股上说:“孩子,别做梦!老老实实的低头干活吧。坐飞机到台北这事,我保证你一辈子都不可能办到。”  相似文献   

11.
金涛 《中外书摘》2000,(4):10-14
1984年11月。经我国政府批准,我国第一次派出科学考察队前往南极洲,任务是建立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站,并开展对南大洋的科学考察。这是八十年代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一件大事。我当时作为光明日报特派记者有幸参加这次远征南极的壮举。于是我乘飞机飞往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在那里,  相似文献   

12.
刘柳全 《老年人》2004,(12):18-19
提起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刘赵黔,湖南人一点也不陌生。她在舞台上扮演的一个个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2年,刘赵黔在大型现代花鼓戏《桃花汛》中扮演一号主角,获得了全国戏曲表演最高奖———第九届“梅花奖”暨第二届“文华奖”。这是她演艺生涯中的大喜事,  相似文献   

13.
时光就如同握在手中的细沙,不知不觉中,四个年头已悄然流走,在夏日微热的风中被吹散得零零落落。四年如一瞬,走出繁复而简单的象牙塔,新的梦想即将开始。 在拥挤的车厢站立了近十个小时之后,终于熬到了深圳。作为广告专业的学生,我明白深圳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潘萌 《金色年华》2010,(4):29-31
他和她的故事是我所遇见的最迷人最深刻最忧伤最宽广的爱情。他说她的人生经历了两次黑色的秋天,一次是含冤被打为“右派”,一次就是现在。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出席葬礼。第一次来到被叫做殡仪馆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2018年2月15日央视春晚的舞台上,方芳主演的小品《回家》打动了亿万观众的心。方芳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短短10多分钟的节目,她和团队却花了整整半年时间筹备。“之所以会如此用心,一是小品的主旨是两岸统一,而这是我和无数台湾同胞的最大心愿,二是这个故事是我父亲的真实经历,我不能有丝毫懈怠。”  相似文献   

16.
李保 《老年人》2003,(7):30-31
带着老父亲沉甸甸的嘱托,湖南安化县敷溪乡的李虎踏上了去贵州农业大学求学之路。临行时刻,他面对前来送行的亲朋好友,喜极而泣,感慨万千。他说:“我能有今天,全靠我的父亲……”儿子坐牢伤透父亲的心1998年8月18日,对李虎来说是个幸福快乐的日子,这天他与邻村的小芳结婚了。然而,当人们吃过喜酒正准备闹洞房时,突然进来几个全副武装的公安干警,他们冲着李虎说:“你有重大抢劫嫌疑,跟我们走一趟。”还没来得及品尝新婚滋味的李虎,就这样被警察带走了。李虎家境贫穷,为了得到恋人的芳心,竟然做起了梁上君子的勾当。一次,他去县城买结婚用品,…  相似文献   

17.
杨必军 《老年人》2004,(12):22-23
1924年,粟裕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提着一盏灯笼深夜离开了家乡———湖南省会同县坪村镇枫木树脚村。这年他16岁,直到1984年在北京病逝,也没有回过老家。其实,戎马倥偬的粟裕思乡情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三次打算回家看看,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成行,留下遗憾。1951年,全国基本解放,粟裕动了回家乡看看的念头。其时,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一天,粟裕与身边工作人员谈起了自己的家乡,情不自禁地说:“我的家乡解放了,我很想回去看看,你看可不可以?”“当然可以。”工作人员了解粟裕的心思,马上说。粟裕很高兴,向中央报…  相似文献   

18.
罗兆栋 《老年人》2003,(5):28-28
我妻子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岳父就把她托付给了我的父亲。岳父是提着脑袋干革命的地下党员,与我父亲是至交。岳父对我父亲说:“我如不幸,伊伊(妻子乳名)就跟你做女儿。”后来,岳父被反动派杀害了,岳母改嫁,伊伊就被接到了我家。我长伊伊一岁,我们兄妹相称,一道上学读书,真的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1953年,我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伊伊看到家里困难,主动辍学,当了小学教师,挣一份微薄的工资贴补家用。大学毕业后,我回到老家,在一所县属中学当老师。那时,我们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正忙于筹办婚事。孰料,整风运动开始了,伊伊被抽调到县整风领…  相似文献   

19.
地窖经历     
嘎尔迪 《老年世界》2010,(20):20-21
啥叫“飞来横祸”?没有亲身体验的人真弄不懂。其中一件横祸飞落到我头上的时候,是1968年。 记得是那年的9月中旬。一天,我正在家里准备午饭。因为父亲、母亲都被关押起来,我做饭就只是我们兄妹三人吃。  相似文献   

20.
四十不惑     
“什么?”我的老板蹭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眼睛里闪着迷惑不解的目光,“你真的想要回学校读书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