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突厥纪事     
西突厥的研究在我国史学上是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虽有少量关于西突厥史的文章发表,但其中所涉及的问题,有不少尚待商榷。历史事实是问题讨论的基础,故我先发表这篇《西突厥纪事》,以就正于先进的史学工作者,其它问题,容后讨论。突厥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它的最高统治集团姓阿史那氏。突厥在公元六世纪中叶兴起于今新疆东北部,后来势力扩展至大漠南北及西域、中亚一带,至八世纪中叶退出我国历史舞台,其活动时间长达二百年之久,对中国的以至世界的历史,都曾发生过巨大的影响。突厥之正式分裂为东西二部,始于公  相似文献   

2.
东突厥汗国的政治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的东突厥乃同西突厥相对而言,同为早期突厥汗国政治统一体分裂后的产物。东突厥汗国的创业君主乃原突厥汗国的北面突利可汗染干,公元599年(隋开皇十九年)受隋册为启民可汗,卒,传位于其子始毕可汗。隋祚日衰,中原纷扰;东突厥国势日盛。始毕卒,传位于弟处罗可汗,再传至弟颉利可汗。前后四世,“其族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太平寰宇记》卷196记其四至:“其地东至辽海以西……南至沙漠,北至北海五千里皆属  相似文献   

3.
我院民族研究所古代史研究室薛宗正同志克服不少困难正着力撰写《古突厥汗国史稿》一书。全书共分十章:(一)突厥始祖传说发微;(二)突厥初世史探幽;(三)西突厥的起源和独立;(四)东突厥汗国的盛衰;(五)异姓突厥的起义与薛延陀汗国;(六)西突厥末世的政治纷争及其衰亡:(七)后突厥汗国的崛起;(八)后突厥汗国的衰亡;(九)突骑施汗国的兴亡:(十)古突厥文化的初步研究。全书近三十万字,现已完成五章,这次选用其中一章,分两期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日本《东洋学报》第69卷第3、4号合刊发表了内藤绿著《西突厥碎叶牙庭考》,主要论点如下:(1)统叶护可汗和阿史那贺鲁的建牙地千泉,原是西突厥前期的小可汗庭地,碎叶牙庭是本牙。(2)碎叶芽停在碎叶水北,玉碎叶水南的碎叶城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5.
隋末,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派刘文静借兵于突厥。有关援唐兵马数,史书有两种记载。《旧唐书·高祖纪》:“(大业十三年八月)突厥始毕可汗遣康稍利率兵五百人、马二千匹与刘文静会于麾下。”同书《刘文静传》(《突厥传》略同):“(刘文静使突厥)始毕大喜,即遣将康鞘利领骑二千随文静至,又献马千匹。”《新唐书》中《刘文静传》与《突厥传》的记载也是矛盾的;其余《通典》、《续通典》、《文献通考》等书的记载,也互相矛盾;而都不出上述的两说。到底哪是事实呢?《资治通鉴》将借兵前后情况记载得比较清楚。义宁元年(即大业十三年)六月,李渊命刘文静请兵突厥时就告诫说:“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电。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官方正史中第一个为高句丽作传的是陈寿的《三国志》,它是我们研究高句丽前期历史不可替代的文献。《后汉书·高句骊传》(以下骊简作丽)基本上是在《三国志·高句丽传》基础上,结合《后汉书》记史范围,稍加增减而写成的。 将《后汉书·高句丽传》与《三国志·高句丽传》进行认真对比研究后,笔者发现《后汉书·高句丽传》增减之处多有不当。笔者认为找出问题之所在,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这对于高句丽史的研究工作肯定是有益的。由于笔者才疏学浅,不妥之处在所难免,仅以此文求正于专家。一、后汉时高句丽都于何处 《三国志·…  相似文献   

7.
《新唐书·回鹘传》卷217下,载有:崇德可汗死后,其弟曷萨特勒立,唐“遣使者册为爱登里罗汨没蜜施合毗伽昭礼可汗,赐币十二车”,其实“赐币十二车”的说法是很值得怀疑的。《旧唐书·回纥传》卷195在叙述同一件事时是这样记载的,长庆元年(公  相似文献   

8.
胡康 《学术月刊》2022,(1):178-193
两唐书《突厥传》对后突厥末期政局的叙述存在很大差异,这一差异主要是因为二者的史源不同。《旧唐书·突厥传》关于后突厥末期史事的叙述最初应是来源于颜真卿所撰《康阿义屈达干神道碑》,这一记录多有不确之处。《新唐书·突厥传》的史源则较为复杂,涉及后突厥末期汗位更迭的一段来自《唐历》,史料价值较高,其他部分则多是编者对已有史料的重新删减、编排,需要谨慎使用。后突厥末期诸可汗的活动地域一直在漠北,而非漠南,唐朝北伐突厥的态度远比我们此前认知的要积极,九姓部落和唐朝在消灭后突厥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争论的由来与症结Chigil/igil 为突厥——重要部落,多见于突厥、波斯、阿拉伯文记载。突厥文回纥毗伽可汗碑(1)已有igil 之名,10世纪末波斯文佚名《世界境域志》(2)与11世纪阿拉伯文马合穆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词典》(3)皆列为专章或专条,还在他处不止一次提到,伊斯兰文献中也屡出现。Chigil 不仅记载多分布范围也很广,乌古斯人甚至把居住  相似文献   

10.
二伟大学者马合木德·喀什噶里的《词典》是研究突厥语族语言历史上的词汇、语音、语法、语言史及其发展规律的重要文献,同样是研究哈萨克的语音和语言发展规律的重要文献。我们将现代哈萨克语的词与《词典》中的词作一比较,便可以找到许多相同的基本词汇和语法形式。  相似文献   

11.
突厥族名,最早见于《周书·突厥传》。关于突厥的先世与“狼生”的传说不无关系。《周书》卷50(突厥传》谓:“突厥者,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别为部落。后为邻国所破,尽灭其族。有一儿,年且十岁,兵人见其小,不忍杀之,乃刖其足,弃草泽中。有牝狼以肉饲之,及长,与狼合,遂有孕焉。彼王闻此儿尚在,重遣杀之。使者见狼在侧,并欲杀狼。狼遂逃于高昌国之北山。山有洞穴,穴见有平壤茂草,周回数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长大,外托妻孕,其后各有一姓,阿史那即一也。子孙蕃育,渐至数百家。经数世,相与出穴,臣于茹茹。居金山之阳,为茹茹铁工。”此故事将突厥起源追溯到始祖母(牝狼);其十男皆“外托妻孕”而姓,也就是以妻子氏族为姓。这些显然是突厥人对远古时代以母系计算血统世次的渺遥朦胧的回忆。突厥汗国的建立和突厥政权在西域的统治,对西域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西域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西方的蒙古史研究》一书于1992年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马·伊·戈尔曼先生是原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曾于1989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进行学术访问。马·伊·戈尔曼先生从事蒙古史研究多年,是俄罗斯当代著名蒙古史学者,《西方的蒙古史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欧、美蒙古史研究的总结。 《西方的蒙古史研究》共五章,内容包括13世纪至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蒙古史研究的发展过程和每一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作者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西方代表学者的思想倾向,重要著述的基本观点进行了评介。  相似文献   

13.
蒋其祥 《西域研究》2001,33(1):51-56
喀喇汗用作王朝名称,始于1874年俄罗斯学者格里奇里耶夫;黑汗(韩)是《宋史·于阗传》对该王朝的称呼,是哈卡尼耶(可汗王朝)的汉语音译.没有理由以前者批评后者,且弃后者而不用.  相似文献   

14.
《文选》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此书选录了东周、秦、汉、三国、晋、宋、齐、梁八代诗文作品700余篇,英华荟萃,佳作如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远在隋唐之际,就有一些学者开始研究《文选》。当时称研究《文选》的学问为“文选学”。“文选学”研究的方面很多,内容也很丰富。本文拟对《文选》的编者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文选》的主编者是梁昭明太子萧统,是毫无疑义的。《梁书·昭明太子传》云:“所著……《文选》三十卷。”《南史·梁武帝诸子传》云:“(昭明太子)所著……《文选》三十卷。”《隋书·经籍志》著…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藏金泥写本蒙文《甘珠尔》,为世界所稀有,堪称“珍本”.其载体形态比一般蒙文木刻版《甘珠尔》略大,版框尺寸72×25cm、梵荚装、磁青色毛边中夹纸、毛装本、金泥竹写本,故蒙文版凡称“金·甘珠尔”.存20函.金泥本《甘珠尔》是奉蒙古汗国林丹可汗谕旨所译,并最后竣稿留芳于世.其由贡噶·敖包尔、萨玛坦·僧格、衮登·固什为总编译师,计有三十五位喇嘛译师参加编译.约成书于1628—1629年间,原作共113函.现在国内仅存20函原本;国外唯英国有几页收藏.  相似文献   

16.
<正> 建立香港学,以便在新的形势下更系统、更深入地开展对香港问题的研究,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它将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一门学科.在这里,我想在陈可焜同志写的《香港热·香港经济研究·香港学》一文和周毅之、施汉荣两同志题为《“一国两制”与香港学》的文章的基础上,谈几点个人的肤浅看法,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17.
黠戛斯是唐代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古突厥文碑铭中写做qirqiz.由于汉文文献记载黠戛斯的资料很少而且零散,对黠戛斯与突厥、回鹘的关系问题仅有很少的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蒙古高原发现了数量不少的古突厥文碑铭,是研究突厥汗国、漠北回鹘汗国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黠戛斯历史的重要史料.在突厥碑铭中,清楚地记录了突厥、回鹘对黠戛斯的数次征讨,填补了汉文史书记载的不足.通过对这些碑铭的解读,可以清晰地了解黠戛斯与突厥、回鹘闻的复杂关系,看出突厥、回鹘文明对黠戛斯历史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登利可汗考     
古突厥文《毗伽可汗碑》中有两串相似的可汗名号,一是东面第1行和南面第13行的teηri teg teηri yaratmi? türk bilge kagan,一是北面第1行的teηri teg teηride bolmi? türk bilge kagan,他们分别对应的是汉文史料中的伊然可汗和登利可汗。唐代文献对伊然可汗的名号有两种不同的译法,一作"伊然",系yaratmi?的音译,一作"登利",系teηri的音译,译法不同而已。伊然可汗是毗伽可汗的继承者,于开元廿二年继位,廿八年卒,在位七年,伊然死后,其弟继位。继位者的可汗号与其兄相似,也含有teηri一词,译成汉文也是"登利可汗"。所以,突厥汗国实际上有两位登利可汗。开元廿二年唐廷派李佺册封的是第一位登利可汗(即伊然可汗),开元廿八年李质册封的是第二位登利可汗。  相似文献   

19.
《经济研究》1984年第二期刊登了赵惠明同志的《对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观点不能一概否定》的文章,赵文认为不能否定亚当·斯密关于分工起源于交换的命题。刘佑成同志在《人文杂志》1984年第五期上撰文,提出了与赵文绝然相反的观点,认为“亚当·斯密关于分工起因于交换的命题是错误的”。但赵刘二人立论的前提却是相同的,即都断定斯密认为分工是  相似文献   

20.
乌孙考     
乌孙研究是西域古代史上的重要课题。余太山在《西北史地》1988年第1期上,撰文《乌孙考》,对在乌孙史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关于乌孙的故地,应从《汉书·张骞传》关于“在祁连、敦煌间”的记载。实际上《史记》和《汉书》所载乌孙的故地是一致的,区别在于前者略而后者详。张骞所谓“祁连、敦煌间”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