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宇信先生《甲骨学通论》一书,共十六章,书后并有《甲骨学大事记》、《著录目》等四个附录和例图六十三页,全书四十二万字。周谷城题签,胡厚宣、李学勤二先生分别为该书写了序,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刊现将该书第一章《绪论》发表。  相似文献   

2.
章太炎在1915年被袁世凯幽禁北京钱粮胡同期间,曾书赠鲁迅字幅一条,此事在该年6月17日的《鲁迅日记》亦有所记载:“下午许季市(寿裳)来,并持来章师(太炎)书一幅,自所写与”。最早披露此条字幅内容的,大概是黄裳同志所著《锦帆集外》中的《关于鲁迅先生的遗书》一文。摘录如下:“许(广平)先生又拿出两卷字画来。……最大的一张是中堂,厚纸,章太炎先生所书:‘变化齐一,不主故常。杜谷满谷,杜阬满阬。涂却守神,以物为量’。上属‘书赠豫才’,下题‘章炳麟’”。据笔者查阅郭庆藩编《庄子集释·天  相似文献   

3.
<正> 王仲荦先生是章太炎的晚年入室弟子,泛滥群籍,尤精乙部,除留下《魏晋南北朝史》等大量著作外,对章太炎遗著的整理、出版也关怀备至。《章太炎全集》就是在仲荦先生的精心擘划、辛苦经营下得以问世的。章太炎生前曾手定《章氏丛书》,包括《春秋左传读叙录》一卷,《刘子政左氏说》一卷,《文始》九卷,《新方言》十一卷,附《岭外三州语》一卷,《小学答问》一卷,《说文部首韵语》一卷,《庄子解故》一卷,《管子余义》一卷,《齐物论释》一卷,《齐物论释》重定本一卷,《国故论衡》三卷,《检论》九卷,《太炎文录》二卷、别录三卷、补编一卷,《蓟汉微言》一卷。有上海右文社铅字排印本,浙江图书馆刊  相似文献   

4.
<正> 《文史哲》编辑部的同志要我谈谈冯沅君先生的治学方法,我感到颇为难。我从先生学,说起来时间不算短,正好二十年。但这二十年里,先生主要的精力用到教育、辅导我们这一批根柢甚浅的青年学习上,先生一向谦虚,从不以自己之所长自诩,再加上我秉性粗疏、愚钝,体会不深,所以不敢妄自臆说。近来检读先生遗留的文字,除历年的讲义、诗词手稿外,还有部分装订成册的笔记,扉页均有题签,如《媛庐读词》、《媛庐读曲》、《己卯从录》、《涪滨余录》、《辽海杂录》等。捧读过后,感佩之余,略有所悟,虽云管窥蠡测,岂能见天海之一隅,但也可以写了出来,作为个人学步的准则,或者对为学者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许广平《民元前的鲁迅先生》谈到章太炎绝食后鲁迅劝其复食事,为数种研究著作所引用。经考证,许广平所说有误,章太炎复食,与鲁迅并无关系  相似文献   

6.
鲁迅著述中,五次提到刘文典:见于《日记》中三次(两次见面,一次购买刘所著《淮南鸿烈集解》),见于《鲁迅致许广平书简》一次,见于《二心集·知难行难》一次。刘文典(字叔雅),安徽合肥人,生于1890年(注),1958年卒于云南大学。鲁迅和他,都是章太炎的学生,在日本时并不相识,在北京大学教书时才开始见面。刘文典说:“我们是少年同门,中年同事,比泛泛的朋友稍要亲密些。”  相似文献   

7.
"文革"末期,李学忠先生所藏一批"严复书札",曾由常州博物馆转呈周恩来总理,经周恩来组织专家鉴定为伪作。近年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缩微胶片整理发表的9通"严复书札",与前述伪作笔迹相同,错误百出,且其中《致皙子》函系剽窃自《大公报》所载《航公致杨皙子书》。有的学者据伪作重新肯定严复与伊藤博文是"同学",甚至断言"同学说"的始作俑者可能就是严复本人,显然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正> 在前日本众议院议长粕谷义三后人的家里,保存有1924年9月18日孙中山致粕谷义三和同年10月6李烈钧致粕谷义三的原函两件,都是从未发表过的.日本电气通信大学教授、著名的孙中山研究学者藤井升三先生征得粕谷后人的同意,在《龙溪》1980年2月号上首次刊布了这两封信的全文,并附有原函影印件.这两封信都是用中文竖写的,原文未标点.现由我们改用横排,加上标点,全文照录.另外,我们还摘要翻译了藤井升三先生在该刊同期上发表的《孙文未公开的书简——致粕谷人三函》,以便帮助读者了解孙中山写这封信的历史背景和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9.
近年我在整理编辑《袁世凯全集》时,收集到铅印本《袁世凯家书》一种,收录袁世凯的书信62函(内电报,宣言各一件),其中致亲属者49函,其余11函,分致有关人士。时间跨度从1872年至1916年,长达44年之久。襟霞阁主编次,1925年上海共和书局、19...  相似文献   

10.
孙元超编《辛亥革命四烈士年谱》(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第2次印刷)收录了《孙中山致徐锡麟》函,内容为:锡麟先生大鉴:敬复者,前读大札,聆悉种切。阁下热心公益,怀雪前耻,抱推翻伪廷,驱逐胡虏之宗旨,坚忍不移,可敬可羡。辗转设施,得安庆武备学堂之领袖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五年,我在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校理古籍、文物,曾从一束未标姓名的文稿中,据其笔迹、文辞和个别题署,辨别出章太炎、严复、林纾诸先生的手稿,其中属章先生的有七篇。当时迫于“四人帮”的扰攘,未遑详审其内容,只交裱工装潢,以墨迹归入艺术类收藏。“四人帮”粉碎后,得见汤志钧先生编著的《章太炎年谱长编》及所附的《著作系年》,与以前见到的章先生手稿核对,计已见录者三篇:一、《再与刘  相似文献   

12.
《周易通读》(齐鲁书社1993年出版发行)是张吉良同志多年研《易》心得的结晶,对《周易》研究作了新的尝试。原中原《周易》研究会会长唐明邦教授赐《序》。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连同作者的《老子研究》和《名家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在致作者信中说...  相似文献   

13.
章太炎是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在学术上又是卓有成就的学者,鲁迅称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他晚年从一个革命前驱倒退成为“身衣学术的华衮,粹然成为儒宗”,这是什么原因呢?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是有所论述的。但是,我们看到一些论者却根据鲁迅的论述,把章太炎颓唐倒退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脱离人民群众和时代的革命斗争。例如有一篇文章说:章太炎在“辛亥革命以后,时代前进了,革命深入了,他不仅没有继续前进,反而后退了,教训何等深刻。”又说:“‘既离民众,渐入颓唐’。这是鲁迅总结章太炎后期之所以落伍的一个深刻教训。”(见周建人:《回忆鲁迅》第40、44页)还有一篇文章也说鲁迅认为章太炎倒退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既离民众,渐入颓唐”。这些都是很有影响的说法。但这种说法是不是符合鲁迅的论述和看法呢?我们认为是值得商榷的。鲁迅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对章太炎的倒退是有过两种论述的意见的。不过他的论述不是从正面而是从侧面来论述的。他把章太炎和高尔基作了对比来进行分析论  相似文献   

14.
先生在其《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记慈禧七十生日,先生谓人曰“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语含反讽,而以笑骂出之,如在乾隆文字狱时,必罹极刑矣。其言较王湘绮、章太炎诸谑联,尤为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15.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第一次披露了章太炎讲解《说文》的完整内容,是语言学、近现代史、章太炎研究宝贵的新资料。这些资料从思想、知识和语言等方面散发出章太炎所处时代特有的气息,透过这些气息不难看出,章太炎从未停止过推动时代进步。  相似文献   

16.
神交二十年     
我与张远山先生的交往要追溯到二十年前.张远山先生在《社会科学论坛》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在2001年2月,从那之后我便知道了张远山先生,从此与张远山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是从二十年前开始,张远山先生的许多文章一直在《社会科学论坛》首发.  相似文献   

17.
刘望龄教授辑注的《孙中山题词遗墨汇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 9月版 )收入孙中山一生中给刊物题签名称的遗墨不少于 1 0件。笔者在查阅资料过程中 ,发现孙中山题签《三五》杂志的刊名 ,为已经出版的各种孙中山文集所不曾收录 ,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该题签刊载《三五》杂志第 1期封面 (该刊物出版期数不详 ,国内仅能看到第 1期 )。从右至左题“三五” (出版时套红 )二字 ,左下落款“孙文题” (出版时亦套红 )三字。从字体来看 ,与孙中山的其他题词笔迹一致 ,可以判定该题签为孙中山亲笔所书。《三五》杂志系政治性刊物 ,由中国国…  相似文献   

18.
这期,本刊刊出康有为致蔡松坡书和致陆荣廷书,以及《南海康先生年谱续编》中有关康氏给蔡锷之电文,均由河南历史研究所申松欣同志提供。据申说,康氏致陆荣廷书,是该所已故的赵丰田先生于1945年前从康有为弟子徐勤家抄得的康氏手稿。赵先生将抄得的康氏手稿定名为《康氏遗稿》。其余两件均是康同璧先生提供给赵丰田先生的。康同璧先生将珍藏的康有为未刊稿定名为《万木草堂遗稿》,而《南海康先生年谱续编》,则系康同璧先生编写。  相似文献   

19.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康广仁,性格刚毅,才干卓绝,然其传世之诗文极为罕见。本文介绍其早年重要遗稿《致星海先生函》,考订其写作时间及未能刊布流传之原因,论述与其相关之人物梁鼎芬、潘衍桐关系,揭示了康广仁对清末官场苛敛厘金、贪污盘剥以致生民涂炭现象的疾恶如仇,与其亟亟要求更张旧法的情怀。  相似文献   

20.
在鲁迅的许多位老师之中,章太炎是其中最为鲁迅所尊敬的一人。鲁迅在逝世之前不久,还提到了他,并作了深刻的评价,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写道:“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还要大。回忆三十余年之前,木版的《訄书》已经出版了,我读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