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雍雍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3):24-26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歌和西方“湖畔诗人”诗歌的比较,探索两者在题材、主题和创作风格上的相同(相近)及相异之处,以加深对中西诗歌创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林明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6)
中外文学史上,爱情诗创作大约和爱情本身一样古老,其数量何止成千上万!但是在中国诗坛上,用自由体形式专事爱情诗创作并在诗坛上产生影响的,则是从湖畔诗派开始。 60多年前,当新诗创作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开始蓬勃兴起和发展的时候,在杭州的西子湖畔,由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四个青年人组成的“湖畔诗社”宣告成立。湖畔诗社成立得快,解散得也快,前后不过三年多时间。虽则如此,这个诗派却以自己的创作风格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占据着一席地位。湖畔诗派步入诗坛之初,当时中国诗坛上虽然已有不少人尝试着写作新诗,但比较有地位且出了诗集的只有胡适、郭沫若、俞平伯和康白情四个人。“湖畔”这几个无名小辈能够跻身诗坛,当然跟他们诗作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特色不无关系。“湖畔”诗人的诗,就其创作数量看,只有四人合集的《湖畔》、《春的歌集》、 相似文献
3.
方新生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3,(4)
威廉·华兹华斯(公元1770——1850年)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享“桂冠诗人”(1843)之誉。华氏母早亡,少年时代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遂想在大自然和书籍中寻找慰籍。1788年去剑桥大学读书,接受启蒙主义思想教育,并开始诗歌创作。两年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他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同情革命党人,支持民众革命。华兹华斯曾两度出访法国,结识了温和的吉伦特革命派。在1793年雅各宾派专政期间,一度掌权的吉伦特派遭到残酷镇压。他亲眼看到法国革命沦为恐怖统治,另英国对法国开战,这一切使他对欧洲前途感到悲观失望: 相似文献
4.
成寅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有三个年龄不等、籍贯相异的文学青年,他们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对艺术的真诚,带着二十几岁年青人的一颗充满理想与追求的心先后迈进了汉花园(当初北京大学所在地)。这三位青年就是后来享誉现代文坛的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他们将大学时代所写的诗,合辑为一本精致的诗集《汉园集》,收入郑振铎主持的“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汉园集》的出版为三位青年赢得了声誉,从此他们被现代文学史家称为“汉园三诗人”,在三十年代的中国新诗史上留下了各自探索和开拓的足迹。其中卞元琳专志诗作,何其芳兼写散文,而李广田的兴趣最广,初吟诗,继发散文、小说,后又尝试文学批评。因卞之琳独守诗坛,所以诗作较何其芳、李广田二人为多。“汉园三诗人”既受惠于西方现代诗,又受惠于中国古典诗歌,因此给人的感觉是中国新诗开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5.
杜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31-34
英国“湖畔派诗人”一方面钟情于英格兰的湖光山色,迷恋本土民风民俗;另一方面他们在诗歌创作中也追求异国情 调,试图从东方异域发现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异域东方诗人可以放飞想象,探索诗歌奥秘、人生意义。就某种程度 而言,异国情调的想象性特征满足了诗人扩张想象力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何光顺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6):71-76
"物象"群落的出现是屈原诗歌的一大显著特点,也是其与《诗经》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它展示了文学抒写重心、抒写手段的一次重大变化。屈原天才地继承了远古文化中物与象的原发生机,在中土文化与南土文化的相摩相荡中,实现人与自然、历史的友好对话。自屈原后,物象成为了历代诗人回归本真的一叶轻舟 相似文献
7.
王维唐代山水派诗人,华兹华斯英国湖畔诗人。他们均以山水自然为创作素材,表现其政治思想、人生理想。本文通过对二者生平、诗歌的描述,分析两位诗人的相似及差异。 相似文献
8.
鲜于煌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三峡地区在唐宋时代有什么样的一些乡土特色呢?唐宋诗人上千篇的诗文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答案。研究他们的诗文对如何全面认识乡土文学和唐宋文学有不少的启发意义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湖畔”诗派与儿童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海雁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湖畔”诗派以其爱情诗和抒情小诗闻名于现代诗坛,而其作品中总是洋溢着雅趣天然的“童心”美。本文试图从这一美学风格的产生原因、在作品中的体现及其历史价值等三方面,论述“湖畔”诗派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11.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3(2)
以约翰·多恩(John Donne)为代表的玄学派诗人是17世纪初在英国出现的,以反对伊丽莎白时期爱情诗中的浪漫主义传统因素,注重对爱情和宗教进行细致心理分析的一批诗人。本文通过对玄学派中的代表性诗歌进行较详细的分析,指出了运用“奇喻”(conceit)、“反论”(paradox)这两种手法是玄学派诗歌的突出特点。文章还指出了玄学派诗人所运用的“奇喻”等修辞手法对本世纪英国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钟国本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50-52
张继,字懿孙,生活在唐代玄宗、肃宗、代宗三朝。那时唐王朝正经历着由盛到衰的转折,朝政腐败,暮气日深,内忧外患,此起彼伏,战乱频仍,民生涂炭,诗人张继将其如椽的诗笔聚焦于当时那动乱残破的社会,表达了对民痪极度关切的热情,为时局的艰难而呼号,为人民的疾苦而悲伤,唱出了一曲不甘闲居、奋发自强、忧国忧民的时代最强音!其诗清迥幽冷,工整圆熟,简洁凝炼,朴素秀美,堪称唐代诗坛姹紫嫣红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3.
马卫中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3)
风云变幻的时代,常有变幻风云的人物。当谭嗣同以短暂而光辉的生命,向漫长而腐败的中国封建制度宣战的时候,这位“戊戌变法”的巨子,成了“我中国二十世纪开幕第一人”在我国近代史上谱写了辉煌的新篇章。作为先进的思想家、政治家,谭嗣同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作为伟大的诗人,他把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情感,通过创新的艺术形式,写成具有浓烈战斗气息的诗篇,催人醒悟,鼓人斗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测阳人,生于清同治四年,至光绪二十四年遇害,享年三十四岁。著有《莽苍苍斋诗》。 相似文献
14.
李向珂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6):31-33
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享有“一代才女”的盛誉。她有着渊博的学识,显赫的家世,美满的家庭,比起同时代的许多女作家来说是非常幸运的。但是,从她的诗歌中却能读出浓厚的“孤独”情感,这种孤独的情感包括成长中的孤独、爱情中的孤独和病痛中的孤独。 相似文献
15.
单辉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种审美理想的概括。唐代风骨盛行,盛唐时已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和共同的美学标准。唐诗中最能体现风骨特征的是盛唐边塞诗。现以王昌龄为例,分析盛唐边塞诗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盛唐蓬勃酣畅的时代精神和美学风貌,说明边塞诗在唐代是最富于盛唐诗歌所焕发的魅力,闪烁着风骨美的光华。 相似文献
16.
万青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6):36-37
在三位著名的美国芝加哥诗人中,卡尔.桑德堡名气最大,曾在20世纪30年代、40年代被称为美国20世纪的惠特曼和没有头衔的桂冠诗人,即使在晚年也享有许多诗人无法得到的殊荣。桑德堡诗歌的人民性与战争观体现在桑德堡诗歌创作道路与风格中,对同时代、后来的许多诗人和作家有着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刘忆攀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377-378
后世对宋诗的评价往往毁誉参半。相比辉煌的唐诗,它常给人以"味同嚼蜡"或"殆同书钞"的印象。宋诗之所以给人这种印象与宋代的"文人多,诗人少"的文化现象密不可分。本文试图通过探讨这种文化现象,进而分析其潜在的深层文化内因,说明它是整个宋代文学被学术同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石太瑞,是一个对生活进行着强烈抒情的苗旗诗人。诗集《木叶之歌》、《飞飘的彩裙》、《五彩梦》和长篇叙事诗《玛诺江嗄》、《竹哨》、《降龙伏虎》及颂诗《欢乐的节日欢乐的歌》,代表并显示了他创作的丰盛和艺术的成就。因为这位诗人生于湘西、长于湘西、挚爱湘西的缘故,那里的明山秀水、白云红霞、昼日夜月以及人情风习孕育了他,熏陶了他,启示了他,激发了他,使得这位苗族诗人的作品,充满了那一个地方的灵性和神奇,给人旷世幽远的情 相似文献
19.
刘永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7-49
曾烟是新世纪以来内蒙古诗坛上比较活跃的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写作安静从容,注重自己的生命体验,创建出了属于自己的安静的象征体系。曾烟的诗路历程是从一个尚未消失殆尽的诗学体系中绕行到另一个尚未完全被自己肯定的诗学体系中来,她通过诗歌把诗写的安静和诗学的焦虑完美地结合起来,真诚而准确地记录了所处"绕行"期的诗人的复杂的情绪。 相似文献
20.
李勇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1):65-67
诗人之"怪"在本质上是诗人"为人"的一种变态性形式,这是与常态形式相对而言的.就哲学角度而言,它源于诗人对世界、人生的特殊而深刻的认识,这不仅表现在诗人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上,还表现在他对终极问题的思索方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