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们的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对汉字的研究,历史也很久远。所谓“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之说,就是古人在两千年前总结出来的关于汉字的创造和使用的六条原则。而“假借”则是“六书”之一。“假借”既然是汉字的一条规律性的东西,在汉字的发展史上必然有其一定的意义;在仍然使用方块汉字的今天,也必然还有其一定的意义。因而,对它有讨论一下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许征 《兰州学刊》2013,(9):185-189
“转注”是一种很能产的造字方法,可以定义为: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通过增加、改变偏旁造出新字的方法.汉字的发展经历了表意字、假借字、形声字三个阶段,“转注”在由假借到形声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浅析错别字     
一、错别字现象普遍存在汉字属表意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错误字,可以说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产生,自古就有之,古人在书写汉字表情达意时,难免会写错和用错字。现在我们读到文言文中那些“通假字”,实际上就是古人在文章中写的错别字。东汉大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的“六书”之一的“假借”用字法也证明了这点,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语言中有了某个词,但还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于是就在通行字中找出一个同音字来替代,实际上写的是“别字”。可是,社会发展到高度…  相似文献   

4.
传统均认为,数以千万计的汉字,从结构上分析,有六种造字方法,这就叫六书。后人却将六书分为两类:一为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一为用字法(转注、假借)。但从构成汉字实际考之,六书之二的转注、假借仍是造字之本,不是用字之法。此说始见于汉代刘歆《七略》“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转录于班固  相似文献   

5.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它又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汉字则是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历有六大形体结构,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统称“六书”.名曰“六书”,实际上讲的就是汉字的构造原则和造字方法.“六书”与汉字正字早已结下难分难舍之缘.  相似文献   

6.
假借字是汉字发展阶段的产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假借字产生于殷代之前,最早见于殷代的甲骨文。产生的条件有二:一是人类思维的发展,二是象形字存在的物质条件。象形字产生的初期,假借法即已开始出现。假借字的出现使汉字能够较为准确、完整地记录汉语。当它逐渐多起来后,便产生一词用多字的现象,造成一定的混乱。为了避免混乱,形声造字法便应运而生。假借字逐渐被形声字取代过程中,自有规律可寻。最后遗留下来很少一部分,大多固定在虚词的意义上。“本无其字”的假借法搁浅后,又沿着“本有其字”的假借(也称通假)延伸下去。  相似文献   

7.
自古而今,学术界对假借与通假是不是两个概念、有何区别等问题,总有些纠缠不清。本文欲就此试为一探,权作引玉之文,以俟诸君深入之。 假借者,古人谓之汉字造字法“六书”之一。许慎《说文解字·叙》:“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许慎首为定义并举实例,所以影响最大,后世悉同此说。许氏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象  相似文献   

8.
汉字编码的专利权之争,是权与法之争,打起官司难能解决。我建议对汉字编码方案不应授予专利权。因为汉字编码是汉字的另一种使用形式,是汉字拆分法、部件分类法、汉字排序法的综合,因此,它属于“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不能授予专利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郑樵的“文字有间”、“书画同出”、“子母相生”、“建类主声”以及“有义之假借”等观点进行了评析,指出“独体为文,合体为字”不尽合汉字事实,“书画同出”掩盖了“书”“画”的根本区别,“子母相生”“建类主声”是自相矛盾之说,“有文之假借”导致六书假借的混乱或取消。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陷阱     
这里要谈的语言自然是我们的母语——汉语。之所以首先强调这一点,乃是因为在当下的语言教学中,英语教学所占用的时间和精力,恐怕早已超过了汉语。汉语的书面形式是汉字,汉字是表意文字,其造字法早在两千年前就为学者所归纳,是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六法"。  相似文献   

11.
张国艳 《殷都学刊》2011,(3):122-126
表示列举未尽和列举已尽是现代汉语助词"等"的两大功能,这两种用法都有存在的必要性,表示列举未尽的"等"可以使表达简洁,表示列举已尽的"等"可以彰显、提示停顿,并能传达一定的隐含信息;但是助词"等"的这两种用法在一定情况下会引起歧义,需要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2.
冯胜利的"右向构词、左向造语"的韵律形态句法学理论,初期面临两大主要实践考验,但并非没有解释力。事实上,这一理论有其作用范围:即只有句法上合法的单位才能运用这一理论,其更多地用来判定句法单位的语法性质为词还是短语,而不在于判定句法单位是否合法。  相似文献   

13.
胡爱东 《云梦学刊》2014,(4):146-149
立足于语言变异的角度,从词法的角度描写和解释“星期七”、“星期八”的各种意义和用法.印证了下述重要观点:词法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揭示词与词在形式上的关联对应着它们在意义上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对南朝小说词语的考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个别词语尚有进一步商讨的余地。文中对南朝小说里的四条词语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汉语大词典》“澳”下的“刷洗”义不能成立,其中两条书证中的“澳”分别应解释为“加热”和“以水添釜”;“薄(簿、箔)”的计量用法源于“圆形箕”义,而不该解释为“块片”;“黄头鲜卑”中的“黄头”指黄头发,并非“黄须”之误;“欧阳火”是民间由“阳火”的“阳”联想到“欧阳”姓氏而附会成的词语。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汉字字体演变的四个阶段说、假借的转声托事与转注、汉字发展的三个阶段说、汉字是指义标音文字说四个方面评述肖甫春的《汉字学论稿》,认为该书以转声托事为津粱,成功地解决了转注问题,把造字法与汉字历史发展统一在一起,得出对汉字性质新的认识,这是一种汉字学基础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基于"图形-背景"理论角度对相声《败家子》的分析,文章研究了相声《败家子》中的社会文化背景,当时言语背景和故事讲述背景三个背景因素;分析了其中的语音图形、词汇图形、语义图形、语篇图形、语场图形,从而解读相声《败家子》中图形的构建过程,阐述了图形凸显于背景、制造幽默的创作原理,不仅为相声创作提供参考而且还为相声语言的欣赏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7.
张其昀 《阴山学刊》2009,22(5):30-35
对文证义是根据在句法位置上形成对应关系的两个词之中一方的意义,以证明另一方的意义。连文证义是根据连用的两个词之中一方的意义,以证明另一方的意义。对文证义和连文证义都是《广雅疏证》的疏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刘英明 《学术探索》2013,(12):65-68
我国诉讼法学界对间接证据的传统认识存在以下四点错误:间接证据的本质特点在于不独立和不直接;“运用间接证据证明”等同于“完全依靠间接证据定案”;间接推理等同于间接证明;“运用间接证据证明”和“事实上推定”存在本质区别。正确的看法应该是:间接证据的本质特点在于需要运用逻辑进行推理;“运用间接证据证明”不等于“完全依靠间接证据定案”;间接推理不等于间接证明;“运用间接证据证明”和“事实上推定”不存在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9.
"管他"是一个至今未被收入虚词词典的连词性成分。在现代汉语中,"管他"虽然没有词汇化为一个词,但它是一个经过句法上的并入操作而实现的韵律词,比"管"更有资格充当连词性成分。"管他"语法化为连词性成分首先是语义条件,即"管"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心理动词、代词"他"的意义虚化,其次是语音条件,即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自然音步模式。此外,"管他"语法化为连词的直接语境是反问句,相关语境是否定句。  相似文献   

20.
词媒体是我们这个"读词时代"全民造词运动的新生事物,言简意赅,以极经济的关键词形式传达各类信息,起到媒体的作用。它的形成和传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显现世态民情、暴露社会问题、表达民众诉求、信息交流沟通、增强民主意识、营销产品、促进人际融合等方面,具有不同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常规媒体的社会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