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侗家套鸟人套竹鸡时讲究“三不套”:一不套春季发情鸟,以便留种繁衍后代;二不套雏鸟,而让其自然长大;三不套悲啼哀伤鸟,这是因为出于同情心。  相似文献   

2.
牛志男 《中国民族》2014,(12):43-49
“我在山顶吹哨子,三省人都听得见。”曾经,侗族猎人们这样自豪地说。 他们所说的山顶,位于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当地侗话叫做“弄三升”,即三省坡。这里是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侗族同胞共同的精神地标和“世外桃源”,也是侗族文化遗存保留最多、最完整和最具特色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秋高气爽,果稻飘香。金秋十月,我和林业工程师老梁,来到位于湘、黔两省交界,海拔1200多米、野生蜂资源极其丰富的“四方坡”。顶着西下斜阳,在靠养蜂致富的侗族向导吴鸣“阿胞”(阿胞:侗语指大哥)的带领下,我们兴致勃勃地踏上了通往“四方坡”湖南一侧的山路。 薄暮时分,我们来到“吴阿胞”家。好客的阿胞全家异常热情,斟上蜂蜜柿饼茶,端上早已备齐的饭菜。当然,作为侗家人款待远客的名肴──“油炸野蜂蛹”,自然是少不了的。席间,品着陈香的蜂蜜糯米酒,吃着黄白鲜香、外焦里嫩的蜂蛹,听着“阿胞”讲述夜里野外燎黄蜂…  相似文献   

4.
一踏进圆明园,我的心醉了,“中华民俗风情百乐艺术节”使这块堆积着残垣断壁的古老土地喧腾了! 我走进一带碧水环绕着的侗家村寨。迎面是一个小木牌楼,上面挂着色彩斑斓的荷包、珠子、羽毛等。据说,这是侗家人为了迎宾而挂上的吉祥物。木屋前的大树下,一群身着民族服装的侗家青年正跳着欢快的舞蹈。打花伞的侗家少女和几个小伙子,围着吹笙手翩翩起舞。游人们也和着乐点不断为之击节。这便是《芦笙踩塘舞》。休息时,我问一位吹笙的小伙子,“你们对歌时是用芦笙伴奏吧?”他回眸一笑,  相似文献   

5.
奢侈的月光     
吴端 《民族论坛》2010,(8):11-12
<正>作为一座"非著名"山峰,三省坡的名气在湖南并不大。如果放到全国,相信知道它的人并不多。当家在三省坡脚下的上岩村村支书杨献光带着羞涩而略显得意的笑容对我说起他年轻时在山顶唱歌,"能把三省的姑娘都唱上来"的自豪和惬意时,我也跟着他笑得乐不可支。不过,三省坡对于我来说却不是唱情歌这么简单,对这座山,我心存敬畏和向往。因为它代表着一种特立独行的文化存在,这座并不是特别雄伟壮观的山成了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侗族人  相似文献   

6.
<正>"我在山顶吹声口哨,三省的人都听得见!"有位猎人自豪地对我说。就是他这一句话、激起我这个背包客对终年云雾缭绕三省坡的征服欲望。湘黔桂三省(区)交界之处屹立一座大山,主峰海拔1336.7米,坡西面是贵州省黔东南州的黎平县,东北面是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正南面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三省(区)地域分界线正好通过主峰之巅,因此人们称它为"三省坡"。三省坡是我国侗族聚居地的中心,近300万侗族人民生活在绵延几百公里的山脉周围。这座  相似文献   

7.
侗族     
侗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聚居在湖南、貴州、广西三省(区)毗连的地区,即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和新晃侗族自治县,共有人口七十多万。据說,侗族是古代于越人的一部分,很早就居住在貴州一带。他們喜欢居住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在侗族聚居的村庄,大多树木葱籠,江水潺潺。在迤逶不断的山崗上,茶子、杉、桐連成一片,山腰和平原是一層層的梯田。勤劳朴实的侗族人民,除种植水稻、棉花外,还兼营林业。解放前,侗族人民由于長期飽受反动統治阶級的压迫和剝削,有不少地方还停滞在“刀耕火种”、“木犁竹耙”的的原始生产状态,过着那种“官家吃侗家,侗家吃泥巴”的苦难生活。很多侗胞非但吃不上飯,有的甚至用稻草、豆叶灰代盐巴食用。“柴火  相似文献   

8.
在湘、黔、桂三省(区)毗邻的广大地带,山峦重重,江水奔腾,茶杉翠嫩,稻花香浓。110多万侗族人民在这秀丽富饶的山谷中建起了无数的村寨。每当夜幕降临,侗家的村村寨寨歌声四起,弦音遍响,使美丽的侗寨更增添了迷人的色彩。侗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侗族地区向来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人们以“侗家人人会唱歌”而自豪。他们说:“话是说不全的,只有唱歌才能表达得完满。”为什么侗家这么会唱歌?民问流传着这样的传说:侗寨边上的大榕树最会唱  相似文献   

9.
<正>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之处,屹立着一座大山,当地人叫它"三省坡"。它在当地侗话中另一个名字是"粱蒙",汉语"云雾缭绕"之意。三省坡主峰海拔1336.7米,比静卧在它脚下的几个村寨高出660多米。当然,这样一个纯地理意义上的高度,对于那些动辄几千米的名山大峰来说,没有多少可值得骄傲的。但是,三省坡坡西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县,东北是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正南是  相似文献   

10.
回族老贫农杨万仓,在宁夏隆德县杨河公社民权大队第三生产队是被称为“样样管”的人物。他今年五十二岁了,对集体的事一向钉是钉、铆是铆,从不马虎。他为什么能这样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是个普通的社员,可我也是干革命的。”  相似文献   

11.
侗款制度是侗族传统社会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社会制度。侗款制度在侗族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今天还在侗区继续发挥其整合社会秩序的部分功能和作用,“老人协会”、“乡规民约”是其与现代社会调适后的表现形式;社会控制功能配置最齐全;影响社会层面最广泛,效果也最突出。侗款制度、侗款文化、侗款组织也是侗学研究中较热门的课题,有的学者认为侗族制度文化就是侗款文化,  相似文献   

12.
侗家人对百鸟十分敬重,有一种深挚的感情。在侗家山寨,爱鸟敬鸟这一传统习俗沿袭至今,小生灵得到保护,四季都是一片百鸟争鸣的热闹景象。在鸟语花香的氛围里生活,侗家的笙曲耶舞,琵琶俚歌得到长久滋润而保持新意无穷,纯情如蜜。  相似文献   

13.
劝君去游皇都侗文化村文/钟书桂覃丽群图/杨光戍皇都侗文化村位于湘桂黔三省六县交界之处,坐落在气候温和、风景秀丽的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黄土乡,由头寨、盘寨、尾寨和新寨四个村寨组成,是一个集民族特色、民居建筑为一体,融民间文艺、民俗风情为一身的侗文化游览...  相似文献   

14.
侗族的“打标”习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打标”,侗语称为“多标”,客家人称为“打表”。“打标”就是用山区随地可见的芒冬草或其他植物,或者用生产工具等作为某种标志,常见的有山标、水标、田标、寨标、约标、鱼标以及特标等。“打标”是侗家人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习惯,它不仅反映了侗家古朴的传统习俗,同时也反映了侗家良好的精神面貌。这里,仅对侗族的“打标”习俗作个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金秋十月,带着考察野生动植物资源综合利用的课题,我和林业工程师老梁,在靠养蜂致富的侗族向导吴鸣阿胞(阿胞,侗语指大哥)的带领下,来到位于湘黔两省交界、海拔1200多米、野生蜂资源极其丰富的“四方坡”。  相似文献   

16.
侗族源于“峒民”。古时侗族地区以“峒”为行政单位,故称其地百姓为“峒民”。至于侗族自己则自称“甘”。 侗族主要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连地带,其中大半在贵州,约有150万人。由于住地环境及语言习惯的差异,贵州侗族分为“北侗”、“南侗”两个部分。两地民居各有特色。北侗地区的民居与当地汉族的民居极为相似,一般都是一楼一底、四榀三间的木  相似文献   

17.
舞春牛     
中国农民在长期的辛勤耕作中,同耕牛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侗家农民兄弟,对耕牛的爱护尤为深切,对耕牛的情感尤为虔诚,这集中反映在他们把每年立春这一天当成耕牛的隆重节日来庆贺,并举行“送春牛”和“舞春牛”庆祝活动。立春,展示一年之春的伊始,侗家兄弟对这一天充满着吉祥幸福的展望,这种感情又紧紧系在同他们息息相关的耕牛上。“立春”到来,侗家兄弟就特地为耕牛忙碌开了。各家各户在这一天里为耕  相似文献   

18.
珍瑜 《民族论坛》2004,(5):38-39
张柏如,全国著名收藏家,一个只有小学学历的“老右”,登上了清华大学的讲坛。李铁映支持他出版了专著《侗族服饰艺术探秘》。近日,年过花甲的他又出访海外,登上台湾大学讲台。得知这一线索后,笔者慕名采访了这位不寻常的人物和他的家庭。爱上小侗妹,“哥一丘来妹一丘”张柏如会画人像,经常到侗乡采风,当他见到侗家精美的织锦、刺绣时赞叹不已。他曾搜集一部分侗锦,并挑选部分作品,送到省城展览,引起轰动。其中有一位侗家少女吴秋香的作品,在他推荐下,获全省—等奖。从部队转业后,张柏如被分配到通道县文化馆工作。龙彦辉和他相识时他已被打…  相似文献   

19.
一名侗家女大学生,走出校门后回到农村艰苦创业,依靠科技致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创业之歌。她——就是会同县堡子镇坪见村被人们誉为 “草莓姑娘”的龙凤梅。 1998年,从吉首大学毕业的龙凤梅回到生养她的家乡。由于当前社会就业方面的多种原因,这位品学兼优的侗家女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十年寒窗,辛辛苦苦跳出“农门”,可依旧又回到了农家,面对就业的打击和学而不能致用的失意,龙凤梅也曾一度陷入苦闷、彷徨之中。但侗家青年特有的进取精神又很快使她振作起来,她勉励自己:条条道路走英雄,成功,永远在强者的脚下!她谢绝学…  相似文献   

20.
8年前,丹麦留学生熊亨利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八协村进行调查研究,与当地侗胞 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如今,这位学识渊博的小伙子已调到联合国任职多年。无论走到哪里, 能亨利都没有忘记侗乡,更没有忘记他曾经共同生活过11个月的杨松斌一家。在联合国,熊亨利主要从事发展中国家有关扶贫方面的工作,后调到泰国曼谷联合国办事处 。几年来,他与杨家联系不断,经常写信,还多次来到独峒八协,与杨松斌一家欢聚,过侗 节,看侗戏。他逢人便说:“我是杨家的大儿子。”2000年3月,熊亨利从曼谷到中国办事,在上海机场候机时,乘空隙打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